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視野下的臺港澳文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臺港澳文學學科的回顧和前瞻”研討會召開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舉辦的“多重視野下的臺港澳文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臺港澳文學學科的回顧和前瞻”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福建省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蘇州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的40余位學者出席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書記張伯江、前所長陸建德等人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劉躍進談到,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學科總結與學術清理不僅是社科院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的任務,更是一個學科發(fā)展至今的必要階段。陸建德強調,臺港澳學科是年輕的,充滿朝氣和活力,近年來隨著學術交流的增多,這個學科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和深入。
臺港澳文學學科創(chuàng)設于改革開放初期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不僅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空間與框架,在歷經數十年發(fā)展之后,也在方法論上提供了更多層面、更多向度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共同就“臺港澳文學的理論建設與史料挖掘”、“臺港澳文學經驗與20世紀中國”、“經典研讀與中外文化研究”、“殖民地文學研究”、“報章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等臺港澳文學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在會議發(fā)言和討論中,來自臺灣的龔鵬程提出了現有的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分支的臺港澳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許多在臺灣社會普通民眾層面影響較大的文學類型,在既往的學術研究中卻經常被忽視,呼吁內地學界拓寬研究視野,打開研究思路。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趙園回顧了文學所最初創(chuàng)辦臺港澳文學學科的情形,著意強調學術無大小,學科無等級,臺港澳文學在許多方面對內地文學產生了影響,值得借鑒、學習和研究,同時倡導對當下壁壘分明的學科劃分體制進行反思。蘇州大學教授曹惠民對改革開放以來臺灣文學研究的學術史進行了梳理,并針對以往研究的欠缺和不足提出若干學術設想和建議。孫歌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的國族經驗為例,提示了國族與文化認同的多層面性和復雜性。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小新指出了40年來臺灣文學研究的兩大突破即“建構文學史框架”和“突出關鍵人物、關鍵節(jié)點”,列舉了臺灣后現代左翼的幾個發(fā)展階段,及由此引發(fā)的思考。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黎湘萍談到,臺港澳學科是與改革開放40年相伴而行的學科,也是最早打破冷戰(zhàn)思維的一門學科,是產生于“內戰(zhàn)/冷戰(zhàn)”雙戰(zhàn)模式下的學科,知識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批判與反思才是學科發(fā)展與成長的推動力。
此外,與會學者還就如何深入挖掘學術研究的思想內涵、拓寬學術研究視野,臺港澳文學學術史的整理、反思和理論建設,以及殖民地場域中的文學與文人,戰(zhàn)后臺灣現代主義等重點問題展開了深入而細致的討論。
社科院文學所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張重崗為會議做總結發(fā)言,他說臺港室以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為依托,以臺港澳文學學科為學術資源,受北京人文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在臺港澳文學研究領域內形成了獨特的學術研究風格與特色,臺港室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和標志性轉折,在未來開啟更多的研究新方向。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對推動臺港澳學科的交流,古今海內外視野的打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與會者在交流過程中,就如何更好地進行臺港澳學科建設,以學科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的視角解決當下臺港澳學術研究中的諸多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深切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