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家譜總目》《中國少數民族家譜通論》近日在滬出版 我國少數民族家譜首次摸清“家底” 逾萬種少數民族“傳家寶”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生動見證
文字家譜動物下頜骨家譜。我國少數民族家譜種類多樣,除了文字家譜,還有獨具特色的口傳家譜和實物家譜。均上海古籍出版社供圖制圖:李潔
國家編正史、地方纂方志、家族修家譜,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三大支柱。在全國各地學者多年通力協(xié)作下,由上海圖書館主持編纂的《中國少數民族家譜總目》和《中國少數民族家譜通論》近日出版,首次摸清了我國少數民族家譜的“家底”。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42個少數民族擁有文字家譜,數量達10231種,此外還有形態(tài)豐富的口傳家譜和實物家譜。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傳家寶”,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生動見證。
少數民族家譜種類多樣,分布區(qū)域性特色顯著
在長達八年的研究中,專家發(fā)現,我國少數民族家譜分布區(qū)域性特色顯著:東北和內蒙古地區(qū)的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家譜不僅數量較多,類別多樣,發(fā)展也比較成熟;西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家譜,一般由哈薩克文、錫伯文、維吾爾文等書寫,數量可觀;西南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比較惡劣,眾多少數民族都有著強烈的氏族觀念與家族觀念。
調查發(fā)現,我國少數民族的家譜種類多樣,除了文字家譜,還有獨具特色的口傳家譜和實物家譜。
口傳家譜,即心授口傳流傳下來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譜,是我國家譜文化中形態(tài)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譜。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口傳家譜的習俗一直流傳和遺存到近代和現代。例如,我國的彝族、怒族、哈尼族、納西族、高山族、羌族、苗族、佤族、傈僳族、普米族、拉祜族等,都流傳和遺存有心授口傳的家譜。這些口傳家譜大多為連名家譜,既可區(qū)分輩分,又朗朗上口,便于背誦記憶、心授口傳。
以實物作為記載家族世系的載體,是我國少數民族家譜中的重要類別。據調查,遺留至今的實物家譜主要有結繩家譜、無字精制布家譜、繡片家譜、豬下頜骨家譜等類別。其中,鄂倫春族的“馬鬃繩”、滿族的“子孫繩”、錫伯族的“絲繩”,都是我國家譜文化中最古老的實物家譜。而用一塊精制青布或黑布,置放在小竹筒內,作為銘記家族世系成員的實物載體,是我國苗族家譜文化的重要特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中村鄉(xiāng)阿勒村的彝民,還將家譜繡在色彩鮮艷的“繡片”上。
最特別的“豬下頜骨家譜”,則是用排列在門楣上首的豬下頜骨來記述家族世系。四川黑水縣色爾古藏寨的嘉絨藏人,至今有在門楣上首懸掛豬下頜骨的文化習俗。一塊豬下頜骨代表一代,門首上掛幾塊豬下頜骨,就表示本家族世系傳承多少代。
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結成特殊親緣關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的漫長歲月中,少數民族家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最生動、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
例如,新疆的錫伯族幾乎家家戶戶皆編修保存家譜。這是因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為了加強新疆伊犁地區(qū)的防務,清政府決定“由盛京錫伯內揀其精壯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員,攜眷遣往。”
為了紀念這次西遷,錫伯族把出發(fā)的日子——農歷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jié)”。每逢這一天,全國各地的錫伯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西遷節(jié)”已成為錫伯族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2006年,“西遷節(ji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再如,在回族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不少“回族”逐漸漢化,成為漢族群體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漢族、蒙古族、彝族等族人也有不少融合到回族中間,成為當今回族的有機組成部分。明朝清官、海南回族海瑞的后人中有的仍為回族,有的已融為漢族。而中南、東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成分相互交錯,不少家譜揭示本族的族源時,“時苗時侗時瑤時土時畬”,或與漢族交錯。
“大量的少數民族家譜告訴我們:中國各族人民之間經歷了千百年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樣長久的相互交流,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解的特殊親緣關系,最終形成了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指出,中國家譜文化寶庫,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歷史文獻。微觀而言,家譜作為記載家族世系、人物、事跡的歷史圖籍,是家族的百科全書。宏觀視野,綿亙數千年的中國家譜文化貫穿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堪稱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