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的世界語譯本
《寒夜》世界語譯本及書中所刊巴金自選照
巴金的《寒夜》于1947年3月由晨光出版社首次出版。《寒夜》出版70多年來,被譯成英、法、日、韓、西班牙、挪威、世界語等文字版本,介紹到世界各國。其中,《寒夜》世界語譯本在國內(nèi)出版,由我國世界語學(xué)者翻譯。
世界語版《寒夜》(FROSTA NOKTA),李士俊譯(書名頁署其世界語名LA·LUM),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0年(25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精裝,外有灰白色護封(外包封),畫著一盞發(fā)出黃色光的舊式路燈,一個穿著深色長衫、圍著白圍巾的男人,在街上行走,漸行漸遠。這個封面系我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柳成蔭先生(1942—)設(shè)計。
柳成蔭還為小說設(shè)計了六幅別具一格的黑白插圖,分別在該書第七、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九節(jié)。全書共301頁,包括四部分:作者簡介、寒夜、后記和專用名詞世界語發(fā)音表。發(fā)音表包括書中出現(xiàn)的人名(姓氏)、地名39個,前為漢語拼音,括號里是世界語讀音。目錄后附一幅地圖,系我國中部和南部的部分省份,一般僅標省名而未標注城市名,但小說中提到的城市也予標注,如南京、嘉定、成都、重慶等。
世界語由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在印歐語系基礎(chǔ)上,于1888年創(chuàng)立,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使全世界各種族、膚色的人民能像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目前,世界語已成為使用最廣泛的國際輔助語,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世界語組織和世界語者。
20世紀初,世界語由留學(xué)日本和西歐的中國學(xué)生引入中國,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很快開始學(xué)習(xí)并推廣世界語,如蔡元培、魯迅、周作人、胡愈之、惲代英等。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世界語者之一。他從1918年開始學(xué)習(xí)世界語,此后幾乎沒有間斷過世界語的活動。早年,他還從世界語翻譯過不少外國作品,如匈牙利尤利·巴基《秋天里的春天》、日本秋田雨雀《骷髏的跳舞》、意大利亞米契斯《過客之花》、俄羅斯阿·托爾斯泰《丹東之死》等。因此,當中國世界語出版社計劃把《寒夜》譯成世界語,向巴金征求意見時,巴老給予了熱情支持。
1987年,《寒夜》出版40周年。中國世界語出版社請李士俊將《寒夜》譯成世界語,作為對這一標志著巴金創(chuàng)作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的紀念。
時任中國報道雜志社、中國世界語出版社編輯和《寒夜》世界語版責任編輯的趙慕英,寫信向巴老征求意見,并發(fā)去“作者簡介”請巴老過目,同時請巴老寄一張用于書中的照片。很快,1987年2月28日,巴老回信表示同意(收入《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
慕英同志:
信悉。我同意你社請士俊同志翻譯《寒夜》并將舊作關(guān)于《寒夜》,作為該書附錄出版。附來“作者簡介”也拜讀了,沒有什么意見。我寫字費力,不多寫了。簡介奉還,照片以后補寄。
祝好!
巴金
二月二十八日
巴金1981年12月30日曾為《寒夜》挪威文譯本寫序。趙慕英作為責編,當然希望巴老能再為世界語譯本寫序,因而再度寫信請巴老為《寒夜》世界語譯本寫序。1987年3月15日,巴老回信并寄來照片(見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巴金《佚簡新編》第二三一頁,未收入《巴金全集》):
慕英同志:
第二信拜讀。為《寒夜》寫新序,我看不必了,我生病,沒有精力動筆,請原諒。
寄上近照一張,用后請寄還。你們?nèi)缧枰獎e的照片,不妨找現(xiàn)代文學(xué)館幫忙。
祝好!巴金三月十五日
巴老寄來的照片,印在書的“作者簡介”前一頁。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請李士俊翻譯巴金的《寒夜》。李士俊是中國報道社原副總編輯、國際世界語學(xué)院院士、著名世界語翻譯家。
李士俊(1923—2012)出生于河北省安國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隨學(xué)校流亡到四川國立六中,在國文老師李廣田自編的課本上,讀到譯成漢語的日本著名世界語者綠川英子的詩《失去了的兩個蘋果》。神奇又“神秘”的世界語,抓住了他少年的心。1939年某天,他在一書攤買到一本《世界語一月通》,開始自學(xué)世界語。1941年,他開始參加世界語運動。1946年,他加入世界語新聞記者協(xié)會,參與出版世界語刊物Jurnalisto(《新 聞 記 者》),并 給 多瑙河地區(qū)的世界語刊物Internacia Kulturo(《國際文化》)投稿,報道我國的解放戰(zhàn)爭。
李士俊用世界語翻譯過我國大量作品并介紹到國外。如敘事詩《阿詩瑪》(1965年)、李季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1985年)、郭沫若歷史劇《屈原》(1987年)等。1980年,他將巴金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譯成世界語。此后,又把茅盾《子夜》、古典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譯成世界語出版。1993年,李士俊被認定為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2010年,榮獲中國翻譯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李士俊提出,翻譯是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有感情灌注,譯者要把自己全部心血、精力、修養(yǎng)、才思傾注到作品的翻譯中,才有可能成就一件藝術(shù)杰作。他在翻譯《寒夜》時,就是遵照這一理念的。
《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患有嚴重的肺結(jié)核病。書中描寫:
淚水使他的眼睛模糊了,他肺痛,喉痛,現(xiàn)在眼睛又痛。
“她也太辛苦了。”他痛苦地想。他把頭一動。忽然一陣劇痛襲來,喉嚨和肺一齊痛,痛得他忍耐不住。
翻譯時,李士俊對“肺痛”的說法有著不同見解。他認為,肺結(jié)核不會導(dǎo)致肺痛,他本人就有這方面經(jīng)歷。解放前,李士俊從北方流亡到四川,因顛沛流離、生活困苦而患上肺結(jié)核病,病程遷延達五六年,但他始終未感到肺痛。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理論,肺臟由植物神經(jīng)支配,并無痛覺,只有病變反射到胸膜才會出現(xiàn)胸痛。于是,他寫信向巴老提出自己的看法。
巴金肯定了他的意見,1988年2月15日回信(《佚簡新編》第一三○頁),建議他把“肺痛”改譯為“胸痛”。原信如下:
士俊同志:
來信收到。對您提出的兩個問題簡單地回答如下:
(一)炒米糖開水的“炒米糖”就是“米花糖”。我可以單買開水,也可以買來米花糖泡開水。
(二)您可以把“肺痛”改譯為“胸痛”。
我身體不好,寫字困難,不寫了,請原諒。您把《寒夜》譯成世界語,我非常感謝。此致
敬禮!
巴金二月十五日
從這件小事,可見文學(xué)巨擘巴金為人的謙虛,以及兩位前輩一絲不茍的精神。這也是我國翻譯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