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鄭振鐸
我國有個東方歌舞團,那是在周總理指示下于1962年成立的演出院團。該團不僅在國內(nèi)表演祖國的傳統(tǒng)民族歌舞與外國優(yōu)秀歌舞,還遍訪世界,在傳播表現(xiàn)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節(jié)目的同時,演出對方國家的歌舞節(jié)目,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此刻,我想起與該團創(chuàng)立有著最密切關系的鄭振鐸先生。如今,“一帶一路”構想正在付諸實施中,鄭振鐸等先輩曾經(jīng)為文化外交作出的重要貢獻,不能被忘記。
“建國以來頻遠出,亞歐名都留行蹤,論學談藝致互益,睦誼敦交亦一功。”這是六十年前鄭振鐸為國犧牲后,他的老友葉圣陶寫的幾句悼詩。
建國初,鄭振鐸曾多次領命出國做文化外交工作。當時,我國和一些亞洲國家的交通事業(yè)還非常落后,出國訪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例如,1951年鄭振鐸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和緬甸,去印度在路上就花了一個多月。從北京到廣州坐的是火車,從香港到印度則是乘船,先往南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再北上到達緬甸仰光,然后繼續(xù)乘船往西到印度加爾各答港,再坐火車換飛機,才到達印度原首都德里。回來時也是如此。
1951年那次派出的文化代表團共15人,在印度訪問41天、緬甸訪問18天,曾在兩國主要城市展出中國古代的和現(xiàn)代藝術品、敦煌壁畫摹本以及反映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圖片等,吸引兩國二十幾萬人參觀。1952年5月12日,中緬友好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鄭振鐸擔任會長;同月16日,中印友好協(xié)會在京成立,鄭振鐸任理事。他擔任這些職務,顯然與曾經(jīng)辛苦地訪問兩國有關。
1954年,鄭振鐸奉命再訪這兩個南方鄰國。這次他以文化部副部長身份擔任文化代表團團長,團員則比三年前多得多,共有70多位,平均年齡也下降許多。這次的主要任務是藝術表演(包括京劇、舞蹈和音樂等樣式),因此,這是新中國首次派出以歌舞演員為主的大型代表團。一行人仍是先坐火車去廣州。11月21日從北京出發(fā),直至12月3日才入香港,6日飛抵德里,甘地夫人親自迎接。第二天,鄭振鐸拜訪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總理等并舉行記者招待會。9日,代表團舉行訪印首場演出,尼赫魯女兒致歡迎詞,鄭振鐸也講了話。代表團在德里一連演出四晚,鄭振鐸每次都出席并講話。中國藝術家的精彩表演令印度觀眾如癡如醉。之后,鄭振鐸還到廣播電臺向印度人民發(fā)表講話。
除了演出,鄭振鐸要求團員們認真觀看印度藝術家的表演,把訪問作為難得的學習機會。代表團在印度各地辛苦演出,1955年元旦是在馬德拉斯度過的。在這里,大家又欣賞到一些印度節(jié)目,鄭振鐸不失時機地要求團員們盡可能學會一點,帶回祖國去演出。在緬甸當時的首都仰光,他們同樣受到歡迎。1月23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除夕,代表團收到國內(nèi)寄來的《中緬友好歌》,便趕緊排練。鄭振鐸也與青年人一起學唱。第二天首演,緬甸總統(tǒng)、總理等都出席觀看,原定觀眾六千,實際達二萬以上,觀眾情緒極為熱烈。3月7日,代表團回到廣州。
鄭振鐸這次率團出國,在兩國6個主要城市正式演出26場,數(shù)十萬觀眾為中國表演藝術而傾倒。在鄭振鐸的鼓勵下,團員們還學來一些印、緬歌舞,他們在國外時就放棄休息排練這些節(jié)目,回到廣州后作了匯報演出。代表團載譽回京后,4月14日,鄭振鐸在 《人民日報》上以代表團團長名義發(fā)表了《走向和平大道》的文章,匯報了兩個多月訪問的經(jīng)過和取得的成績。周總理對代表團出色的工作極為滿意,要全體演員在京好好休整,等待新的指示。鄭振鐸則回文化部上班,一天也未休息。4月間,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去印尼出席亞非二十九國首腦的萬隆會議,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大原則。周總理一行回國后,印尼總理又來華訪問。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和印尼之間的友好關系,周總理決定再命鄭振鐸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原班人馬去印尼訪問。
印尼以巨大的熱情歡迎跨過赤道、不遠萬里而來的第一個大型中國文化代表團。這次出訪,鄭振鐸的想法更加明確:不僅要送去中國的歌舞藝術節(jié)目,且要盡可能學會幾個對方的優(yōu)秀節(jié)目并帶回中國。主人對此極為贊賞,答應一定盡力協(xié)助。7月1日晚,鄭振鐸去獨立宮拜訪印尼總統(tǒng),并陪同總統(tǒng)觀看首場演出。印尼總理和所有部門的官長幾乎全都出席,觀眾共1500人,演出三個半小時。3日晚首場公演舉行,觀眾爆滿,很多人站著看演出。中國演員的精彩表演征服了千島之國的國民。應印尼總統(tǒng)邀請,代表團于6日上午訪問總統(tǒng)別墅。代表團為總統(tǒng)表演了幾個節(jié)目。其中有一個是剛剛學會的印尼的“傘舞”,雖然動作還有點生疏,但得到主人的熱烈鼓掌。“怎么這么快就學會了?”總統(tǒng)和其他官員極為驚喜,連連說跳得好。
代表團7日晚在雅加達舉行最后一場公演,由于預料會有很多觀眾,索性就在獨立廣場上搭了一個露天演出的戲臺。新華社雅加達訊中說:“據(jù)保守的估計,參觀演出的共有五萬人……受到雷鳴般的掌聲的熱烈歡迎。”鄭振鐸與臺下群眾坐在一起,充分體會到友誼和藝術的偉大力量。23日,代表團去爪哇島東的“詩之島”峇厘演出三場,還欣賞了不少峇厘藝術,尤其是舞蹈看得最多,團員們跟著學了不少。接著,代表團去蘇門答臘北部最大城市棉蘭訪問演出,“前往觀看演出的約有六萬人,占棉蘭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據(jù)新華社訊)
11日,鄭振鐸到茂物總統(tǒng)行邸向總統(tǒng)辭行,總統(tǒng)特意把印尼的民族樂器安格隆送給他。訪問印尼兩個月后,9月4日代表團回京。10月20日,鄭振鐸聆聽周總理關于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講話,總理指出,文化代表團載譽歸來,要冷靜地想一下長期的任務,要繼續(xù)從人民性和民族形式方面努力,要高舉和平友好的旗幟、民族獨立的旗幟、民主自由的旗幟、社會主義的旗幟。
代表團回京后,曾在國務院小禮堂作匯報演出,演出內(nèi)容還包括從三個國家學來的節(jié)目。周而復后來在《懷念鄭振鐸同志》一文中回憶:“周恩來總理看了演出,指示要把這些節(jié)目保留下來,少數(shù)演員也被留在北京,不回原單位去了。亞洲一些國家的舞蹈音樂節(jié)目積累得越來越多,根據(jù)恩來同志的指示,成立了東方歌舞團……《印中友好歌》《梭羅河之歌》和《啊喲,媽媽》等歌曲風行一時,在中國人民當中廣泛流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鄭振鐸就是東方歌舞團的創(chuàng)始“團長”。
東方歌舞團老團員王犁在 《周總理和東方歌舞團》一文中回憶,1964年周總理對他們說:“東方歌舞團進行的是革命工作,要為亞非拉的民族革命服務,不要怕到艱苦的地方去,要做一個徹底的革命文藝工作者。要像毛主席說的,四海為家,志在千里。”并且還特地提到:“如果出去回不來怎么辦?那就‘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周總理為什么會特地提到“如果出去回不來”的問題呢?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是想起了在1958年再次率領文化代表團出國(去訪的兩個國家都是如今“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因飛機失事而以身殉職的鄭振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