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知遠:年俗的變遷
中國人對過年有一種特殊的情結。
年,代表的是辭舊迎新,是對一年身心勞累的休整,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一提起過年,人們的腦海中就會產(chǎn)生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lián)、掛燈籠、看親訪友這一大堆豐富的意象。這些記憶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地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了生動的中國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的年俗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記得小時候,我家住在一個從十一月到次年三月都被大雪封閉的小鎮(zhèn),冬天是寒冷的,在童年時光里卻又是快樂的,因為過年是在冬天,而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
那個時候生活比較艱苦,住的平房冬天保暖很差,窗戶是木制的。我家的窗戶有三層,兩層玻璃窗,最外面還有一層木板窗,木板窗早晨要出去打開,晚上再關上。但那時候并沒感覺有多冷,在雪中踢皮球、打雪仗、放爬犁,都能玩出一身汗,晚上睡覺時也不會冷,灶坑里燒一大塊木柈子,炕就到天亮炕都是熱乎乎的,除了火坑還有火墻,再高檔點的人家還有土暖氣,這些傳統(tǒng)的取暖設施,幫人們抵御了冬天的嚴寒。
小時候過年氣氛很濃,一進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年貨。花生、瓜子、松籽是這些炒貨是必不可少的,糖塊呢,當然也得有,最常見的是桔子瓣糖,沒有包裝,就放在瓶子里或盤子里,如果再有點大白兔奶糖,這個年就感覺有些高大上了。水果也少不了,沒有新鮮的,就來凍的,凍梨、凍柿子、凍桔子、凍蘋果,吃的時候放在水里緩開,雖然口味不怎么好,畢竟也是在寒冬臘月吃到水果了。
如果條件再好點,家里能有點凍肉和帶魚,那就是奢侈品了,我家是林業(yè)局的,過年時多多少少都能分點。
除了采購的食物,還有很多美食是要自己動手做的,不做點過年吃食,就不象是過年了。自己做的食品,主要是黏米制品,黏火燒、黏豆包、黏糕等,豆沙餡的居多。那時候家家戶戶就跟競賽似的,廚房里整天蒸騰著熱氣,彌漫著香味。這些美食做完了就存放在桶里或缸里,在外面一凍,又防鼠又防腐。正月里就可以隨時拿進來熱了吃了。我家則年年都炸干果,把白面加糖和好,搟成餅后,切成一個個菱形小塊,在油里炸,炸一次大概一水桶吧,然后放到倉房里。從那時起我們兄妹幾個就像小老鼠一樣,隨時去抓來吃。過年經(jīng)常有吃壞肚子的小孩,吃得太油了,太多了,媽媽說那叫吃傷食了。
過年時還要穿新衣裳,那是上世紀70年代,買布需要用布票。把平時的布票積攢起來,過年時去商店扯上幾尺布,大人孩子每個人都做一套新衣裳,因為平時很少穿新衣裳,過年換新衣就顯得特別隆重。
過年的過程很繁復,更像一個儀式,雖然又忙又累,但人們樂此不疲,享受著忙碌而快樂的大年,迎接新的開始。
大年夜無疑是過年的高潮,那年月沒有電視,沒有春晚,快樂的情緒卻任意揮灑。三十晚上能吃到一頓平時吃不到的大餐,炸蝦片、水果罐頭、肉罐頭、炒雞蛋、燉帶魚、肉餡餃子,想想都流口水,還能喝點紅酒,小孩子能得到點壓歲錢,背詩還另有獎勵。三十晚上要守歲,是不睡覺的,當然興奮得也睡不著,大人打撲克,小孩子就挨家串。
貼春聯(lián)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我從小就喜歡看家家戶戶大門上的對聯(lián)。那時的對聯(lián)不是買的,要自己寫,或是求字寫得好的人寫,有幾幅最受人喜愛的對聯(lián),像“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還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等,那紅紙黑字間,寄托了多少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貼年畫也是過年的風俗,年畫的內容都是喜慶熱鬧,富貴吉祥的,有著美好的寓意,一幅好看的年畫貼上,屋子里平添了許多喜氣。
紅燈籠是中國年又一個符號,從三十晚上,就開始掛上,一直掛到正月十五。一到晚上,整個小鎮(zhèn)到處都是紅燈籠,在夜空中看著真好看。最好看的應該是走馬燈了吧,點上燈就會自己旋轉,讓小孩子感覺很神奇。那時林業(yè)局每年過年都有冰燈展,那晶瑩剔透的冰燈,在夜空里閃耀著水晶般的光彩,直到今天都難以忘懷。孩子們自己也會有個小燈籠,有玻璃做的,有紅紙扎的,三十晚上點著了,拎著出去放鞭炮。
春節(jié)是團圓節(jié),過年時要走親戚,拜年。平時很少見面的親友,在春節(jié)期間也能相聚,平時少有聯(lián)系的,甚至平時稍有嫌隙的親朋故友,過年時坐在一起,吃點糖果瓜子,或者在炕上擺起桌喝兩杯,在溫馨融洽的氣氛中,多少生活的艱辛都淡忘,多少不愉快都煙消云散了。
過年這一傳統(tǒng),一直被中國人完整地保留著,它是一年一度的心靈回歸,周而復始地點燃希望。從古到今,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是幸福還是失意,即使是遠在他鄉(xiāng),也要千里迢迢回家好好地過個年。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日漸提高,過去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想吃就吃了,別說新鮮蔬菜水果,高級奶糖,就是大蝦、螃蟹、鮑魚、海參等海鮮也是尋常見了,罐頭和油炸食品因為不利于健康,已經(jīng)很少吃了。而大年夜又多了一道文化大餐——豐富多彩的春晚,小孩子也不再出去串門了。春聯(lián)不用再自己寫或求人寫了,大街上隨處都能買到。家里裝修那么好,年畫也沒人貼了。
如今過年,吃不再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件事了。穿新衣呢,也沒幾個人會想著,因為新衣裳隨時都可以添置,誰還專門等過年換新衣呢。現(xiàn)在過年,看大片、旅游成了新時尚,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盡管時代變了,年俗也變了,但有一點沒有變,人們依舊把過年當作一件重要的事,當作一個最隆重的節(jié)日。年依舊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遠方的游子無論怎么忙,也要像鐘情的候鳥,從千里外趕回家中。
因為“年”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是無數(shù)歸鄉(xiāng)游子永遠的情結,是從童年時就種在骨子里的,代代傳承的傳統(tǒng)。
那紅紅的春聯(lián)、夜空中的紅燈籠,依舊召喚著游子,溫暖著回家的旅途。
如今,歲月已經(jīng)走了好遠,可最深的記憶還是那個雪鄉(xiāng)小鎮(zhèn),還是那熱鬧而溫馨的年。
無論過了多少年,不管年俗怎么變,有一點我相信,只要咱中國的年在,那些美好就永遠不會逝去,因為,年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最深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