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鐵智:做風箏以天為紙
提起京派風箏,金馬派在京城里可謂獨樹一幟,只因為他們的風箏從宮廷流入民間,是備受玩家追捧的精品。
作為金馬派風箏的第三代傳人,呂鐵智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跟著風箏大師關寶翔學做風箏,如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我?guī)煾嫡f,放風箏就是以天為紙,就好像在天上畫畫一樣。北京人要的就是這種寧靜,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呂鐵智,1956年4月生于北京,東城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馬派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風箏藝術大師。呂鐵智自幼喜愛風箏,1984年拜金馬派風箏大師關寶翔為師,從選竹劈料開始,系統(tǒng)學習扎、糊、繪、放技藝,掌握了鳳蝶、沙燕、鷂鷹、蟠龍等三十多種風箏的制作技藝。同時,呂鐵智還受到孔祥澤、毓繼明、哈亦崎、費寶齡、劉漢祥等諸位風箏行家指點,在繼承傳統(tǒng)風箏制作精華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由其設計的金馬派風箏融合了傳統(tǒng)風箏工藝及工筆畫工藝,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還具備很強的觀賞性。迄今為止,呂鐵智的風箏作品先后收藏于多國風箏藝術博物館,已被數個國家授予“中國風箏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馬晉畫馬做風箏一絕
提起金馬派風箏的歷史,呂鐵智張口即來,“我有兩位師爺,一位叫金福忠,一位叫馬晉,兩位師爺里,金師爺做架子,馬師爺做畫片兒、放飛。”金福忠和馬晉,是金馬派風箏的兩位始創(chuàng)者,也是呂鐵智口中的“師爺”,可以說,沒有金馬兩位師爺,就沒有今天的金馬派風箏。
呂鐵智說:“北京城曾傳誦‘南城瘦沙燕兒,北城黑鍋底’,北城指的就是金家。金福忠祖孫幾代在宮里給皇上做風箏,現在故宮里還保留有他做的三只絹制風箏——一只龍,一只鲇魚,還有一只蝴蝶。天安門邊上有一個南池子大街,過去他就在燈籠庫供職,皇上倒了以后,他出了燈籠庫,在地安門火神廟擺攤賣風箏。金福忠是窮旗兵,沒有錢,就將燒飯用鍋的鍋底灰,再加上桃膠調在一起,做出黑顏色,自己創(chuàng)了一個黑鍋底圖案。這是一個倒圖圖案,燕子白的地方,他都給做成黑色的。”
“另外一位師爺是近代工筆畫家馬晉,他是金北樓的學生,和金福忠是好朋友,他畫的馬有郎世寧的風格。過去在鼓樓這一代,老百姓就說‘馬晉畫馬做風箏是北京一絕’。以前在鼓樓大殿里,經常展覽他的畫,同時展覽他做的風箏。(上個世紀)五幾年全國美展的時候,頭幾名獎品就是馬晉先生做的風箏。這二位教了我的老師關寶翔。”
機緣巧合拜師關寶翔
呂鐵智說,恩師關寶翔的故事同樣傳奇,“關寶翔是滿族正白旗瓜爾佳氏,他的祖父是內務府大臣奎俊,也就是榮祿的親叔叔,我?guī)煾倒軜s祿叫二爺,他們家住在沙井胡同13號,一出西口正對著地安門火神廟。我?guī)煾档母赣H愛唱京劇,是當時特別有名一個票友,叫關醉蟬,他在自家院子里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票房叫‘燕居雅集’。他和金福忠、馬晉等都是朋友,我?guī)煾祻男【透麄兌煌骘L箏,學風箏,做風箏。”
金福忠的風箏骨架合理,起飛性能好,馬晉的畫片畫得非常精美、真實,呂鐵智說,“過去的藝人不太懂繪畫,覺得哪里好看就畫在哪里。而馬晉的畫片畫工細膩,比如花鳥,里邊的絨毛都栩栩如生。我?guī)煾岛芎玫亟Y合了兩位師爺的風箏技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984年,呂鐵智在機緣巧合之下拜關寶翔為師,也自此把這門風箏手藝給傳承下來,“師傅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風箏研究所工作,咱們社會上看到的很多風箏,都是我?guī)煾翟O計研究的。他的風箏做出來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既有民間味兒,又有一種淡雅的風格,中國美術館收藏了二十多件他的作品。”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橋梁
“那會兒太著迷了,師傅給捆竹子,拿回家劈竹子、烤彎兒……做完了就拿去給師傅看。一開始我想拜師,他不收我,說這東西就是一個玩意兒,不收徒弟。但我們爺倆兒有點兒緣分,他住西直門外的凈土寺,我住在北鑼鼓巷凈土胡同(過去叫凈土寺),每個禮拜天我就奔師傅家去,聽他講老北京這些事兒,講風箏,我也講我小時候怎么喜歡做風箏,連來帶去有一年時間,師傅看我真喜歡風箏,才收我為徒。”
“金馬派風箏最大的特點,就是取長補短,看哪家有什么地方好,就借鑒過來。”呂鐵智說,技藝不光得有傳承,還得有發(fā)展。自1995年辭職下海后,呂鐵智就一門心思以風箏為生。因為風箏,呂鐵智走遍了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qū),走進了大中小學校園和孔子學院,將小小的風箏帶給了更多的人:“以前我覺得風箏就是一個玩意兒,后來我感到這是一種責任,特別是我?guī)煾等ナ酪院螅腋由羁痰伢w會到,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