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文藝凝聚中國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基礎,是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的“初心”,這樣的初心,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當代中國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理所當然是中國人民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可以說,只有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的藝術作品,才稱得上真正的當代杰作
為什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作家藝術家為什么要在與人民相結合上下功夫?我們?yōu)槭裁匆蚜龊颓楦修D到人民那里去?我們?yōu)槭裁匆憽懊利愔袊保?/p>
也許有人將此看作“老生常談”,但是,要真正回答好這樣的問題,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
克服文藝家個人與共同體的分離
人民的文藝還是個人的文藝?不僅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歷史問題。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等著作中指出:從“公民”向“市民”的轉換,是西方社會共同體的重要轉變。黑格爾在《美學》中認為,希臘古典主義是西方藝術最高峰,這是因為在希臘城邦,每個人既是個人,也是城邦公民,在這里,個人與共同體是高度統(tǒng)一的。在此基礎上,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也是高度統(tǒng)一的。在希臘藝術中,我們看到的既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是城邦的喜怒哀樂。因此,希臘的藝術既是城邦的藝術,也是作為個人的“公民的藝術”。
但是,隨著資產階級市民社會興起,個人與共同體分離了,人變成孤獨的個人,每個人追求的只是個人利益。這樣,藝術的內容與形式處于全然的對立,藝術屬于個人,與共同體沒有關系。馬克思深刻指出,這個時候,不是身為公民的人而是身為市民的人,被視為本來意義上的人、真正的人。換句話說,資產階級藝術所表現(xiàn)的,不是作為“公民”的人,而是作為“市民”的人。他們所謂的“文學是人學”,無非是說文學是市民社會的專利。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在更高層次上重建人類共同體的辯證歷史過程。《共產黨宣言》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把個人自由與人類解放、與共同體的自由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解決藝術上內容與形式的對立和分裂這個根本問題。然而,正像個人與共同體的分離與對立,是一個必然的、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一樣,解決這一問題,同樣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個人與共同體分離對立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作家能否通過艱苦的努力去超越和克服這種歷史限制呢?實際上,那些偉大的作家就是這樣做的。在他們那里,藝術的原則戰(zhàn)勝了他們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曹雪芹如此,托爾斯泰也是如此,他們筆下的每個人物既是栩栩如生的“這一個”,同時也折射著時代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也必須看到:有一部分藝術家、作家、導演,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在他們那里,每個人物、角色,都是他們個人制造的“角兒”。
要解決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分離的問題,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個人與共同體分離與對立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解決好作家與人民關系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建立在對人類歷史高屋建瓴的認識、對人類解放事業(yè)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在人類藝術發(fā)展史上,解決這樣的問題,有些偉大作家可能是不自覺的,即可以是像曹雪芹、托爾斯泰那樣,通過對藝術原則的捍衛(wèi)和追求,去超越歷史和階級的限制;也完全可以是自覺的、主動的,即像寫出《阿Q正傳》的魯迅、寫出《子夜》的茅盾、寫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寫出《創(chuàng)業(yè)史》的柳青那樣,從思想上解決自己與人民的關系問題,自覺把自己當作人民的一分子,自然解決諸如內容與形式關系這樣的創(chuàng)作問題。
在感情上愛人民才會有真正的藝術
與人民相結合,關鍵是感情的轉變。習近平同志指出:“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chuàng)作的命運。”因為在口頭上,大家似乎都贊成文藝為人民服務,在感情深處卻不盡然。如果在感情上不愛人民,大家寫的東西就不生動、不會感動人。
什么是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呢?我想起了這樣的事:北大中文系畢業(yè)生宗立冬,現(xiàn)為寧夏某鄉(xiāng)黨委書記,寧夏春季風沙很大,有一次,細沙吹進他的眼睛,無論怎么沖洗也出不來,當?shù)匾晃焕夏棠蹋阉劾锏纳匙犹蛄顺鰜怼1贝筮€有一位畢業(yè)生,在祖國西部的阿克蘇地區(qū)擔任某鄉(xiāng)黨委書記,他駐村聯(lián)系了一位老奶奶,每天都會給老奶奶打一個電話,每次通話,奶奶總是說:孩子,你工作不能太累啊!而放下電話,奶奶都會偷偷地流淚。有了這樣的感情,才會有真正的藝術。
這兩位年輕人可以做到的事情,能夠在實踐中懂得的事情,象牙塔里的作家們,卻不一定懂得。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作家都知道,要與人民在一起,與普通戰(zhàn)士在一起。進城了、勝利了,有了辦公室,坐了機關,但是,如果以開會落實開會,以文件落實文件,如果閉門造車,關在象牙塔里,即使“把手指甲都絞出水來”,恐怕也寫不出真正深入人民內心的作品,原因就是沒有產生與人民生死與共的感情。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就沒有抽象的“愛的文學”。這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價值中立的學問,歷史上那些哲學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都是對特定時代面臨的根本問題的回答。任何學術,都是與各民族所處時代的境遇相呼應的,滲透著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的價值追求。有些人研究經濟問題,得出自私自利是亙古不變的人性的結論,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卻發(fā)現(xiàn)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指出了人類解放的道路和方案,這里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立場與初心。
文藝更是如此,我們的立場是為中國人民做學問、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作,如果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亦步亦趨,如果愛著人家的愛,恨著人家的恨,西風吹得游人醉,卻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喪失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藝術獨立,就談不上真正的學問、真正的藝術,更談不上學問和文藝的原創(chuàng)與發(fā)展。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初心和出發(fā)點,這就是文化的自覺。
克服市場和資本對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的腐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勞動,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勞動不僅追求財富,也體現(xiàn)著勞動者的思想和自由意志,體現(xiàn)著“美的追求”這種人的本質力量。因此,他說:人也按照美的原則創(chuàng)造。但是,資本主義制度卻造成了勞動的異化,造成了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馬克思深刻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chuàng)造了貧民窟,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
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動者不但創(chuàng)造著物質財富,也創(chuàng)造著精神財富,按照美的尺度,創(chuàng)造著“美麗中國”。“人民既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我們向世界呈現(xiàn)當代中國,就必須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立場深刻認識到:中國廣大勞動者也是按照美的尺度在創(chuàng)造,他們在建設新時代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美的力量,是“中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霍克海默、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深刻揭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審美活動被異化的現(xiàn)實。審美活動被異化為追求利潤的商品生產,作家藝術家成為文化工廠里的老板、包工頭和工人,從而把審美貶低為娛樂,把藝術貶低為生意,造成了對人類本質力量的巨大傷害,對人審美能力的巨大傷害,對人類藝術發(fā)展的巨大傷害。
對此,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這是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fā),站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高度,對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是文學藝術大國,文藝創(chuàng)作隊伍規(guī)模、作品數(shù)量、社會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讀者、觀眾數(shù)量,在全世界更是首屈一指。但是,目前我們的文藝思想、藝術標準、審美能力、文藝理論話語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的要求相比,還不太相稱。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偉大的歷史進程。進入新時代,如何解決“大而不強”“富而不強”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我們必須堅決落實。
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的“初心”
如果說在文學藝術領域,我們還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那么,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一個時期以來藝術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還不夠清晰,對創(chuàng)作“初心”的認識,還不夠深刻、不夠到位。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感情、審美去創(chuàng)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它凝聚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基礎,就是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樣的初心,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當代中國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理所當然是中國人民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可以說,只有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的藝術作品,才稱得上真正的當代杰作。
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就是要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感受這種本質力量,去堅定文藝工作者的初心。我們必須堅持真理,認識到當代中國文藝所肩負的神圣使命,從而在克服我們的缺點和錯誤中,在迎接各種風險與挑戰(zhàn)的斗爭中,不斷提高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不斷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認識,為迎接新時代中國文藝的春天努力工作。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