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葛浩文續(xù)寫蕭紅《馬伯樂》出版
“惺惺相惜,說的是一種境界。對創(chuàng)造同一部作品的兩個不同的作者而言,生活和文學的認識,能站立在同一個層面上,實屬難得。”9月16日,在京舉辦的“跨越世紀的書寫——《馬伯樂》完整版文學沙龍”上,作家劉震云為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站臺,并為葛浩文續(xù)蕭紅的《馬伯樂》書寫推薦序。
《馬伯樂》(完整版)的出版緣起于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蕭紅,緣起于她未完成的作品《馬伯樂》。1942年蕭紅在中國香港因庸醫(yī)誤診去世,結束了短暫而充滿凄苦的一生。生前她曾經說過“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馬伯樂》作為她的絕筆之作,同時也是未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結局已經成為懸念,也成為無數(shù)熱愛蕭紅作品的讀者的無盡遺憾。
《馬伯樂》的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馬伯樂出生于青島一個有錢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他沒有謀生能力,憑借父親的資本過日子,他依靠家人,卻鄙視家人,家人的白眼和輕視實在忍受不下去時,他“逃”到大學去旁聽,不僅沒能賺上錢,反而灰溜溜地回家來。但他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這種在家的窩囊處境,又跟家人說要去上海開書店,結果仍以灰溜溜回來而結束。“盧溝橋事件”一發(fā)生,馬伯樂即刻從青島逃到了上海,住在一個沒有窗子、沒有光線的房子里,吃的永遠是蛋炒飯,卻自我安慰說不吃飽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可以說,馬伯樂在行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在精神上卻欣賞著叫花子受過訓練的饑餓“美”,欣賞著叫花子吃不飽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優(yōu)美”。蕭紅在創(chuàng)作完《馬伯樂》第2部第9章就去世了,這本書也成為一部未完之書。
“我與蕭紅就像是朋友,她沒有寫完的書,我來替她完成。”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堪稱蕭紅穿越時空的跨國知音,他多年來一直衷情于蕭紅的創(chuàng)作,多次翻譯蕭紅的作品,并著有《蕭紅評傳》。葛浩文以翻譯中國文學為讀者稱道,經他譯成英文的中國作家如莫言、賈平凹、劉震云等有數(shù)十位之眾,被譽為中國文學與英語世界的擺渡者。在該書的續(xù)寫工作中,葛浩文用英文續(xù)寫了第10章到第13章,約3萬字。該書英文稿完成后,葛浩文夫人、翻譯家林麗君將此譯成漢語,這一跨越世紀、跨越東西文化友誼的書寫終于圓滿完成。《馬伯樂》因此有了完整版,慰藉蕭紅,也慰藉讀者的情結。
雖然在林麗君看來,“續(xù)寫蕭紅的《馬伯樂》,是傻瓜才去做的事”,但葛浩文稱,“跨越70多年的書寫,只為圓一個致敬知音的夢”。對于續(xù)寫的內容,他表示:“我看了蕭紅的好幾篇散文,一篇一篇地抽取幾段加進去,那樣的話,續(xù)寫就有蕭紅的影子在,不全是葛浩文”“我很高興給蕭紅的書作了一個簡單的結尾。”
對于《馬伯樂》(完整版)的出版,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径赂笨偨浝砝顜r在此次文學沙龍上致辭時說:“《馬伯樂》(完整版)體現(xiàn)了中西文學文化的連通融匯和交流,同時也與中國出版集團一直倡導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相輔相成。這一中西作家跨越世紀的書寫與對話,是值得慶賀和紀念的世界文學史的佳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認為,《馬伯樂》(完整版)的出版意義除了文本內容的意義之外,更在于書寫本身。當今時代的書寫活動不應是單純個人自我感情的張揚,更在于對歷史的闡釋、對傳統(tǒng)的繼承、對前賢的禮贊、對時代的鼓舞。
諸多漢學家、作家、學者亦聚首此次文學沙龍,中國作協(xié)外聯(lián)部副主任李錦琦,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漢學家顧彬、安樂哲,作家劉震云、雪漠,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清華大學教授王寧,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閆怡恂和教授史國強等嘉賓在祝賀葛浩文新書出版的同時,縱論中西文學文化交流,為現(xiàn)場讀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