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流變與轉型 ——以《萌芽》“新概念”作文、新媒體文學為中心
    來源:《小說評論》 | 吳俊  2019年01月25日08:46

    小引

    談中國當代文學的流變和轉型,或狹義的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演變,話題覆蓋面很大,一般只能宏觀面討論,不太容易深入。我主要想通過案例分析、以案例為中心的方法來提綱挈領地討論這個話題。

    先要稍微解釋一下新時期文學的時限概念。有人認為1980年代結束,也就意味著新時期文學的結束,以后就變成“后新時期”等;也有人認為新時期文學一直到世紀末才結束,甚至有的人分得更細,在1990年代內做細分文章;包括有人認為新時期文學到鄧小平南巡講話公布前后結束。可見歧見紛呈。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也不必太固執(zhí)成見,否則就顯得有點無聊了。有一點或許較有共識,少有人會認為新世紀的當下也屬于新時期文學吧,姑且不論“新時代”之說,可見新時期文學已經結束是可以確定了的。同時,基本有共識的是,1980年代顯然歸屬于新時期文學的范疇。這也就意味著,1980年代是個相對有共識的文學史概念,1990年代則充滿了文學史或學術上的更多不確定性。至于所謂新世紀文學就更像是一個修辭性的說法了,很難認可它就是一個文學史概念。不過,持相反觀點的人也不少,只要參閱一些有關新世紀文學問題討論的文獻,就能看出不同觀點的立場。我一般不把新世紀文學當作文學史的概念,我只把它當做一個時間概念。這也算是對本文題目的一點解釋。

    接著我要說明的是,我討論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流變與轉型中的實際對象——核心就是主要誕生于新概念作文大賽的80后文學\作家現(xiàn)象和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討論它們的文學史意義及地位。我是要在文學史意義上談案例或現(xiàn)象分析,同時也是在用案例來討論文學史話題。

    還要說明一下的是,本文本來是講座的錄音整理稿,未及一一注釋;只是整理時潤色貫通了行文邏輯,多少也刪弱、調整了講演痕跡,效果如何,只能就教于方家了。接下就進入正題。

    一、新媒體時代前夜的文學

    新媒體時代前夜的文學指的就是世紀之交的文學,或者指的是1990年代開始的文學。從1990年代,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新時期文學的衰微趨勢了,由此也就凸顯出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80后誕生的意義。

    引用陳思和教授的一個概念,文學時代的共名無名概念。1980年代可稱是文學的共名時代,1990年代以后則為無名時代,后者沒有主流性的、潮流性的文學史現(xiàn)象。1990年代的文學是一個主流現(xiàn)象被消解的時代,是一個文學流散化的時代,這與1980年代的文學現(xiàn)象形成巨大且明顯的差異性對照。也就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新概念作文大賽出現(xiàn)了,其中更是誕生了一代80后作家。

    1992年,中國的實際領導人鄧小平有了一次南巡,沿途對各地黨政領導干部發(fā)表了一系列講話,講話的核心就是要繼續(xù)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這在經歷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時勢,釋放出了一言九鼎的巨大作用,直接回應了中國往何處去的現(xiàn)實問題。直到現(xiàn)在,改革開放仍是我們當下的發(fā)展主流。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也說過,要把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繼續(xù)深入地推進下去。所以你就可以知道,從新時期一直到現(xiàn)在,改革開放仍然是當代中國堅持的一個國家發(fā)展主流意識。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也引領了中國進入了一個改開發(fā)展的加速期。最重要就是,中國社會全面進入了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fā)展軌道。這也就產生了各種根本性的變化。

    比如在經濟領域擱置了有關“主義”“道路”的爭論等,這跟我們文學沒啥直接關系,就不討論了。但有的就與文學有直接關系。因為全社會進入了一個商業(yè)市場軌道,文學領域、文化領域、教育領域,還有出版業(yè)之類,就開始陷入低谷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這些領域都在計劃經濟直接支配下運作,主要依賴政府財政;而且,幾乎都是投入為多,經濟產出或回報很少,甚至沒有。現(xiàn)在失去了計劃經濟體制的靠山,生存立即成為問題。比如出版社出版的書,總是要賣的,哪里去賣?全中國只有一個渠道,新華書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書籍生產,大量的圖書它是沒有什么市場概念的。沒有市場概念意味著什么?就是有社會需求的書往往供應不足,而沒有讀者的書卻有可能堆積如山。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導致的結果就是出版社無法經營再生產,新華書店也蕭條到難以為繼了。反饋到作者,你要寫一本書去出版的話,即便很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沒有作者方提供出版資助,恐怕就難有出版社接受出版了。

    文學刊物的境遇更悲慘,很多刊物的結局就像是當時的國企改制,免不了關停并轉。我舉一個例子,上海有一個很有名的刊物叫《上海文論》,當代文學史上“重寫文學史”潮流,就是在1988年從《上海文論》上開始發(fā)起的。但到了1990年代,這刊物也辦不下去了,因為沒錢,當然也甚少有人讀了。于是只能實際停刊了。有一段時間被其他資本收買,等于是改刊出版,轉過多少次手我不太清楚,但是有幾期它變成了汽車刊物,這個我倒是看見的。這就可見時勢主流了。——從媒體角度看,這也堪稱紙媒文化、紙媒時代的末路景象吧。這個過程大概持續(xù)了六、七年的樣子,是非常痛苦的一個低谷階段。

    就在這樣一種文學、出版、教育(如大學有過“破墻開店”的風波)等文化領域全面進入頹勢或瓶頸的時期,《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應運而生,也可謂是絕處逢生的孤例個案,然而其影響卻是無與倫比,足以載諸史冊。

    《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是低谷時期的文學放低自家身段而從社會文化基層突圍自救求生的一個成功策略。當時的文學遭遇困境是顯而易見的,但還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是傳統(tǒng)紙媒所遭遇的整體性問題。1997年最早的一個以文學原創(chuàng)為標榜的網站出現(xiàn)了,就是榕樹下網站,那個時候的榕樹下網站或許還沒有一種商業(yè)盈利的能力,同時也并沒有主流文學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傳統(tǒng)文學界并沒有想到要從互聯(lián)網上尋求文學的轉型或中興。紙媒仍是文學的唯一關注。但是,在傳統(tǒng)媒體衰微的同時,畢竟新的電子媒體也就是新媒體開始出現(xiàn)了,這種媒體技術層面的交替實在是意味深長,哪怕當時并沒有人對這樣一種新媒體文學的未來有足夠的預見性。

    90年代其實還是一個紙媒的時代。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各種副刊文學、商業(yè)化寫作、快餐式作品漸成氣候,同時,所謂都市報也大量誕生了,在這之前中國的都市報可能只有一份上海的《新民晚報》。連北京的文化界、知識界,包括中國作協(xié)的領導們,每天都要看隔日到京的上海《新民晚報》。因為北京沒有都市報,全是黨報。既然90年代的媒體這么衰敗了,又需要自負盈虧,主流的嚴肅的文學走投無路,要活就得出消費性的副刊之類。嚴肅高尚一點的,就要算是學者散文,或稱文化散文了。多數(shù)也是在副刊上發(fā)表的小品。相對而言,90年代留下來的紙媒寫作,以文化散文名聲最大,最有名的作家就是余秋雨,他的《文化苦旅》等作品席卷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誕生于新概念作文大賽的80后,從90年代脫胎而出以后,可以說刷新了90年代紙媒寫作的一種文學形象。很快又經由網絡平臺的重塑,終于奠定其在世紀之交文學寫作的地位。由這80后的誕生,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網絡對于新世紀文學的一種建構作用。這個話題稍等再繼續(xù)談。1999年首屆《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舉辦,這個時間點正好是世紀末,它的具體背景是90年代中期的文學低迷形勢。當時有一個也是全國性的話題,就是對中學語文教育的討論,也可以說,對于中學語文教育的抨擊輿論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類似話題后來直到現(xiàn)在都持續(xù)存在,中學語文教育總是成為一個全社會的聚焦問題,連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里的變化,也會成為一個事件。當時對于中學語文教育的討論,大學老師也介入了,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成為一個關聯(lián)性的話題。《萌芽》是上海作協(xié)的刊物,傳統(tǒng)上主要面向年輕的文學愛好者,與《收獲》有著文學層次和作者年齡及文學成熟度的區(qū)分。為了要把自己的這本刊物繼續(xù)辦下去,《萌芽》領導在危難之際,主要聯(lián)合了中學語文教育、大學老師和作協(xié)作家三方,形成出臺了一個新的策劃,就是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這個大賽有兩點決定了它的初衷及成功,一是對于創(chuàng)新思維寫作的鼓勵和推崇,一是僅稱作文而非文學,它不叫新概念文學大賽,也不叫新概念寫作大賽,它用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賽,這就與中小學基礎教育里面語文范疇的寫作直接相關了。也就是它的訴諸對象主要是中小學師生和年輕寫作者。此時此刻,文學已經不再可靠了。但這種低身段卻高調地催生出了韓寒、郭敬明一輩新概念的獲獎者,大概有二三十個著名的80后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獲獎者,在全國范圍內一舉成名,后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家。因為它每年舉辦一次,所以開始的若干年每年都誕生出了青少年寫作的明星。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連續(xù)性生產文學明星的平臺和機制。恰跟傳統(tǒng)文學的低迷形成反照,大家突然發(fā)現(xiàn)這幫年輕人寫的作品才是符合社會心理情緒期待的好作品。統(tǒng)計一下80后作家的文學出身,你就可以知道其中最為成名的80后,大多都是出生于新概念作文大賽。

    以上主要想說明的是,從政治背景到技術背景,到文學內部格局和力量的演變,可以看得出來,世紀之交既是傳統(tǒng)文學、紙媒文學的一個衰弱的趨勢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憑借了新媒體,誕生新的文學樣態(tài)的歷史階段。你從媒體媒介的視野去看,或者說從文學生產機制去看的話,就判斷得出來,這是一個文學史的轉型過程。80后的“紙媒誕生”與“網絡重塑”,典型地代表了新的文學史轉型及其現(xiàn)實的文學新生態(tài)。

    二、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意味著什么?

    進入新世紀以后,慢慢地筆記本便攜式個人電腦開始在社會上普及起來了。90年代大量使用的電腦還是笨拙的臺式機。新世紀初的2003年,網絡空間流行了一個叫博客的虛擬平臺。博客的一般概念就是網絡日志,就是在虛擬平臺上博主有了一個完全個人所屬的表達空間、表達平臺——你的言論你做主,而且它可以產生與社會的即時性互動。那時很有名的是新浪博客,新浪邀請名人開設博客,抬升新媒體的人氣,而名人則利用電子媒體給他提供的平臺,增加自己的偶像、明星魅力,雙方互動互利。所以很多名人包括作家都在開設博客,連商人也不甘落后,甚至較娛樂明星還有過之,比如那時很有名的一個房地產老板潘石屹,他的博客就很有名,是真正的名人博客。那時最有名的名人博客,是演員徐靜蕾的“老徐的博客”,曾經創(chuàng)下了一千萬點擊率的劃時代記錄,成為一個大新聞。后來,一千萬的點擊率根本就不是一個大數(shù)字了。這個時代十年不到,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博客這個現(xiàn)象,必然想到一個結論,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每一個個體的自由表達空間了,而且它是一個即便最沒有權利的個體與社會可以有直接交流互動的權利專屬平臺。這就把原來社會中的人際權力結構關系徹底打破了。這是新媒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重新分配權力的功能。回過來就會看到,80后最早在1999年誕生于紙媒,因為紙媒的主流文學已經衰落了。80后用青春寫作的方式成為紙媒出身的最后一代文學作家。稍過幾年,網絡時代來了,80后又最早通過網絡平臺重塑形象,終于奠定、確立了在文學江湖和一般社會中的牢固地位。這在文學史上也就牢固地確立了它的歷史形象及地位。由此才出現(xiàn)了后來對于70后、60后乃至于50后、40后的追認,也出現(xiàn)了90后、00后的沿襲稱呼。

    歷史的書寫已經進入了互聯(lián)網新媒體時代。我們又該怎么來理解互聯(lián)網新媒體呢?多年前我就曾撰文提出應該在文明意義上來理解、認知和評價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劃時代標志性。一般來說,我們理解新媒體都是從工具技術層面上來著眼的。從技術著眼,始于技術,終于技術。但新媒體技術顯然已經超越了技術范疇。它并不止于技術,甚至絕不止于人類現(xiàn)有的技術邊界。我們從經典理論出發(f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水平的標志就是人類的主要工具,這個工具的水平代表了一個社會在特定時代的生產力發(fā)達的程度。你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時代,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技術,已經不擇不扣地成為了全體社會幾乎所有方面的主要使用工具,包括生產工具,社交工具,文化生活工具,還有日常生活工具,而不僅局限于通訊工具。當互聯(lián)網新媒體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主要工具時,它顯然就是這個社會所處或發(fā)展階段的主要工具標志,即生產力水平標志了。也就是說,開始時還只是單純技術意義上、工具價值的互聯(lián)網新媒體,現(xiàn)在已經擁有了這個時代的文明標志地位,已經能夠代表時代生產力水平的工具文明身份了。換言之,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技術功能也能夠揭示或呈現(xiàn)一個社會的文明狀態(tài)——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新媒體文學。所以,不要再把互聯(lián)網技術只看作叫外賣、拼美團之類的手段,它其實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正在重新創(chuàng)造我們的生活,賦予我們的生活新的樣態(tài)、新的方式、新的觀念、新的未來。這就是文明的概念及其意義。由此它就可以成為重建新制度新社會的重要力量。

    對我們文學來說,互聯(lián)網這個工具文明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互聯(lián)網新媒體已經做到了能夠史無前例地把文學的生產力極限性地解放了出來。這在紙媒時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從媒介傳播的角度看,紙媒時代的文學寫作仍然只是社會中少數(shù)人的專屬權利、職業(yè)權利、文化權利,整個文學生產機制也更像是“密室政治的權利交易”。比如,一個刊物發(fā)表的作品往往主要就是由幾個編輯決定的,甚至大多數(shù)是由主編一人決定的。還有,要想獲得社會認可的作家身份,你還得加入作家協(xié)會,這也是有規(guī)定的專業(yè)門檻的。凡此種種,都保障也限制了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享有文學的權利。這也就能理解,文學寫作的社會生產力一向是被壓抑著的,它是沉睡著的。互聯(lián)網新媒體把這一切力量都喚醒了,都解放出來了,它催生、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文學的社會、文學的世界。前面說到新概念作文大賽,只是用紙媒釋放出了校園里的青春寫作的文學生產力,還并沒有觸動到整個社會的文學寫作的整體性解放。從文學生產角度來說,只有互聯(lián)網是覆蓋全社會的,對每一個人都是無差別可以使用的一種權利。所以能夠最廣泛地解放了我們的整個社會的文學寫作的生產力,使得紙媒的文學世界在權力格局的變化當中,一下子顯得黯然失色。你會看到,當紙媒文學感嘆文學失落的時候,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正在欣欣向榮生長著,哪有失落感!而且,從新世紀初以后,凡是在互聯(lián)網上出名的被關注的作品,幾乎都受到了紙媒的二度出版。從IP業(yè)態(tài)、全媒體出版來看,網絡原創(chuàng)作品更是全面覆蓋了各領域的文化再生產市場。反過來看紙媒上的成名作品,卻未必能在互聯(lián)網上獲得追捧。當然我這樣說只是一個簡單對比。要說網上垃圾多,還是紙上垃圾多,很難通過數(shù)量對比。現(xiàn)在人們往往說互聯(lián)網上產生很多垃圾,我說這說法不可靠。為什么呢?你能提供數(shù)據支持嗎?其次,我認為互聯(lián)網上的垃圾有可能并沒有紙上的垃圾多,因為紙上寫作一千多年,現(xiàn)代印刷品也有幾百年了,其中產生的垃圾有多少?網上寫作不過十幾二十年罷了,網絡文學興盛更僅十來年而已。最重要的是,紙上產生的垃圾是存在于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垃圾,因為你是印出來的紙質垃圾。而網上的垃圾,是在虛擬空間里面,它沒有給我們帶來實際的生存性污染威脅,沒有垃圾回收這個環(huán)保問題,所以紙上和網上的所謂垃圾,對于人類社會的實際影響完全不同。我們不能用垃圾論來討論網絡文學,那是站不住腳的。其實對于文學質量的評價,特別是對于網絡文學的評價,目前更多還只是討論現(xiàn)象,難做優(yōu)劣褒貶,我也并沒有說紙上作品好還是網上的好,這個問題需要新的視野來觀察和探討,一下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必須明白,互聯(lián)網是對文學生產力的巨大釋放,在生產力解放的意義上,互聯(lián)網的進步性顯然大大超過了紙媒。一個社會要進步,一個行業(yè)要進步,一個國家要進步,必須靠解放生產力來驅動,沒有生產力的解放,這個社會一定會停滯。就此而言,互聯(lián)網技術對于我們的文化生產,從主流面上看,它當然是起進步推動作用的。

    那么,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是什么?簡單釋義一下,是指憑借互聯(lián)網平臺及其技術產品支持而形成的文學作品形態(tài)及廣義的文學生態(tài),這是我的理解。這句話的理解首先肯定是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不是在紙媒上。第二,它是跟互聯(lián)網的技術及其產品有直接關系的。互聯(lián)網技術很廣義,但是互聯(lián)網的技術產品還是有限的。比如說平板電腦、手機之類,甚至并不直接跟互聯(lián)網連接,比如說kindle閱讀器等,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這些技術和產品支持、影響甚至決定了文學發(fā)表的形態(tài),在紙上發(fā)表的和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發(fā)表的,一般就會是兩樣的,發(fā)表平臺會決定作品的形態(tài)以及整個文學樣態(tài)、生態(tài)的分布。人們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說一句話,平臺技術只是一個載體而已,它跟文學的性質、文學的好壞沒有關系,文學有其特定的價值內涵和標準。我覺得這句話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違反常識的話。在互聯(lián)網時代,你不發(fā)表在互聯(lián)網上,你可以發(fā)表在紙媒上,這個話題還有點直接的討論障礙,說起來有點費事。那我要說在沒有互聯(lián)網沒有電子媒介的時候,只有紙媒的時候,試問沒有了紙你的文學何以存在呢?文學同樣存在,但內涵和標準一定會和紙媒文學不同。試想,回到古代回到絹帛時代去了以后,長篇小說會是何種文體呢?更簡單一點,古體格律詩和新體自由詩一定存在于不同的文學經驗和審美價值觀范疇內。從這些基本現(xiàn)象上不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媒介對文學的文體樣態(tài)、一般生態(tài),對文學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我們的審美活動,有著支配性、決定性的作用和意義。直截了當?shù)卣f,媒介媒體對于整個的文學生產機制和系統(tǒng),都有決定性的意義。由此我們必須理解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的功能、影響及后果。——一定會有文學史意義上的改變。

    三、轉型:新媒體的功能如何重構文學價值觀

    既然這樣,那就來看看新媒體互聯(lián)網如何重構了文學,重構了文學的價值觀。有了互聯(lián)網新媒體以后,它就發(fā)揮了一種在政治層面、社會層面、生活層面上改變制度、改變權利、改變觀念的顛覆性作用,最弱勢的個體可能成為最強勢權利的抗衡者,甚至政府都有被顛覆的可能。這個我們不做詳細討論。我們討論文學,發(fā)現(xiàn)作家身份地位因此改變。原來是作家協(xié)會會員成為作家的身份標記,或者,你經常在紙媒上發(fā)表作品,你也被認作是作家。現(xiàn)在不同了,我可以不當作家協(xié)會會員,我也可以不在紙媒上發(fā)表,但是我寫的東西上網了,我的讀者,我的點擊率比你紙媒上的作家還要多,我名氣比你還大,我的市場價格比你更是高得多。我就是網絡作家,哪怕你蔑稱我是網絡寫手。80后作家成名以后多年無緣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及各級地方作協(xié),但是他的名氣全社會都知道,誰不知道韓寒、郭敬明,而且也都知道他賺的錢更多。這類例子說明了不需要依賴傳統(tǒng)的紙媒文學生產方式,同樣能獲得作家的實際身份,直言之就是作家的身份不再具有文化特權的光環(huán)。80年代的時候,一個披頭散發(fā)的男士跑到校園里去,只要跟人家說我是作家,我是詩人,就會有不少女孩子喜歡他了。這說明那個時候的社會價值觀賦予作家詩人和文學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本權利。現(xiàn)在就會是一個笑話了吧。

    作家的資格形象變了,更早變的還是作品形式和樣態(tài)。紙媒作品一般可以想象,是趨向于靜態(tài)、孤立、審美延時(滯后)的文本。互聯(lián)網是動態(tài)、互動、即時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同時它對于人的身體物理考驗要比紙媒嚴格。后一句話是指身體器官包括眼睛、頸椎、軀干、坐姿等都有舒適度、耐受力的限度。這就直接影響且決定了網上文學的具體文體形態(tài)和行文格式,文學技巧也會因此改變和新創(chuàng)。紙媒文學趨向于靜態(tài)的美學因素會在互聯(lián)網作品中基本消失,后者更多注重于作品的動態(tài)表達,更多強調行文表達的簡潔性、直接性,強調情節(jié)推進的速度感、動作性、變化性。傳統(tǒng)紙媒文學中的靜物、風景、心理描寫等,在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中明顯被邊緣化了。這不僅是具體技術的變化,實質就是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很多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不再普遍適用了,比如以景寫情,情景交融之類。景都少有了,你還怎么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這就要觸及到文學價值觀的問題了。當互聯(lián)網寫作導致了傳統(tǒng)的審美手段起了變化,以至于某些審美標準被文學實際所淘汰,就說明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必須有一個重新認識和確立文學的基本價值觀問題了。也就是好作品或壞作品的判斷,在互聯(lián)網時代要有新的依據了,其實這倒是文學史的常態(tài)。猶如文言文不寫了,寫白話文了,關于文學的價值標準一定發(fā)生變化。作品形態(tài)的改變,最終改變的是關于文學的價值觀。

    傳播方式的改變就更明顯了,網絡傳播足以秒殺紙媒傳統(tǒng)文學。不僅是傳播的即時性,還有交互性的革命性更為徹底。網絡的交互性意味著它瓦解了傳統(tǒng)的作者和讀者的區(qū)分概念。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作者,同時也是讀者,已經沒有了傳統(tǒng)文學的作者或讀者,只有受眾,這是前幾年就有了的概念。互聯(lián)網的文學生產在理論上可以覆蓋一切傳播環(huán)節(jié)和過程。傳統(tǒng)的文學傳播核心概念、過程、手段等,在互聯(lián)網的文學生產機制里面,必然要被改變,或者被取消。現(xiàn)在討論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問題,經常需要首先對傳統(tǒng)文學研究者進行網絡技術的啟蒙,否則完全沒法對話。相對應的是,網絡寫作者或研究者則又常帶著傳統(tǒng)紙媒權利式的自信與蠻橫,宣稱“必有一款合適你”,以為互聯(lián)網的權力和功能可以像以前紙媒獨霸天下一樣,這就非常不明智了。其實互聯(lián)網的寫作到現(xiàn)在為止仍然有它的明顯局限性,最明顯的就是它還沒有脫出技術形態(tài)的幼稚和整體不確定性的產品水準階段。現(xiàn)在我們不做具體討論,我想強調的主要是,傳播方式改變的也一定會是文學的固有價值觀。

    至于文學市場的改變現(xiàn)在也已經基本成型了。IP產業(yè)鏈已經穩(wěn)定超越了紙媒生產市場,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商業(yè)規(guī)則及定價權地位。網絡的傳播完全可以不依賴紙媒獲得市場份額。只是因為紙媒市場仍然有利潤存在,所以網絡跟紙媒的市場在它是同時并存的。對文學來說,紙媒就是傳播的傳統(tǒng)渠道載體,而現(xiàn)在的文學市場是在網絡虛擬空間里面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商品市場。為什么現(xiàn)在實體店都活不下去,因為都開網店了,道理是一樣的,正好映襯了文學的網絡市場跟傳統(tǒng)市場的區(qū)別。

    發(fā)生變化的絕不止于此,細分的話還可以列舉出更多,但我只是從文學生產機制上把主要的幾個方面羅列出來。實質要說明的是文學標準、文學生產方式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改變已經發(fā)生、并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實。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挑戰(zhàn)。這個挑戰(zhàn)對于我們當下文學社會來說,呈現(xiàn)的就是一種博弈的狀態(tài)。

    四、博弈:經典傳統(tǒng)的終結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生態(tài)

    剛才我舉的例子,網店、微店或實體店,現(xiàn)在還誰也吃不了誰。你以為網店很厲害,但是某一天晚上你突然急要一樣東西時,就沒有網店能救你了,只有隔壁的便利店能救你,這就是一個博弈現(xiàn)實。社會轉型時期尤其需要超越近期功利的理性博弈眼光,需要社會的發(fā)展管理規(guī)范。虛擬空間的生活與現(xiàn)實社會的生活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是什么?網絡生活如購物當然提供了巨大的生活便利,但同時也使得人與人的實際交往被切斷了。抽象地說這就是一種矛盾甚至是困境。個人與社會、與實際的生活現(xiàn)實所發(fā)生的關聯(lián)度和緊密度,在網絡時代是一個矛盾體。網絡新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人與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系的媒介方式,每個個體之間甚至毫不相干的人,也能在網上說得熱乎,一輩子不見面,這好像增加了人際關系的溝通性,技術手段使我們與現(xiàn)實的關系變得更緊密、更多元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與現(xiàn)實的溝通技術手段越多,同時意味著你與現(xiàn)實的隔絕屏障也越多。你必須通過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才能跟現(xiàn)實發(fā)生關系,人的路徑依賴也會越來越強烈。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越多,中介越多,路徑越多,人被隔絕的程度也越嚴重。這就是網絡生活給我們當下人際社會帶來的一個重大問題。你一個星期不出門,甚至一個月不出門,你可以切斷和所有人的實際聯(lián)系,上門來給你送外賣的快遞小哥,跟你沒有任何關系,放下東西走人,你懶得開門,就說放門口,他跟你照面不打就走了。所以看上去你跟這個社會有著無窮無盡的交往,其實你交往的都是沒有任何精神含義的功利對象,只是功能單一的技術性生存交往。這是網絡時代對我們人類社會發(fā)起的日常生活面的腐蝕性挑戰(zhàn),我們過得很舒服,其實是溫水煮青蛙,我們就在沉淪中。但我們不會因此拋棄網絡,這就帶來了一個理性博弈的問題了。

    我剛開始分析的是網絡的生態(tài),網絡文學生態(tài),我盡量不做價值評判,有些價值評判還是注重了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正面功能。但是全方位考察網絡新媒體對于我們的文學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會發(fā)現(xiàn)網絡媒體對于我們人的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巨大精神傷害。此時此刻,我們面臨的是復雜博弈的現(xiàn)實。從文學角度來說,經典傳統(tǒng)的危機與新媒體文學的霸權,就是兩者博弈現(xiàn)實的主要動因。文學經典主導的傳統(tǒng)遭遇危機甚至趨于終結,基本原因可以歸咎于經典文學在網絡上的傳播障礙,同時也阻礙了經典文學傳統(tǒng)的再生產。悲觀地說,文學經典主導的歷史傳統(tǒng)在網絡時代必然會趨于衰微,這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經典的生命,必須要換一種融合新媒體的生存?zhèn)鞑シ绞交蛐螒B(tài),它才有可能延續(xù)。新媒體的生活已經遠遠壓倒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我們的閱讀生活方式也已經主要轉到了網上;傳統(tǒng)經典閱讀已經被拋棄了,或邊緣化了。就功能而言,傳統(tǒng)閱讀相對單純,主要指向知識和精神層面;網絡閱讀的功能則是全方位的,不僅能滿足知識和精神需求,而且還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xiàn)實。

    在文學的生產資源上,網絡世界改變了基本的資源價值內涵。基于新文明、異時空想象的文學生產是近年文學中的嶄新流向。比如從玄幻到劉慈欣等,這樣一種異時空、新文明想象的寫作,已經成為網絡時代最突出的文學景觀之一。再就是青年亞文化生產了。什么是主流文學?世紀之交我們看80后,你說80后是主流文學嗎?顯然不是。網絡時代的網絡文學是主流文學嗎?好像也沒有人說是。但是你不要搞錯了,最有消費力、最有效的文學閱讀人口,恰恰是青少年。如何區(qū)分主流文學和非主流文學或者說亞文化現(xiàn)象?以為傳統(tǒng)紙媒文學還是主流文學的話,是否不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經驗常識?報紙能代表社會主流的聲音?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在閱讀報紙?文學閱讀中的大量有效人口,包括粉絲現(xiàn)象,都是青少年文化中的人群特征。就此現(xiàn)象而言,青少年文化本身就構成了主流文化。所謂的青年亞文化,其實應該是社會的主流文化。所以主流、非主流或亞文化,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貌似非主流的青年亞文化,其實是在網絡時代產生了主流文化的功能。

    在類似的博弈關系中,新媒體時代突出了技術支持的重要性,新媒體支持了形式對于內容的決定性作用。像我剛才所舉的例子,網絡作品的文學形式,最終改變的是我們的文學內容和價值觀。但是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內容決定形式。為什么呢?所有作品終有一個重新經典化的過程。任何一種人文創(chuàng)造經過歷史篩選,價值實現(xiàn)必是首選,形式卻會固化而顯保守。只不過形式決定內容還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猶如淘寶店充滿了太多假貨、劣品一樣。

    在某種程度上,文學寫作的分流與泛化也像是文學的淘寶世界。其中最緊要的問題是文學的邊界已經或正在消失。我們無法面對新的文學樣態(tài)或寫作樣態(tài)進行有效的理論闡釋。這種局面也始于90年代后期的世紀之交。比如對于跨文體作品的無法命名,對于80后的整體性失語,對于新媒體文學的無感等,最后,非虛構又是個啥?文學和寫作或者說文體、文類的價值范疇,在新世紀新媒體時代是否需要進行一種傳統(tǒng)的專業(yè)博弈?或者,如有的學者所說,新媒體的寫作生產不再是一個文學問題,而主要是一個產業(yè)的業(yè)態(tài)問題。這樣說也罷,但文學還要存在嗎?我仍有點執(zhí)迷不悟,或心有不甘。

    博弈還要受制于商業(yè)文化消費的社會需求。文學生產,特別是物質商品的生產,把人的欲望開發(fā)到極致,滿足到極致。連你沒有想到的,他都給你生產出來。剩下的就是消費行為了。正所謂必有一款合適你。但欲壑難填,同時必有一款你沒有。技術的驅動力來源于市場需求的細化和人的無窮欲望。互聯(lián)網既細化了市場,拓展了商業(yè)空間,實現(xiàn)了利潤最大化;又鼓勵了欲望的膨脹無度,推動了互聯(lián)網產品的野蠻生長。最終導致的必將是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亂局,因為技術和物質無所不致其極,最后一定會對道德構成嚴峻挑戰(zhàn)和突破。不能約束技術,道德必會崩潰。所以,博弈中遭遇的困局又將如何解困?新媒體技術的樂觀,在我看來可能會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結語:不確定的現(xiàn)實與不可預測的未來

    現(xiàn)在怎么辦?未來怎么辦?不知道怎么辦。

    根本的問題是,生物基因和醫(yī)學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已經預示了再造人類的可能性。前者是用技術手段直接針對人的肉體,后者則是用技術手段針對人的智力。兩者合力成為再造人類的技術手段。最近發(fā)布的基因編輯生產出的兩個嬰兒就是再造人類的現(xiàn)實。但它產生的倫理后果卻是人類不可預知和把控的。留下的兩個難題都沒法有效解決,一個是技術性的,另一個是倫理性的。這樣一種生物醫(yī)學技術將把人類帶往何處,無法預測。

    就在人本身遭遇威脅的同時,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文學困境”。我們很快就將面臨文學創(chuàng)造的物化局面。文學平臺將由互聯(lián)網變成為物聯(lián)網的支持。以前我們說從紙媒到互聯(lián)網,但是到互聯(lián)網以后,物聯(lián)網隨之出現(xiàn)。物聯(lián)網是借助于互聯(lián)網的技術,把整個現(xiàn)實世界多層次全方位、甚至是多維度地連接在一起。人工智能化的物聯(lián)網將使文學生產的主體發(fā)生變化——不再完全需要人了。最早的機器人AlphaGo打敗了最高水平的圍棋高手,同樣,一個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可以寫出專業(yè)文學批評家、詩評家不能分辨真?zhèn)蔚脑姼琛@碚摷艺f我們要討論的不是AlphaGo寫的詩,是活生生的人、詩人寫的詩。我想問的是,當面對的詩歌不告訴你是AlphaGo寫的還是人的創(chuàng)作,你能分辨詩的作者(人機)身份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何在?就是“人的文學”的困境。當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能夠通過自身系統(tǒng)生產出精神產品的時候,文學跟我們的人類生活就不是單一的生產與被生產的關系了。在人類社會之外,還有別一種文學的存在,我們又將如何理解人與文學的關系呢?僅僅從個體來說,AlphaGo已經告訴你,人工智能優(yōu)于任何一個單個人的個體,比你聰明而強大。如果它還能生產出精神產品,人的智力和精神優(yōu)越性就將蕩然無存,這就是人的文學的精神性困境。

    顯然,技術對人的最根本挑戰(zhàn)已經出現(xiàn)。而“人的文學”的困境更是我們文學專業(yè)將要遭遇到的極端挑戰(zhàn)。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理論研究著眼的是未來的趨勢和可能性。如果全是實際的考慮,那你就是個淘寶店店主;人文研究須有超越性的想象力,要有無用之用的想象,這兩個問題同樣也是我們文學的根本性問題。現(xiàn)在的技術水平已經能夠讓你想象出未來的一種挑戰(zhàn)性的狀況。

    現(xiàn)實一點說,只要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技術還沒有到飽和的狀態(tài),現(xiàn)狀就仍不確定。人工智能的現(xiàn)狀不了了之,看得懂的是一兩年蘋果華為就會出新款,說明技術進步隔三差五都有變化。在這樣一種媒體技術基礎上的文學平臺,就將一直支持著文學新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可能性。從容討論互聯(lián)網文學之時,應該是在它的技術達到飽和狀態(tài)的時候吧。這個時間還沒有到來。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能再用傳統(tǒng)的眼光來看互聯(lián)網技術的未來。世紀之交的馬云還在杭州做英語老師。他用了多少年成為中國首富,亞洲首富?用了多少年做成了世界電商的老大?差不多也就是10年。也就是說,用傳統(tǒng)行業(yè)來衡量的話,你不可能理解馬云的崛起。這就是網絡新媒體的時代奇跡。好像是時間被改變了。時間就是生命。這個結果是好是壞,不做判斷,但你如果無視的話,你就一定會與我們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新媒體文學妄自尊大,可能導致毀滅;紙媒文學固步自封,留下的則會是笑柄。

    總結起來說,90年代開始改變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型態(tài),包括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和它的社會基礎。商品-經濟社會終于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這是一種千年傳統(tǒng)之變。文學生產也隨之有了市場化的生產機制,典型代表就是80后現(xiàn)象。史無前例的只有80后。由此才能理解80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有了全民共享的互聯(lián)網以后,這個作家代際誕生現(xiàn)象也就不能存在或復制了。至于互聯(lián)網新媒體文學,則是現(xiàn)在和未來的挑戰(zhàn)。完全不確定,我沒有答案。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