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一封“幽默書翰”
胡適
1946年7月28日,北平《南北》三日刊第2卷第8期刊登了一篇署名“一硯”的《胡適之先生的幽默書翰》,披露了1929年9月12日胡適致張丹斧(丹翁)的一封佚簡。全函如下:
丹翁:
在上海畫報上見有朱高士為我刻的印子,還有你的題句。但我實不曾托朱先生刻印,至今也還不曾見著此印,無從“精鑒”,也不知此印現(xiàn)在落于誰家了。
朱先生既已刻了此印,想來不是給假胡適之刻的,就煩老兄轉(zhuǎn)問一聲,如此印尚在,不如爽性賞了我罷。至于我應該如何酬謝他,也請老兄示知。
胡適,十八,九,十二。
信中《上海畫報》應指揚州籍文人畢倚虹1925年6月6日創(chuàng)辦的一份畫報,三日刊,張丹斧亦參與編務工作。除了這封“胡先生致張丹翁書”,作者還抄錄了“朱高士致丹翁書”和“丹斧詩《歪詩敬答適公》”。
朱高士致張丹翁函云:“病胃滅貪即愈,孔老先生有言:‘不時不貪’,蟹味雖美尚未及時,所以致疾。頃逸少轉(zhuǎn)來胡適之博士致公之信,并謂此印如在梅翁處,請丹老作一復書或滑稽詩,亦大好報材也。嘻!天下怪事真多,我的玩藝爛污到了極點,賠了工夫賠了錢,落了個‘愿虧血本,懇求試用’的名義,將來或引起胡適之博士登報聲明‘此印作廢’,那就更好玩了,丹老你斟酌答復罷。”
張丹翁詩《歪詩敬答適公》曰:“高士轉(zhuǎn)到博士語,才知梅兄印未與。分明曹生邱,變作龜王羽,意者此詩見報端,玉印已在博士許。”
最后,作者還添加了一個“一硯注”:“一顆玉印,致使佳話如此。適之先生一封幽默信,可以說是妙到毫巔了。現(xiàn)在適之先生已經(jīng)回國,并且將到平,這樣當然小事,恐怕久已忘懷了。如今特別提出來,也可以說湊湊熱鬧吧!”
張丹斧原名張延禮,原籍江蘇儀征,活躍于滬上小報界,曾任《繁華報》《神州日報》《晶報》的主筆,兼為《上海畫報》《小日報》等報刊的特約撰述人,與胡適、郭沫若等文化名流有文字交。據(jù)鄭逸梅《憶名宿張丹斧》(1985)一文記載:“丹斧和蘇州朱竹坪很莫逆。竹坪善治印,丹斧常在報端捧他,稱為‘朱高士’。”朱竹坪是蘇州籍金石家,與黃賓虹等有來往,今《黃賓虹文集》“書信編”便收有黃賓虹與朱高士的一封書信。通過此函,黃賓虹代時任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的陳銘樞(字真如)向朱求刻一枚玉印。于此可見朱之“善治印”,其所刻之印頗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與歡迎。
正如作者“一硯”的注語所云,胡適、張丹斧與朱高士等人此番筆墨往來,只是緣于一顆小小的玉印。本來可能是一個誤會或是《上海畫報》故弄玄虛的噱頭,但胡適卻能“借風行舟”,巧妙應對。事情的結果大約如張丹斧“歪詩”所言,以玉印歸于胡博士而告終,可謂皆大歡喜。這一則有趣的軼聞既顯示了胡適高超絕妙的幽默藝術,又反映了新文化名流與小報文人之間互動頻繁的“朋友圈”,確乎可以引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