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華:我們的森林
“您的城市里有我的森林!”
這是來自南嶺叢林的一封信,信封右上角的這句話赫然在目。
信里面是一張照片,照片右下側(cè)粘著一片暗綠色的柏葉。仿佛是躲在葉子后面突然閃出的一張臉,照片里的秋林笑成一副頑童的樣子;他的身后是一所由簡樸的農(nóng)舍改建成的校舍,校舍前有兩棵看似新植的圓柏樹,一群孩子在四周或玩耍或觀望著。
她審視照片良久,然后取下老花鏡,將視線從這封來自森林的信上移開,望向窗外遙遠的天邊。
從六十層摩天大廈中看到的遠方,天際線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色彩紛呈的樣貌。她想時下除了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又有多少人在賞識著無常而充滿期盼的遠方。
眨眼間,一名13歲少年長成了壯漢子;隨著他的成長,為邊遠山區(qū)扶貧籌資建校的理念也逐漸形成,照片里的校舍便是秋林努力的一項成果。
十五年前,在南嶺思索創(chuàng)意靈感的建筑設(shè)計師老嚴遇到了秋林——一名因家庭困境而失學(xué)的孩子,隨即把他領(lǐng)到城里來,安排到寄宿學(xué)校就讀。
雖然夫婦倆多年來助學(xué)了多名山區(qū)孩子,然而唯有秋林讓他們有一種至親之感。
“嚴師母,在城里,人們有良好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為什么?”
這是秋林進城后最大的疑問。
聽到這個疑問時,她剛整理好秋林去寄宿學(xué)校的行裝。她停下來,沉思地看著身旁正在翻看一本大畫冊的秋林,然后理理他耷拉下來的額發(fā)說:“古時這里是一個小山村,一條長長的河從村邊經(jīng)過,流向遠方的大海;人們把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慢慢發(fā)展成為一座發(fā)達的城市。”
秋林抬起頭,皺著眉想了想,又問:“是不是生活在發(fā)達地方的人才會富裕起來呢?”
她笑著搖搖頭:“富裕是相對而言的概念,有的人很有錢,卻感覺很貧乏,而有的人日子不算富裕,卻感覺很充足;不過要是因為貧困而影響了求學(xué),的確談不上富裕。”
秋林仍然皺著眉,而后忽閃著一雙窩深的眼睛問:“如果換過來,城里的人搬到我們老家去,老家就會砍去很多樹,騰出地方給人住,是嗎?那么這里空出來的地方能改種樹嗎?”
緊接著他又搖著頭說:“即使不再住人,這里的地域和氣候都不可能變成森林吧,而老家因為被侵占,就再也不是南嶺了。”
聽著秋林自問自答的話,她笑起來:“傻孩子,為什么不把已是茂盛森林的老家改造成富足的地方呢?”
秋林聽了即刻點著頭:“這個道理我明白!我要搞清楚的是:我在城里學(xué)到的東西在老家怎樣運用?而嚴老師又為什么要到山里去尋找創(chuàng)意靈感,再運用到城里來?”
這是一個少年從山嶺移居城市后對生態(tài)、對世界的疑問和理解,而如此質(zhì)樸的問答對她而言,已是許久沒有聽到了;她知道對于大部分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這些問題已被置于高閣,或者說習(xí)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想到這里,她笑著對秋林說:“老嚴說過,城里的房子也應(yīng)該像山里的樹木
那樣,是‘種’出來的!”
作為一名資深的建筑設(shè)計師,老嚴認為:房子就應(yīng)該像樹一樣被“種植”出
來,它們可以是矮壯敦實的,也可以是高聳云天的。在磚石砌造的樹林里,必須設(shè)置一定的空間留給綠色植物生長和繁殖。
聽了她的話,秋林像記起什么似的,臉上漾著笑意說:“啊對,嚴師母,我想起來了!”
秋林憨笑的樣子總讓她恍惚間覺得,因先天性心臟病過早去世的兒子還活著。
也許就是這種冥冥中的感覺吧,當她第一次見到跟在老嚴身后四周打量的少年時,仿佛覺得他們的兒子又活過來了。
她端詳著秋林的笑臉說:“人類在繁衍中生生不息,和動植物的共生共存是不沖突的;適合叢林生長的南嶺是樹木的地盤,這里則是人的生活空間。”
秋林側(cè)起臉,想想又問:“我們家很窮,是因為和叢林生活在一起嗎?”
她也側(cè)起臉,反問道:“一個能提出這樣疑問的求學(xué)之士,會讓老家的日子貧窮下去嗎?”
秋林琢磨著點點頭,她也笑著點了點頭。
她是一名植物研究員,二十多年前在粵北考察紅壤和砂巖物種時認識老嚴。他們像探索植物的生長狀況那般考究對方,然后問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想住進一座怎樣的住宅里?”
就是在這樣的探討中,他們相愛了。
從那以后,老嚴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給她寄一封信,信里一定會有一張即景照片,還有信封上的一句話:“你的城市里有我的森林!”
多年來老嚴輾轉(zhuǎn)于各種各樣的森林中,以期獲取靈感,為人群建造出像植物一般會呼吸的建筑。
然而森林世界也像人世間一樣經(jīng)歷著種種生存危機,四年前在貴州一場因雷擊造成的森林大火發(fā)生時,老嚴正在林區(qū)里,瞬間被火海團團包圍;他能做到的只有用電子設(shè)備發(fā)送撲救信息,再告訴妻子自己所在的具體方位,之后在她的嚎啕聲中默默地和親人們告別,與樹木同歸于盡。
幾個月后,當林區(qū)工作人員把她和秋林領(lǐng)到老嚴逝去的地點時,她忽然感覺眼前的一切凝固了,焦黑的土地、林木和人已化為一體,森林終歸把一棵會移動的樹緊緊抱在懷中,樹與人的靈魂在時間的年輪里已歸于永恒。
看著秋林一邊哭泣一邊把灰土捧到隨身帶來的紫檀木盒子里,她似乎看見這片焦土上已長出生機盎然的樹苗草棵,這是大自然對抗傷痛的終極表達,而人也一樣,孩子領(lǐng)悟到的是傳承。
從中學(xué)到大學(xué),秋林的求學(xué)始終抱負著當初對山鄉(xiāng)與城市差異的種種感悟。
大學(xué)畢業(yè)前夕的一天傍晚,從實習(xí)地回到城里的秋林一臉嚴肅地看著她說:“嚴師母,我決定讀研之后回到山里去。我所從事的扶貧工作也許會影響手頭課題的進程,但我覺得與其像當年嚴老師把我領(lǐng)進城里來求學(xué),不如我投身到山里去,切實建設(shè)好基礎(chǔ)教育,對吧!”
她聽了這番話后百感交集,淚水不知不覺間盈滿眼眶。秋林看見她這樣子,趕緊補充說:“我不是要離開您,嚴師母,我會陪著您到老!”
她聽了搖搖頭,接著又點點頭,卻是說不出一句話來。
獲取碩士學(xué)位后的秋林回到南嶺老家,除了立志成為一名植物學(xué)家,他的心愿是山里不再出現(xiàn)因貧困而失學(xué)的孩子。而她總忘不了當年秋林進城后的種種想法,每次收到從山里寄來的“森林之信”時,總細細品味照片里的人物和景物,希望從中讀出當年一個疑惑少年的答案。
有一次她收到一張頑皮的照片——像猴子似的秋林在一棵樹上緊抱著樹干望向遠方,粘在一旁的綠色小貼紙上寫著:“您的城市是何樣的森林?”
此時的她剛搬到六十層大廈居住。從來都喜歡接地氣的她沒想到有一天會搬到磚石砌造的“樹干”上生活,也許就因為這座商住樓是老嚴的遺作——一座位于市中心的“樹塔”。
看著照片上秋林像頑童似的樣子,她嗔笑著抬頭望向遠方。
作為一名母親,她希望看到孩子們對生養(yǎng)之地的造設(shè),交到他們手里的世界會有怎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就在秋林邁入而立之年的那個秋天,一張裝在大號信封里的明信片出現(xiàn)在嚴師母的眼前,確切的說是一張被制成明信片的照片,畫面的主角是秋林、孩子們和他的同事們,秋林和同事們站在大群身著校服的孩子后頭,伸展著一雙擁戴的手臂,他們的身后是一座三層樓房的嶄新校舍,遠方是霽霧漸明的山巒疊翠;而明信片書寫面的左上角印著醒目的標識:南嶺生態(tài)保護區(qū),中間是熟悉的手寫體標句:“我們生活的地域是茂盛的森林,感謝母親!”
看著明信片,她心底的淚水默默涌出眼眶,久久難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