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凡·高的《落葉》遇見詩人洛爾迦
2018年是西班牙詩人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迦誕辰120周年,這位留下豐富詩集的偉大詩人逝世時年僅37歲,而另一位傳奇畫家凡·高也以區(qū)區(qū)38歲的生命離世。為紀(jì)念洛爾迦,“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www.thepaper.cn)經(jīng)授權(quán)刊發(fā)“側(cè)耳SH”制作的藝術(shù)音頻《沒有人等待你,可我就是歌唱你》,解讀凡·高畫作《落葉》,傾聽洛爾迦詩歌《樹枝》,感受藝術(shù)中的星辰山谷與生命起落。
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館里,第一眼看到這張《落葉》,便想起了這首《樹枝》。畫家與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去世時年齡相仿,他們的作品幾乎都指向了欲望和死亡,兩人都預(yù)感到自己的命運,都認(rèn)為無需真正把它說出來,撕裂中前行。據(jù)說,這幅畫中,凡·高運用了在高更那里學(xué)來的一種構(gòu)圖方法;選擇一個高視點,這樣,樹木的上部輪廓無法完整呈現(xiàn),像被切斷了,如同詩里的“落下”與“折斷”,無法看見,還在等待。
凡·高一生都在追尋如何將人融入自然,又如何解放自然,洛爾迦何嘗不是;星辰、山谷、塵埃、茉莉花與公牛......這些自然景物經(jīng)過精準(zhǔn)地隱喻后,與生命本源形成了更奇異的親密感,使得抒情具備了神秘的力量。這力量是“小小”的,“小小”的哭泣和嘆息,“小小”的西班牙,甚至連死亡都是“小小”的,但這“小小”就是洛爾迦的光芒,敏銳清澈中,愛與痛苦愈加濃烈。
詩多讀幾遍,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有很好的辯聽度,像一首民謠,畫面是碎片的,敘事是遮掩的,淺唱低吟出無法愈合的傷口。
那些受傷的人擔(dān)心會一再受傷,于是將青苔填進(jìn)了心臟,重新認(rèn)識苦難與美好。
“在微風(fēng)的拐角處,咀嚼著咸味的黎明。”
《樹枝》
沿著塔馬里特的小樹林
銀黑色的狗已來到
為了等待樹枝落下
等待它們自己折斷
塔馬里特有棵蘋果樹
長著一個哭泣的蘋果
連夜鶯也不再嘆息
野雉穿過塵埃將它們趕開
但是樹枝很歡快
樹枝就如同我們一樣
它們不思念雨水,它們?nèi)胨?/p>
仿佛轉(zhuǎn)眼間就成了樹
坐下,讓河水浸過雙膝
兩道山谷等待著秋日
黃昏以一頭大象的步伐
一路撥開樹木和枝丫
沿著塔馬里特的小樹林
有很多面孔模糊的孩童
等待我的樹枝落下
等待它們自己折斷
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20世紀(jì)最偉大的西班牙詩人。詩集主要有《詩集》(1921)、《深歌集》(1921)、《最初的歌集》(1922)、《歌集》(1921-1924)、《吉普賽人謠曲集》(1924-1927)、《詩人在紐約》(1929-1930)、《獻(xiàn)給伊格納喬·桑切斯·梅希亞斯的哀歌》(1935)、《塔馬里特波斯詩集》(1936)、《十四行詩》(1936)等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