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考古者的筆記
《考古四記》鄭嘉勵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二○一七年十二月出版)
《考古四記》是鄭嘉勵先生在過去的20年間寫下的考古筆記,記錄了考古時的經(jīng)歷、見聞以及工作心得。封面以灰黑做底色,下方綴以白色書名,捧起如文物般質樸卻散發(fā)著光芒。全書分為四個部分,依次為“尋墓記”“行路記”“品物記”和“懷人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那些無法忘卻的時光。
考古人日日圍著墳墓轉,思考的絕非鬼神之事,而是中國傳統(tǒng)家族社會的倫理綱常。古代帝王之墓,動輒千人,占地百畝;而到了宋元時期,墓葬等級制度漸漸模糊,乃世俗化的表現(xiàn);時至今日,骨灰盒更小。
千年前李白在從政道路上遇阻,發(fā)出了“行路難”的感嘆,而鄭先生在行路難之上更有一份隨性和從容。作者追隨梁思成先生來到樊嶺,見當年被梁先生稱為“滲透著民族精神”的建筑仍在,但樊嶺卻已為凡嶺。是樊嶺多年后趨于平凡嗎?是因為“樊”字過于繁復嗎?鄉(xiāng)土文化中最有情致與溫暖的部分,因為不知所以的原因而韻味流失,只有在用腳步丈量漫漫長路時,才能感受那泥土的芬芳。
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國家寶藏》引起了大眾對文物背后故事的興趣,每一件文物似乎都活了起來。作者寫到窖藏鏤空鑰匙在戰(zhàn)火中被人們埋入,他們幻想著有一天重返故土,重拾愛物。百年之后的我們幸運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寶藏,驚嘆于時光將所有的苦難壓縮成一個個美麗的瞬間,希望歷史不再重演。
飛云江旁,一條小木船,一位老人,清晨老人將船停靠,那兒便成了渡口。日復一日,老人守在江邊,渡著來來往往的過客,每每見到客人,他便起身,微笑,揮動雙手。他是一位聾啞人,但卻有著會說話的笑容。作者說他至今銘記老人的容顏,因為他讓我們更有理由去做一個幸福的人。
這是一本考古者的筆記,讀來既無老學究般的死氣沉沉,也無艱澀難懂的學術語言。愿讀完此筆記的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考古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考古人是極富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