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到底是誰的詩?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微信公眾號) | 楊新宇  2018年04月04日10:04

    —前一段時間,我們復旦中文系張業(yè)松教授在微信朋友圈吐槽某些“標題黨”出版社,諸如某社將所編周作人的一本文集取名為《我獨愛生活應有的樣子》,而某社編了本沈從文的小說選集,名之曰《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此種行為近年似有流行之勢,這些書名要么煽情,要么酷炫,無非是要吸引讀者。但這些名字既非作者自己原來的書名,又非其單篇作品的標題,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我也見過不少這種情況,如汪曾祺的《鶴舞少年》,此書還被放在“麒麟中國新文學少年讀本”叢書中,豈非誤導少年讀者?

    ——尤其是沈從文的這本小說選集《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我一見到便大吃一驚,因為標題出自戲曲研究專家徐朔方早年的詩作《歲月》。何以該出版社會用徐朔方的詩句給沈從文的小說選集命名呢?徐朔方這首詩于1948年5月發(fā)表在《文學雜志》第二卷第十二期上,全詩如下:

    歲月如密植的行道樹

    正如我們初次散步時

    心里想走得很慢

    可是總覺得太快

    不論談笑或無言

    行道樹一株一株過去

    我們相愛一生

    一生還是太短

    ——帶著疑惑,我在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方知自己孤陋寡聞,“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這兩句詩,經(jīng)由董卿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吟誦后,儼然已成“網(wǎng)紅”詩句。而董卿在節(jié)目中說得很清楚:“我最喜愛的一句沈從文的情詩,只有十個字,但是我覺得深深打動了我……他說,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這里董卿漏掉了“一生”兩個字。)董卿說這是沈從文的情詩,同樣,網(wǎng)上也只說這兩句是沈從文的詩,卻沒有人提到出處。我只好進行學術搜索,終于查到李揚所著《沈從文的家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一書中有個注釋,告訴讀者這兩句詩“語出沈從文,參見林蒲:《投巖麝退香》,《長河不盡流》,第160頁,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于是我按圖索驥,借來《長河不盡流》查對。

    ——林蒲是西南聯(lián)大詩人,沈從文的學生,他的《投巖麝退香》是他在沈從文去世后寫下的回憶文章,提到這兩句詩是因為談到沈從文“曾擬寫一部戲劇”,“起意很早,早過北平我結識他的年代。在昆明時也一再提及,和接近他的學生分享構思,打下了的藍圖”。當“沈師為述構思的藍圖時,曾說戲臺上演員對于對話與動作的運用,不要忘了京戲中的‘無話不歌,無動不舞’”,于是有人回應他,“按照此路線發(fā)展下去,京戲中的象征手法,亦應該聯(lián)合采用。這樣一來,和目下西方運用于文化藝術各部門的主題:‘詩必朦朧,畫必抽象’殊途而同歸”,甚至提出“不排除起用希臘戲劇的‘合唱隊’”。

    ——沈師聽完后,徐徐說著:“當然,凡是好的,可行的,我們都應該引為同儔。口語傳情,載歌載舞,起自《詩經(jīng)》,繼以《楚辭》,都有文字記錄可尋。”“山歌易唱口難開”,在西南天地間,以“對歌”來表達抒情的體操,更是滿山遍谷。問題是要如何剪裁,部分承繼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它;部分需要揚棄,徹底的揚棄。答復更具體說明他的要求。他脫口而出:“枝枝總到地,葉葉自開春。”他引用的這兩句杜甫《柳邊》詩,適切解答了問題,且扼要地說明寫此劇本的主旨。大家正驚異著,我默默暗念“語不驚人——”,還沒有念完,沈師緊著敘述他和文學的因(姻)緣關系:

    我們相愛一生

    一生還是太短

    ——林蒲此文只是一個孤證,且寫于1988年,時隔40多年,記憶恐難免有誤,若非當年記有日記,諸多細節(jié)栩栩如生,實難令讀者盡信。并且此段邏輯有些跳躍,揣測文意,林蒲記述的事件似發(fā)生在昆明,但在昆明時,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未中斷,為何要用“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來形容自己和文學的關系?而到了1948年底,12月1日和7日沈從文分別致信季陸和吉六(按:根據(jù)讀音,季陸和吉六當為同一個作者的兩個筆名),兩封信中都提到自己人近中年,寫作習慣已不容易改變,面臨大時代的來臨,“即未被迫擱筆”,最終也不得不擱筆,當此之時,“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倒是頗符合沈從文的心境。盡管后來辛笛在發(fā)表于1994年第二期《詩探索》上的《詩之魅》一文中,也有“‘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沈從文語)”的說法,但不知他是否因讀過林蒲的《投巖麝退香》才有如此表述。

    ——因為我對沈從文的文章并不太熟悉,為寫此文,我專門去翻閱了《沈從文全集》的詩歌卷,確實并無這兩句詩,至于某社出的那本《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有豆瓣網(wǎng)友說“全書我也沒看到書名的出處”。徐朔方曾寫過一篇《讀沈從文選集〈鳳凰〉》,從這篇評論來看,徐朔方與沈從文人生似無交集,這兩句詩如果真是沈從文所寫,并且沒有發(fā)表,徐朔方何以得知?如果是徐朔方所寫,他投稿給《文學雜志》,《文學雜志》由朱光潛主編,是京派作家的重要陣地,沈從文在其上就發(fā)表過多篇文章,他看過徐朔方的詩應該是很正常的,甚至在1948年5月之前就看過稿件,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如果林蒲記述的事件發(fā)生在1948年,那么很可能是沈從文引用徐朔方的詩句。況且沈從文也并未說這兩句是自己所寫,正如他前面吟古詩“枝枝總到地,葉葉自開春”,后面也不妨吟兩句新詩。關鍵在于林蒲和沈從文1948年究竟見沒見過面,林蒲文中雖然說:“自1938年和沈師昆明握別,至1948年放洋來美以后,音訊斷絕。”但這一段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楚,“昆明握別”后到1948年林蒲赴美之間,是不是兩人完全沒有見過面?當然,我沒有時間去翻閱一遍《沈從文全集》,或許他的哪篇小說、散文或書信里曾寫過這兩句也未可知,誠盼沈從文研究專家指正。但即使徐朔方真的借用了沈從文的詩句,他這一首《歲月》也是渾然天成,全詩的價值也不能全然抹殺,拙文就當是徐朔方《歲月》一詩的推介吧。徐朔方1986年出版的詩集《似水流年》里偏偏漏了這首佳作,1993年出版的《徐朔方集》仍未補入,難道是徐朔方為避免抄襲嫌疑故意不收?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