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蹭熱度,但不要被熱度裹挾” ——中國科幻小說出海反思與展望
《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之后,中國科幻受到了空前關注。4月20日,由花城出版社、花城雜志社、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當代作家研究基地、先鋒書店主辦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中國科幻小說出海反思與展望”論壇,在先鋒書店老錢工作室舉行。韓松、寶樹、趙松、飛氘、糖匪、王侃瑜、陳楸帆等科幻作家和批評家嚴鋒、何平會聚一堂,熱議中國科幻文學的未來發(fā)展。
攝影 | 葛毓宸
“中國科幻迅速成為世界性語言”
從《三體》出版,到劉慈欣、郝景芳相繼獲得“雨果獎”,再到《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紀錄,中國科幻收獲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和關注,甚至在全球產生影響。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嚴鋒,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科幻分為三個時期。“一個是‘后《三體》時期’,《三體》出版我覺得是科幻史決定性的事件;然后是‘后雨果獎時期’,‘后《三體》時期’讓科幻愛好者士氣大振,向整個社會輻射泛化就是‘后雨果獎時期’。‘后《流浪地球》時期’就是一個爆炸,不是文學事件,而是完全變成社會事件、文化事件,輻射的空間巨大,一部科幻片完成了一次大爆炸。”這樣的熱度在嚴鋒看來是好事,但需要保持清醒。“雖然熱度并不代表質量,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熱度。可以蹭熱度,但是不要被熱度蹭,不要被熱度裹挾,而是追求自我上升。”
在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看來,科幻是世界性的語言,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憂思。“現在全球都在討論‘灰天鵝’‘黑犀牛’、能源生態(tài)危機、宇宙的歸宿……科幻就是通過逼真的想象創(chuàng)建了一個蠢萌的‘異托邦’,幫助這個時代的絕望者,在現實中找到了一個避難的空間,中國科幻迅速地成為世界性語言,這是我對‘出海’的理解。”
“從科學、幻想、文學三維度衡量,很多作品尚不及格”
科幻從小眾走向大眾,熱度背后也有憂思。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平認為,科幻文學應該體現科學維度、幻想維度、文學維度,但從這三個維度來衡量現在的科幻文學,嚴格來講很多作品是不及格的。“有些作品科學意識特別落后,缺少當代的科學意識,能叫科幻文學嗎?有些作品沒有未來感的幻想性,能叫科幻文學嗎?還有些作品文學不過關,能叫科幻文學嗎?當然不能。”他說,現在科幻文學應該到“清理門戶”的時候了。
科幻作家寶樹表示,科幻界現在心態(tài)上有點焦躁,在創(chuàng)作方向上也需要認真思考。“這樣一種中國科幻‘出海’,對我們的創(chuàng)造主題、題材風格會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這是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大家要想都‘出海’的話,要考慮寫什么東西呢?外國人喜歡看什么呢?其實如果寫得好了被國外接受,能‘出海’、能得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東西,而不是我們?yōu)榱俗非筮@個才去寫作。”
“對科幻產業(yè)整體思考包括創(chuàng)造上,我們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其實最關鍵的就是多樣性的缺失,題材的開闊,風格的探索以及對文學性更高追求。”科幻作家陳楸帆說。
“借助海外市場,接受全球化的考驗”
陳楸帆結合自己在“出海”過程中的感受,認為“出海”更多是走向美國。“所有的市場、所有語種其實多多少少是以美國市場為一個導向。只有你在美國市場打開了局面、獲得了認同之后,其他的語種才會跟進,這是一個不爭的實施,《三體》也是一樣。”
“我覺得通過海外市場的接觸會帶來很多可能性。我們看到在影視領域,美國市場可以規(guī)模化地制造影視IP,它是以整個全球電影市場作為龐大支撐,很多片子在美國本土票房虧損,但因為有了龐大的全球市場才有底氣、實力開發(fā)新的科幻故事和題材。如果我們想要在科幻的IP包括文化輸出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必須去借助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為首這種英文市場的強勢的輻射力量。”陳楸帆說,“我們肯定需要走出去,如果我們想在科幻這個領域不管在文學還是電影上有所作為,我們必須接受全球化,接受全球市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