塞巴斯蒂安?皮爾靈:就這樣,我把《三體》引入德國……
塞巴斯蒂安?皮爾靈, 海納出版社科幻及玄幻文學(xué)編輯,將《三體》三部曲引入到了德國。(德國圖書信息中心提供)
“對我們(德國人)來講,有一點(diǎn)是非常奇特的。因?yàn)檫@么多年以來,我們從來都不知道中國也有科幻小說的存在。” 6月1日,德國海納出版社(Heyne Verlag)科幻及玄幻文學(xué)編輯塞巴斯蒂安?皮爾靈在2019年第六屆京交會“故事驅(qū)動”(StoryDrive)大會上說到。
直到英文版《三體》的出現(xiàn),這一局面才被打破。
2015年8月,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fā)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兩個月后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皮爾靈發(fā)現(xiàn)他來自西班牙、法國、英國的同行們都在討論劉慈欣及他的作品。于是,他認(rèn)為,《三體》德文版的問世需要盡快提上日程。
從左到右依次為:《三體》(Die drei Sonnen),《三體II?黑暗森林》(Der dunkle Wald),《三體III?死神永生》(Jenseits der Zeit)
2016年12月,德文版《三體Ⅰ》由海納出版社出版,由此引爆了德國科幻市場。2017年2月,該書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榜,位列平裝虛構(gòu)類作品第四名。同年6月,此書又獲德國重要科幻文學(xué)獎項庫爾德?拉西茨獎最佳翻譯長篇。2018年3月,《三體Ⅱ?黑暗森林》在德國出版,這部譯成德文后長達(dá)800余頁的中國小說,很快也登上《明鏡》周刊暢銷書榜,而《三體Ⅲ?死神永生》也已于今年的4月份跟德國讀者見面,不出意外的又進(jìn)入暢銷榜單。
德國人眼中的《三體》
在德國亞馬遜網(wǎng)站,讀者對德文版《三體》留下了不少評論,其中“不一樣”是頻繁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詞。一位讀者寫道:“如今一些作家和出版社都不關(guān)心創(chuàng)新和作品質(zhì)量,很多作品都是‘炒冷飯’,讓我頗感無趣,而《三體》卻不一樣。”另一位德國讀者則這樣評價說:“我是多年科幻迷,我認(rèn)為凡是能夠帶來全新理念的作品都值得一讀。《三體Ⅰ》全新而大膽的思路讓我著迷,現(xiàn)在第二部也是如此。”顯然,《三體》三部曲與西方科幻文學(xué)的“不一樣”,是引起部分讀者閱讀興趣的重要原因。
油畫描繪了尼德蘭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在背景中央的墻壁上,有一面富于裝飾性的凸鏡,它是全畫尤其值得注意的細(xì)節(jié):從這面小圓鏡里,不僅看得見這對新婚者的背影,還能看見站在他們對面的另一個人,即畫家本人。
在皮爾靈看來,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跟荷蘭畫家揚(yáng)?范?艾克筆下的畫作《喬瓦尼?阿諾菲尼夫婦》一樣,擁有第二視線,而透過這個第二視線,讀者可以看到人性、人類、以及人類在廣袤宇宙中的渺小,同時還有宇宙之間的聯(lián)系。這是小說能夠獲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對于自己腦海中世界的樣子,劉慈欣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假如整個宇宙就是我們的城市,比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銀河系就是我們在的這座大樓,太陽系就是我們這座樓的地下室,地球就是地下室的一個儲物柜,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這個儲物柜里,我們知道城市和大樓的存在,但是我們有生之年都無法打開這座儲物柜的門。” 對此,皮爾靈認(rèn)為,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打開了我們?nèi)祟愃幼〉膬ξ锕竦拇箝T。
“他的作品混合了高概念的文學(xué)隱喻和不加掩飾的直白科幻風(fēng)格,相當(dāng)引人入勝。我有好幾年都沒有讀到這樣的作品了。” 他說。
德語版《三體》有何不同?
有德國讀者這樣評價德語版《三體》:“看中國小說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yàn),但《三體》的德語譯本非常地道,既沒有文化陌生感,同時又保留了作者的特色。”
據(jù)悉,為了使西方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三體》英文版的譯者在翻譯時對原文的部分內(nèi)容進(jìn)行了刪減修改。皮爾靈對此表示,德文版本與英文版本不同,在內(nèi)容和語言風(fēng)格上均忠于原著,希望德國讀者能非常流暢地閱讀這本小說,能夠通過這種異化的翻譯方式了解中國的文化。為此,他專門在小說末尾增加附錄來解釋文中出現(xiàn)的中國的暗喻或者地名等。
雖然在封面設(shè)計上仍舊參考了英文版,但在翻譯上卻選擇從中文到德文。然而,從中文翻譯到德文需要譯者花費(fèi)更長的時間,比如同樣一本500頁的書,從英語翻到德語,譯者只需三到四個月,而從中文到德文,則要花上九到十二個月。其中德文版《三體Ⅲ?死神永生》更是達(dá)一千多頁,耗時一年多才譯完,因此三部曲全是由不同的譯者完成,但這并沒有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障礙。
事實(shí)證明,德文版《三體》系列在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非常成功,銷售數(shù)字便是最好的證明。截止到目前,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在德國已經(jīng)賣出了15萬本,“盡管跟中國的銷售數(shù)量相比不值一提,”皮爾靈說,“但在德語世界當(dāng)中從來沒有聽到過這么大的銷售量。” 據(jù)悉,算上電子版和紙質(zhì)版,如今劉慈欣的小說在德國的銷售數(shù)量已經(jīng)突破100萬。
從左到右依次為:《吞食者》(Weltenzerst?rer),《鏡子》(Spiegel), 《流浪地球》(Die wandernede Erde)
如今,《三體》在德國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科幻小說受眾的群體,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也開始了解劉慈欣和他的作品。因此,皮爾靈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劉慈欣的其他作品,已經(jīng)發(fā)行的比如《鏡子》《吞噬者》《流浪星球》等。
皮爾靈表示,劉慈欣為德國讀者打開了通往中國科幻的大門。除了海納出版社,羅沃爾特出版社(Rowohlt Verlag)也注意到中國科幻的巨大潛力,推出了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和《流浪蒼穹》。他說,這一切只是起點(diǎn),自己不會就此停住腳步,還會繼續(xù)去關(guān)注中國的科幻作家比如夏笳、寶樹等作家的作品,而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今年9月出版陳楸帆的小說《荒潮》的德文譯本。
“不僅是中國的科幻小說,我更渴望去挖掘一些新的作家。我們想知道對德國的讀者群來說我們還能夠帶來什么,如何讓他們更了解中國的科幻小說和中國的科幻文學(xué)。”皮爾靈希望能夠讓德國的讀者通過這種視差的景象更多的了解到中國的世界,為德國這一早已存在的類型傳統(tǒng)提供年輕而新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