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新時代
歲末年初,一場名為“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在北京城引起不小的轟動——僅展出9天,觀眾量便達13萬人,排隊領票者一直從五四大街排到中國美術館后街,兩公里長龍煞是壯觀。展覽不但刷爆朋友圈,被媒體推選為年度十大藝術新聞頭條,還應觀眾要求一再延期。如此震撼的場面,以及大大超乎預期的社會反響,發(fā)人深思。
在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趨向多樣化、多層次的今天,不為任何功利心驅使純粹前來觀展并形成這樣大規(guī)模的集群效應,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美的需求和向往是多么熱切。觀眾里有男女老幼、各行各業(yè),甚至像中科院院士、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團、中國駐海外文化中心團、澳門美術家團等觀眾專門組團前來觀展,可見展覽影響之廣,反響之熱。反過來,也是因為經典作品本身具有超越性和感召力,其所承載的社會理想和文化價值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所以人們念念在茲而心心相通,來自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才可能走到一起,共同分享經典所傳達的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可以說,這樣的展覽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美術盛會,真正做到了人民美術人民享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指明,文藝來自人民,文藝需要人民,要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來檢驗作品好壞。這些作品帶來的轟動充分說明經典是經得起檢驗的,藝術與人民是水乳交融的。
展覽的成功,也證明美術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站在公眾的立場,國家美術館如何利用經典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展覽策劃,推進公共文化供給,保證人民享有均等文化權益,是中國美術館應該肩負的事業(yè)擔當和歷史責任。作為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館顯然在美術資源上擁有天然優(yōu)勢。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數據顯示,僅中國美術館一家就約占全國美術館藏品總量的1/5。如何利用好這些藏品增加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發(fā)揮優(yōu)質美術資源供給側的導向作用?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展覽活化藏品資源,讓經典走進生活,走進人們心中,使人們認識到經典的價值,推動普及和提高相互促進,為創(chuàng)新找到動力。同時,展覽的策劃也很重要,需要抓住主線,建構以經典為依托,以人民為主體,以表現社會發(fā)展、反映時代變革和藝術創(chuàng)新為特點的主流美術敘事。以這個展覽為例,策劃思路較為清晰:西側3個展廳由家屬捐贈老舍、胡絜青藏畫中的趙之謙、翁方綱、陳師曾開始,繼之晚清民初海派任伯年、吳昌碩諸家承上啟下,到館藏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從傳統(tǒng)中開拓出花鳥、山水、人物畫新路,整體呈現傳統(tǒng)出新的一脈。東側3個展廳以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學貫中西開宗立派,建構各自學術體系開始,到吳作人、吳冠中發(fā)揚各自傳派,登上藝術高峰,代表中西融合的一脈。這樣以藝術家為單元串聯起古今中西、傳承與轉換的主題,讓觀眾看起來有流有派、脈絡清晰,展覽便在審美之外,有了更深層的學術意義。
展覽引爆的熱潮,更讓人明顯感覺到新時代新氣象。如今,人們對中國美術更加自信,更渴望對民族文化價值的多重體認,也更加認可、熱愛本國的美術大家。“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美在新時代”弘揚的就是對中國美術發(fā)展道路的自信,對中國美術理論和實踐成果的自信,對中國美術思想體系、文化價值的自信,對有中國特色的美術體制的自信,也是對美術家創(chuàng)造力的自信。展覽中,像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等大師、名家,都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在時代主題發(fā)生轉變、古今中西藝術融匯激蕩的語境下直面挑戰(zhàn),從傳統(tǒng)正脈和中體西用的實踐創(chuàng)新中重新鼓蕩中國美術的堂堂士氣、激揚民族精神,為中國美術開辟新的道路。觀眾在這樣的中國畫、油畫中,正可以感受到正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如何能不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