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泰戈爾詩的靜與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泰戈爾。
讀泰戈爾的詩,要向世界打開自己的心扉,讓外面的世界與你的內心渾融交匯,讓自然之光照亮你的心靈之泉,并跟隨著泰戈爾去尋找自己心中的神性,讓大自然饋贈給你人生力量。
泰戈爾的詩從語言到風格,都充溢著恬靜、安謐、飄逸的意境,如月色下閃光的貝殼,星星點點,把泰戈爾的心光,向不同方向反射出去,共同組成一個奇特的美的世界。“星星靜謐無聲,我不敢放聲歌唱。”“圍籬上的鮮花回答我的歌聲,晨風在靜靜傾聽。”(《采果集》)要進入這個純凈的世界,不能浮躁,不能喧嘩,不能功利,只能先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等待周圍安靜下來,然后在泰戈爾詩的星夜下靜靜地一步步往前走。不經(jīng)意間,總會有一些美得讓人心醉的句子觸動我們的神經(jīng),讓它們與詩句同律同動起來,甚至會引出我們自己內心早已譜成而未唱出的曲子。
靜心讀,才能與泰戈爾詩中的自然之美、人之美邂逅。不懂得何為安靜、如何安靜的人,讀不懂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的詩是愛之詩。他常用愛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以此喚醒在庸碌生活中心靈漸趨遲鈍的人們恢復對大自然、對人類、對宇宙萬物的愛。這種愛淡雅幽遠,馨香晶瑩,圓潤剔透,意味深長,非愛之心不能悟此愛,非善思之人不能知其深。
泰戈爾的詩歌唱純真的童心、母愛、人性、神性、愛情、生命,歌唱的過程是快樂的,思考的結果也是快樂的,即使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也是快樂的,因為有了愛。“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飛鳥集》)泰戈爾不倦地引領我們撿拾人間飄落的一片片愛的花瓣,并教給我們如何用愛把它們串綴成珠,用愛把青澀澆灌成成熟的金果。
不懂得何為愛,如何去愛的人,讀不懂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基于印度傳統(tǒng)文化思考世界,又以東西方文化相互參照反思世界,既有東方文化的空靈含蓄,又推崇西方文化的個性主義和生命至上精神。但總的來看,泰戈爾是通過處理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確立人的價值,世界存在的意義,追求人與世界生命各自的圓滿和相互的渾融互通。這與杜甫所謂 “篇終接混茫”,張孝祥的“萬象為賓客”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東方獨有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也是泰戈爾詩所追求的最高意象和生命情調。
泰戈爾的哲理詩,都帶著強烈的抒情性,是抒情哲理詩。
摘下這朵花來,拿了去罷,不要遲延!我怕它會萎謝了,掉在塵土里。
它也許不配上你的花冠,但請你采折它,以你手采折的痛苦來給它光寵。我怕在我警覺之先,日光已逝,供獻的時間過了。
雖然它顏色不深,香氣很淡,請仍用這花來禮拜。趁著還有時間,就采折罷。(《吉檀迦利》)
這首詩讓人自然想到唐代杜秋娘的兩句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生青春不長久,莫使青春空蹉跎。摘花者應該得到感謝而不是譴責,因為他在花兒最美的時候注意到了美,賞識了美,而非任其自開自落,萎泥成土。泰戈爾以陌生化的寫法,把現(xiàn)實社會中的道德行為過濾成審美行為,小巧睿智,充滿禪理。
泰戈爾1924年訪問過中國,并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冰心、徐志摩、王統(tǒng)照等的作品,都明顯受到泰戈爾的影響。世界上一切偉大作家的作品,既是本民族精神的真實記錄,也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