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盈:“機器詩”的套路
“機器詩”是我個人使用的一個概念,指那些與機器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高度相似的詩。這些詩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句子各自為政,能夠隨機分行。它的“最高綱領(lǐng)”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炫技為榮,以晦澀為高。
提出“機器詩”的概念,不僅是理論需要,更是大勢所趨。因為,“機器詩”問題不解決,優(yōu)秀作品就會被無情打壓。多年來,一些詩歌編輯習慣了用“機器詩”的標準選稿,而如果詩作缺乏“機器詩”那種“深度”,真正的好詩就會被“槍斃”。
“機器詩”創(chuàng)作,貌似復(fù)雜、有深度,其實最容易寫。我曾和一位“國字號”刊物的詩歌編輯打賭:你出題目,這種詩我一天能寫一百首,要怎樣的難度就有怎樣的難度,能讀到你忘記祖宗十八代。具體操作如次:隨便復(fù)制一些諾貝爾獲獎詩作,換了主語再換謂語;你向東,我就向西;你吃香,我就喝辣;你歌頌熹微,我就詛咒落日……還可以這樣寫:你向東,我就吃西;你吃香,我就筑辣;你歌頌熹微,我就吞服落日。無非是閉著眼晴,不著邊際地依樣畫葫蘆,套寫一通,修辭愈混亂,愈經(jīng)不起推敲,就愈通感、愈時髦、愈有高度。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靠寫一首詩包打天下,這首詩的名字,就叫“機器詩”。表現(xiàn)手法永遠同質(zhì)化,文字太極永遠同一套路——說白了,“機器詩”就是《人民日報》批評過的“洗稿式原創(chuàng)”,變相的抄襲:“‘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
修辭手法照搬照抄,思想靈魂蕩然無存,“機器詩”正是“洗稿式原創(chuàng)”搗鼓出來的怪胎。意象是現(xiàn)成的,修辭也是現(xiàn)成的,隨心所欲地詞匯植入,換湯不換藥,完全與“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的詩教傳統(tǒng)背道而馳。所有“機器詩”基本上是同一路貨色,沒有高下之分,優(yōu)劣之別。寫這種詩的人,底氣往往嚴重不足,于是先發(fā)制人,炮制出一大堆自欺欺人的歪理邪說來搪塞悠悠之口,實際上是賊喊捉賊,此地無銀三百兩,害怕讀者揭穿他的“洗稿”把戲。
“機器詩”本質(zhì)上只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根本沒有表達什么,我們卻在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它表達得夠不夠好,甚至無限挖掘它的深度。這是詩歌批評亟待填平補齊的“理論陷阱”。蜀犬吠日和吳牛喘月,是動物與生俱來的生理現(xiàn)象,你何必硬要將其上升到“社會批判”的高度?對待“機器詩”也是這樣,過度闡釋機器文本并不存在的東西,繼續(xù)讓它們在詩歌版面尸位素餐,損害的是真正的詩歌創(chuàng)作。
判斷一首詩是不是“機器詩”,有一個辦法最簡單易行:一首詩如果正讀、倒讀,或者將詩句隨機打亂重新組合,仍能讀得通,這種無頭無尾、無因無果、無情無義,可以隨便攪拌成“語言漿糊”的詩,就是典型的“機器詩”。
“機器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句子與句子之間,永遠是并列關(guān)系。它可以敘事,只不過是東一句,西一句,純屬東拼西湊,將文字的主謂賓搭配好了,就萬事大吉;搭配得不夠好,瞎貓遇死鼠,還會歪打正著。碎片化的無機組合,依賴漢語本身的詩性,會產(chǎn)生一些陌生化效果,出現(xiàn)一些驚人之語。而真正的好詩,句子與句子之間,除了并列關(guān)系,還隱藏著遞進關(guān)系。源源不斷的思想注入,給讀者以無窮的遐想,無盡的啟迪。“機器詩”可以隨便打亂來讀,但真正的好詩,你就不能隨便打亂。這就是“機器詩”與常態(tài)詩的區(qū)別所在。
那么,中國究竟有多少詩人靠寫“機器詩”濫竽充數(shù)、沽名釣譽呢?我曾在一本專業(yè)詩歌刊物上做過粗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該期將近半數(shù)的作品都可歸入“機器詩”之列。此外,還有一些青年詩歌大賽的獲獎作品,大都是“機器詩”充當主角。
和紙媒發(fā)表的詩歌相比,網(wǎng)絡(luò)詩歌也好不到哪里去。國家級的詩歌網(wǎng)發(fā)表的“每日好詩”,有相當一部分是“機器詩”;一些網(wǎng)絡(luò)詩選,評出來的所謂“好詩”,絕大部分也是“機器詩”。因為這些詩選,自詡“民間”,天天批口語詩,不整點“難度”出來,自己也覺得過意不去。于是,“機器詩”就成了“好詩”首選。因為批“口水詩”而推崇“機器詩”,褒此貶彼,無異于矯枉過正,避坑落井。不管出發(fā)點如何,都是對新詩的傷害,無非是百步笑五十步。
然而,對“機器詩”大聲喝彩者,卻大有人在。詩人夢亦非曾撰寫《AI詩歌寫作:新詩的創(chuàng)世紀》一文,大言炎炎地把人工智能寫詩吹捧為“新詩創(chuàng)世紀”。作者的邏輯,和那些招搖撞騙的“氣功大師”的手法毫無二致:故意夸大世界的不可知性,進而鼓吹不可知論,以此嚇唬和蒙騙吃瓜群眾。更可笑的是,夢亦非甚至提出了“人類的出路在哪里”這種大而無當、離題萬里的反問,令人噴飯。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類既然有能力制造出機器人,當然有能力掌控它,人類不會因為機器人的出現(xiàn)而斷了自己的出路,這是最基本的常識。而我們的詩人,卻在那兒大喊大叫“人類的出路在哪里”,屬杞人憂天的無稽之談,狗血之論。
“機器詩”亂寫,評論者亂評,這就是當下常見的詩評亂象。我曾試著把一位詩評家對幾首“機器詩”作品的評論,做了“移花接木”,重新組合,把評論A詩的文字,全部套用來評價C;把評論B詩的文字,全盤移植過來評價A;把評論C詩的文字,全部用來評價B……比如下面這幾組詩和評——
第一組:
詩:
鐘擺倒向夜的一側(cè)
我吞下黑暗,也被黑暗吞沒
在彼此的身體里,我們陷落,陷落到更深的黑里
某一刻,我們是一個人
食指抵在唇上。噓。不說“影子”“空”
或更多
(來小兮《啞默》)
評:
這里的意象,“影子”與“空”,廢棄的詞,乃至肉身、唇上、食指等,不僅奇絕、濃縮,而且它們的串連,兔起鶻落,急劇地移換、街接與流轉(zhuǎn)。然而,恰是這樣的意象和意象組合,表達了詩人的靈魂在夜的咬噬和“更深的黑里”,隨著“鐘擺倒向夜的一側(cè)”,在一次次吞沒中,終于敞開了生命的本真,直面人生的空茫與虛無……
第二組:
詩:
夜在咬噬
瓦罐里傳來我的嗚咽
我廢棄的詞,一遍遍跳入深水
人群里,有我無處安放的
肉身。它褪下紅裙
斜睨我的窗口
我窘迫,與盛大的空了”。
(來小兮《聽雨記》)
評:
這首詩,從“夜在咬噬、瓦罐里傳來我的嗚咽”,到“我廢棄的詞,一遍遍跳入深水”全過程,象征了人的青春易逝、好景難再的悲慨與自己療救。適應(yīng)此種情境,她的話語是跳脫的、激蕩的,充分揮灑了動詞、名詞的作用,并且長短句搭配靈活,婉轉(zhuǎn)有致,從歡快、熱烈,到沉寂與哀思,表現(xiàn)了一個年輕女性生命的綻開、躍動與沉落……
第三組:
詩:
在傷口里。沉醉
風,打開殷紅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點點潰破
經(jīng)過那里的蔥籠,和愛
這易碎的,小狂歡
慫恿她一生的雨水,來。去
四月里,她將驚醒于一場分娩
她抱著空殼子,成為自己的類癥
——白藥片
(來小兮《花瓣》)
評:
詩人創(chuàng)造的這一“白藥片”的意象,在隱喻中,揭示了傷痛是世界的唯一真實,也是生命在“失血”和“潰破”之外唯一的存在:我痛即我在!映現(xiàn)靈魂的掙扎、奔突、撕裂與紛亂,意象突兀、并置、連接,跨跳與轉(zhuǎn)換,疊加與對峙。由此意象群落形成不規(guī)則的組合方式,造成了一種新異的、奇特的,多維立體的時空感。這種意象架構(gòu),擺脫了生活原樣的局限,在更廣闊的虛幻中,多側(cè)面、多層次地聚合詩人的主觀意緒和心態(tài),使她獲得更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
在這里,我之所以把詩評家的話進行套寫,將文字“乾坤大挪移”,不是偷懶,而是為了讓大家看清那些“懸浮評論”的本質(zhì)。評論文字和作品文本完全脫節(jié),能夠隨便張冠李戴。司空見慣的解讀套路,充斥一些紙媒和平媒的版面。一些頭頭是道的點評,其實什么也沒有說——充其量只是說了一大堆正確的廢話。讀完這些騰云駕霧的評論,你會發(fā)現(xiàn),評論老鼠的詩,拿來套評大象,并沒有什么不妥。
中國新詩之所以把“機器詩”推上神壇,西方詩歌功不可沒。在一些人眼里,西方的刀叉永遠比中國的筷子先進、時尚。推本溯源,西方詩歌才是“機器詩”的初始源頭。無原則的“詩道尊夷”, 讓“機器詩”披上了理論的合法外衣。
一些諾貝爾獲獎詩人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可算作“機器詩”。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是許多讀者比較喜歡的詩人,他的一些作品,就帶有明顯的“機器詩”特征。其代表作《憤激的沉思》,堪稱“機器詩”創(chuàng)作的范本。這首詩完全可以隨機打亂,無論正讀、倒讀,還是混讀,亂讀,意思基本差不多,都能讀得通,句子之間,并沒有構(gòu)成任何關(guān)系。詩中出現(xiàn)了意象,但并沒有生成相應(yīng)的意境。每個句子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模棱兩可,含糊不清。至于它要表達什么、隱喻什么,悉聽尊便;所謂“憤激的沉思”,實在不知道詩人到底“沉思”了什么。詩人傳遞給讀者的,儼然是一張張語法修辭的“空頭支票”。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把《《憤激的沉思》搜出來,自己動手,隨機排列出N種讀法,親自驗證一下我的說法。
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是言志緣情。一千五百年前,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批評過那些“鬻聲釣世”“言與志反” 的虛偽之作。他認為,辭藻是用來美化言辭的,而文章的巧妙華麗卻本源于性情的真摯。
針對那些泛濫成災(zāi)的分行文字游戲,詩人北島認為,在商業(yè)化與體制化的合力圍剿下,詩歌放棄了對現(xiàn)實和歷史的關(guān)注,喪失了苦難意識和精神向度,詞與物脫節(jié),沉溺于無意義的語言狂歡——這種詩就是“機器詩”。古代有“采濫忽真”的詩,現(xiàn)代有空穴來風的“機器詩”。真正的好詩,不論新詩還是古詩,都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思想脈絡(luò)、精神路徑,而“機器詩”是沒有思想靈魂,沒有生命力的。
為什么我們要花大力氣認清“機器詩”的真面目?因為它已經(jīng)涉及到了現(xiàn)代詩歌的評判標準問題。“機器詩”的深度是子虛烏有的。機器詩的“深度”,就是句子隨機分行的“深度”。所以那些喜歡寫“機器詩”的作者,拼命向讀者鼓吹“第二次創(chuàng)作”。打個通俗的比喻:“機器詩”就像瘸子,走路一瘸一拐,天生的缺陷大家心知肚明,但你偏要把瘸子走路姿勢美化成小品表演,吹捧成“大師”,這就是人品和詩品問題了。不掀開“機器詩”的面紗,讀者就不能看清它的尊容,看透它的本質(zhì),詩歌批評就不可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判斷,詩評權(quán)勢化、圈子化、人情化就會大行其道,真正的好詩就會被屏蔽。
當然,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探索和嘗試,誰都難免不走彎路,關(guān)鍵是有沒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有沒有糾錯的勇氣。《禮記·中庸》云:知恥近乎勇。寫過“機器詩”不要緊,明知故犯、文過飾非才是詩人的恥辱。只有徹底掀掉“機器詩”的面紗,抽出“機器詩”的底牌,揭穿它拙劣的炮制套路,才會舉一反三,將那些同質(zhì)化和程式化的詩歌理論打回原形,重建評判標準與尺度,發(fā)揮甄別、遴選的作用,讓真正的詩歌擁有一席之地,讓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