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40年》第4集|一方水土一方人
1993年,沉寂一時的文壇忽然刮起了一陣強勁的西北風,來自同一省份陜西的多位作家同時推出了他們各自的長篇小說,時任“光明日報”記者的韓小蕙在當年5月發(fā)表了題為“陜軍東征火爆京城”的文章。“陜軍東征”這個說法由此叫響,并最終成為載入中國文學史冊的標志性的文學現(xiàn)象。
(原“光明日報”編輯韓小蕙)
“陜軍東征”的五部代表作品分別是: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熱愛命運》、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
五部陜西作家的作品同時在北京的五家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巧合嗎?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看起來是個偶然事件,但是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的話,背后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那就是陜西作家對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以及他們遠離商業(yè)、生活淡泊,最終促成了他們?nèi)后w式的文學爆發(fā)。”
(文學評論家白燁)
賈平凹作為這群“東征”的陜西作家之一,曾這樣描述他所來自并且著力刻畫的土地:西北特別是陜西一帶具有濃郁的民俗民情民風,這一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傳統(tǒng)的東西在這里有很深的積淀,中華民族從歷史到哲學在這里扎下很深的根,從而在民族特色的形式上也最純粹。
(陜西作家賈平凹)
在“陜軍東征”的幾部代表性作品中,最為人們耳熟能詳?shù)臒o疑是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今天在陜西文學圈還經(jīng)常講一句話:“你哪天也弄個硬的,弄個枕頭出來。”這個典故出自陳忠實。在大家都搶著“下海”的時候,陳忠實躲回鄉(xiāng)下,立志要寫出一部死了可以當枕頭的作品。據(jù)說,他向一直居住在農(nóng)村的妻子立下軍令狀:“這次豁出去了,如果還弄不成,就回家養(yǎng)雞去。”果然,磨礪20年的《白鹿原》一問世就引起轟動,并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白鹿原》出版后,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陳忠實曾講到《白鹿原》的一段軼聞,他說,作品的暢銷程度令他萬萬沒想到,在電臺播出后居然形成了一股搶購熱潮,他到書店去簽名售書,等待簽名的人竟然排出了一公里的隊伍。
(已故陜西作家陳忠實)
浙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金馬洛從事出版業(yè)多年,他說,《白鹿原》伴隨和影響了他這個文學青年整整20年的青春歲月。“我第一次讀到《白鹿原》的時候是1997年,我們的文藝理論老師在課堂上推薦了《白鹿原》。到2008年的時候,我因為當時在新經(jīng)典工作,跟十月文藝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了《白鹿原》新的精裝版本。到了2017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在看電視劇時我還是多次熱淚盈眶,我已經(jīng)從一個19歲的人,變成了一個39歲的人。”
(浙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金馬洛)
當年,《白鹿原》印了120萬冊,《廢都》也達到百萬冊,其他的幾部作品都印了五六十萬冊。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沒有“陜軍東征”的概念來統(tǒng)一包裝,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市場效果,“陜軍東征”是長篇小說在商業(yè)運作和媒體炒作中結(jié)合得比較好、且比較成功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