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科幻文學:重新喚起的熱情
中國科幻文學并不是簡單地只有一兩種風格或寫法,在題材、創(chuàng)作追求方面,2018年的中國作家作品所呈現出的多元化程度遠遠超越普通讀者的想象。
傳統(tǒng)紙媒小說
2018年中國科幻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最大的亮點,是劉慈欣短篇小說《黃金原野》在國內出版。《黃金原野》講述了一場太空事故后,“黃金原野號”飛船突破第三宇宙速度,面臨再也無法返回地球的困境。愛麗絲是飛船上惟一一名宇航員,她將冬眠整整20年以等待救援。故事中的營救屢敗屢戰(zhàn),最終,當救援隊終于登上飛船找到愛麗絲,隱藏在深處的更多真相被緩緩揭開。在采訪中談及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靈感時,劉慈欣坦言,他不滿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對太空探索步伐的減慢。他真正期待的是,科幻小說能重新喚起人們對星空新世界的探索熱情。
怎樣讓科幻小說帶上中國味道,是多年來中國作家一直致力的創(chuàng)作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葉永烈、童恩正、鄭文光開始,到當今的諸多作家,一直在為此努力。與劉慈欣的前瞻、童恩正的回望不同,作家梁清散把自己的眼光集中在不遠不近的一個時段上。他的幾部小說都有意把場景放在晚清這個中國現代性發(fā)生的時代,新作《濟南的風箏》就是這樣的作品。跟之前的《新新日報館》類似,這也是一個蒸汽朋克類作品。小說以偵探故事為線索,從清末的大爆炸案開始寫起,發(fā)現那個年代中國人已經開始了探索宇宙的“載人風箏”實驗。
但是,上面兩個作品的體量還相對較小。更厚重的作品當推韓松的長篇小說《亡靈》,這部作品是作者“醫(yī)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延續(xù)了《醫(yī)院》《驅魔》兩部的風格和主題,繼續(xù)把生死問題推向極致。閱讀韓松的作品需要一定的時間,要適應他的行文風格:語言的迷離和吊詭、情節(jié)的多種可能性、忽左忽右的敘事路線,都需要在閱讀中逐漸體會。用這樣的方式,韓松展現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和對當代社會的認知,凸顯了他對現實發(fā)展的擔憂——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之中,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這些都是韓松創(chuàng)作背后的世界觀設定。
如果說韓松撐起了科幻小說軟性接觸社會、接觸人文的一極,那么劉洋的作品《火星孤兒》則撐起了硬科技如何擊碎現實之夢的另一極。沒有文字的恍惚,沒有情節(jié)的多義,《火星孤兒》單刀直入。故事的開始,是人們關注的日常話題:高考。為什么某一所學校有這么高的升學率?在無限延伸的時間和做不完的練習之外,是不是有什么獨特的新穎教育技術正在被他們研發(fā)?近藤高中一下子成為了全中國人關注的焦點。隨著故事的探索式進入,令人驚訝的真相逐漸被揭開。原來,這所高中采用的,是一種所謂的感官剝奪式學習法。這樣的名字已經會讓你體味到一些可質疑的地方,它必定是以犧牲人們的某些健康心理作為代價的。但是別急,跟劉慈欣一樣(劉洋也確實被認為是具有劉慈欣硬科幻創(chuàng)意風格的作家之一),劉洋并沒有把故事停留在簡單的批判位置上。因為在整個故事的結尾,人類遇到了整體性的巨大災難。此時,故事中的一切,又發(fā)生了逆轉。閱讀劉洋的作品,你無法不想到劉慈欣的《鄉(xiāng)村教師》和《中國太陽》。新古典主義科幻在中國仍然不斷前進,確實令人欣慰。
我們曾經反復強調,中國科幻文學并不是簡單地只有一兩種風格或寫法,在題材、創(chuàng)作追求方面,2018年的中國作家作品所呈現出的多元化程度遠遠超越普通讀者的想象。趙壘的《傀儡城之荊軻刺秦》,是將今天東北大地異化成新賽博朋克都市的一種想象。當30年后的義體人與人工智能開始跟我們爭奪工作崗位,當社會氣氛瞬間變得異常緊張,當主角受雇調查政法委員被刺,當未來的各方勢力卷入利益漩渦,賽博朋克故事背后的困境恰似當前我們面對的問題。科幻本土化不是簡單的義體人在煎餅攤吃煎餅,更多的還是社會本體中揮之不去的根本矛盾。邢立達的《御龍記》講述恐龍的復活和它們跟人類的共存。作者本人是有成就的古生物專家,小說的每個細節(jié)經得住推敲。白伯歡的《戰(zhàn)略級天使》是連載于網絡的異能系小說。故事發(fā)生在架空的社會,異能者融入我們中間。小說的世界觀與文字的獨特質感很值得關注。劉宇昆的《蒲公英王朝》2018年發(fā)行了中文版。這部小說的引進,讓人們逐漸了解這位雨果獎、星云獎雙獎得主的長篇小說寫作風格。而小說將“楚漢爭霸”故事投入了一個全新時空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2018年是科幻題材短篇小說集收獲的年頭。陳楸帆的《人生算法》是一部從多個方面討論AI與人類關系的作品,部分內容十分震撼。灰狐的《鯨魚航線》與《固體海洋》文筆流暢、畫面感強,言語中時常透出一絲幽默。王侃瑜的《云霧2.2》、雙翅目的《公雞王子》、翼走的《追逐太陽的男人》、糖匪的《看見鯨魚座的人》等,從不同方面透視中國人想象力在科技時代的走向,且風格都很獨特。此外,2018年科幻題材短篇小說集中最有特色的系列,是楊慶祥主編的“青·科幻”叢書。該叢書收錄張冉的《炸彈女孩》、寶樹的《時間外史》、夏笳的《傾城一笑》、陳楸帆的《后人類時代》、江波的《宇宙盡頭的書店》和飛氘的《四部半》。楊慶祥坦言,他是從整個中國文學的結構上來觀察科幻文學的。換言之,科幻已經成為中國文學與文化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少兒及青少年科幻小說方面,2018年也有不少相關出版物。這其中,馬傳思的《奇跡之夏》講述了一個對山中轉瞬即逝的光亮充滿好奇的主人公,在一次低強度的地震中踏入時間縫隙,于是,歷史跟現實、自然跟人類相互交織。“奇跡”般的夏天喚起了阿星對時間、空間和生命新的理解。彭緒洛的《宇宙冒險王》講述2200年地球能源枯竭后,四位來自不同大陸的青年想通過收集宇宙大爆炸留下的能量碎片去補足能量的故事。董仁威、超俠主編的《中國當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叢書》,收錄了劉慈欣《超新星紀元》、王晉康《少年閃電俠》、楊鵬《超時空少年》、超俠《奇奇怪怪歷史大冒險之夏商周》、鄭重《大海嘯》和董仁威《分子手術刀》。這些作品多數是舊作品的新合集,同屬于重新出版的還有吳巖的《心靈探險》《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淵》。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2018年出版了劉慈欣和韓松編輯的《給孩子的科幻》,該書收集了兩位作家推薦選拔的當代科幻小說15篇,其中中國作品占一半以上,覆蓋作家的年齡段十分廣泛。
網絡平臺小說
紙媒之外,2018年,網絡科幻繼續(xù)蓬勃發(fā)展。但由于我們視野和時間有限,無法對作品進行有效跟蹤,因此不敢輕易評論。這里只選擇一個側面進行展現,即在新的一些評獎刺激下的作品井噴。例如,以打造科幻特色小鎮(zhèn)而開始科幻作品孕育的“冷湖科幻獎”,2018年是第二屆。冷湖鎮(zhèn)位于青海沙丘,曾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勘探基地。這里獨特的地質風貌令當地人想到,必須用“火星小鎮(zhèn)”為它命名。冷湖獎第一名得主是騰訊工程師王諾諾,關于他的作品《冷湖之夜》,王晉康在為其撰寫的頒獎詞中認為,“這是一篇如同舞臺劇一般精致的小說,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刻意調度的單一場景中狹路相逢,極強的戲劇性如同洪水爆發(fā)。精心設計的細節(jié)或讓人會心一笑,或讓人頷首沉思。”“未來科幻大師”獎是由賽凡科幻空間發(fā)起的一個獎項,2018年是第七屆。本屆頭獎頒給了慕明的《假手于人》。小說表現了科技如何改變一個手藝人的現狀。老唐作為竹編手藝的傳承者正面臨多方壓力:身體不如從前,無人繼承事業(yè),這時,留美歸來的神經科學者通過技術建模保存了他的技藝,老唐也坦然邁入信息機器的時代。“故鄉(xiāng)奧德賽”科幻春晚是科幻創(chuàng)新企業(yè)“未來事務管理局”的第三次年度征文。本年度應征作品達到50多篇,雖然作品風格各異,但必須圍繞春節(jié)回家的主題。看過這些小說,就能明白《流浪地球》的春節(jié)回家故事,在科幻小說中并非多么獨特的創(chuàng)意。
產業(yè)狀況掃描
整體來看, 2018年中國科幻產值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原創(chuàng)產業(yè)勢頭迅猛,影視化改編作品增加、大型科幻文化相關活動舉辦、科幻小說走進校園等等,都促進了相關產業(yè)的蓬勃,在一定層面上反哺了傳統(tǒng)文學出版物。根據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統(tǒng)計,2018年僅上半年,科幻閱讀市場年產值總和便已接近9億元。傳統(tǒng)出版物方面,圖書整體碼洋已經達到7.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0%,與此同時,“讀客”、《科幻世界》等機構出版的科幻系列銷售碼洋已追平甚至超過了2017年全年總額,期刊碼洋近130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6%。同時,科幻影視也得到了較大發(fā)展。2018年5月,錢莉芳作品《天意》網劇在優(yōu)酷獨家播出,總點擊量超過24億。《顫抖吧,阿部》《鎮(zhèn)魂》《端腦》等帶有科幻元素的影視作品也取得了不俗成績。此外,科幻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yè)形式正在逐漸涌動。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溫州市教育局共同主辦了“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會”,討論了包括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入選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高考全國卷III語文科目閱讀《微紀元》等現象。
科幻協(xié)會的建立和主題活動的展開,已經成為科幻文化中重要的亞文化內容。目前,大部分中國高校都建立起了科幻協(xié)會,中學生科幻協(xié)會的建立也時有耳聞。協(xié)會以活動為主,將具有共同愛好的青年聚集起來,跟作家互動,舉辦征文活動,共同討論科幻文學,對創(chuàng)新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中國科協(xié)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科幻大會、由四川省科協(xié)和《科幻世界》主辦的銀河獎頒獎大會、由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等舉辦的中國科幻星云獎頒獎大會、由未來事務管理局主辦的亞太科幻大會等,都吸引了大量愛好者。
科幻研究正在成為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等領域的新興主題。例如,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舉辦了“科技時代中國文學狀況和科幻文學變革”學術研討會,就當前世界科幻面臨的狀態(tài)和中國科幻的未來發(fā)展進行了深度討論。會議參與者認為,面對當前國際范圍內科幻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脫節(jié)問題,必須以更坦誠的態(tài)度去研究背后的規(guī)律,以促進變革的勇氣推進這一領域的發(fā)展。
2018年中國科幻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是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的蓬勃發(fā)展,也受到世界的關注。2018年,劉慈欣被克拉克基金會授予想象力服務社會大獎,陳楸帆的《荒潮》和寶樹的《三體X:觀想之宙》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意大利出版了陳楸帆、夏笳、劉宇昆等的作品。在美國圣何塞召開的世界科幻大會,中國參會者越來越多,主持的討論會也越來越多。國際科幻領域已經把中國作家當成了最重要的參與者。
但是,所有這些都沒有讓中國科幻從業(yè)者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面對世界科幻產業(yè)從閱讀向影視、游戲、主題公園等的轉型,中國的步伐沒有停止。2019年新春,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影片基本實現了這種轉型的初步成功。截至目前,其票房已經突破40億。相信借《流浪地球》的東風,中國科幻文學與藝術的發(fā)展定會在新的一年中獲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