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的大米“會跳舞”——懷集油粘米
人之舞,藝術也;飯之舞,優(yōu)質哉!
米飯真的能跳舞嗎?一點也沒錯!用懷集油粘米煮成的米飯就是能“跳舞”。
出生在懷集農村的我,經(jīng)常能吃上油粘米飯倍感幸福。記得小時候,在家鄉(xiāng)用鐵鍋煮飯的年代,當米飯煮熟了,揭開鐵鍋蓋,米飯的香氣便撲鼻而來,透過升騰起來的飯蒸氣,隱隱約約看到米飯中的氣孔不斷噴涌著油亮的白泡,好似一群魚兒聚集成一個圓圈,嘴巴探出水面不約而同地吐水泡一般,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橫臥著的飯粒不停地伸著懶腰,好像一群穿著統(tǒng)一透亮服裝的武林小子反復地練習著“鯉魚打挺”動作,也如被鏨斷了幾節(jié)的小蚯蚓作最后的垂死掙扎之狀,飯粒活動的場面很是熱鬧和奇特;進而,貪玩的我猶如用鐵犁翻田土般,先用飯勺把一鍋熱氣騰騰的米飯從中間掀開一道溝,然后樂滋滋地注視著兩旁的飯粒緩緩滑落,那種情形甚是奇妙,就像山泥傾瀉般立刻把那條飯溝填滿;接著,把熱氣騰騰的米飯盛在碗中時又有另一番的奇妙,一縷水氣蒸騰著,碗中的飯粒你擠我擁,像一個個舞者翩翩起舞。觀此狀,我不禁感嘆:油粘米,你可真是一位能跳舞的藝術家呀!兒時看到這種物理現(xiàn)象甚是好奇,別有一番滋味。
那時看著晶瑩剔透的米粒已經(jīng)咽口水了,香香甜甜的米飯入口特別柔軟,糯糯有彈性。和家人一起品嘗食物最原始的味道,那就是油粘米的香味,飯后齒頰留香,兒時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稻谷,是農民辛勤勞動的果實。對于父母辛苦的勞動成果,我一直心懷感恩。吃飯時便會想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家訓,于是我都會吃得很干凈,從來不會浪費糧食。
說起大米,懷集縣的油粘米可謂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特產(chǎn),大崗、馬寧、梁村、崗坪、冷坑、中洲、連麥等鎮(zhèn)都是油粘米的盛產(chǎn)區(qū)。早在民國初期,產(chǎn)自中洲鎮(zhèn)馬崗村的油粘米就已經(jīng)越過懷集的大山長河“跳出龍門”,售賣到廣州、香港等地。
馬崗村位于中洲鎮(zhèn)的北郊,村的北部是一條連綿起伏的丘陵山脈,山丘的平均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水下河與白竹河分別環(huán)繞在村莊的西邊和東南邊。據(jù)史料記載,東北角的鵝良陂蓄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它就是這個村莊良田300頃的灌溉和20余口魚塘的水源之庫。懷集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然而,中洲鎮(zhèn)的馬崗村憑借著平坦的地勢、沙壤土的土壤環(huán)境和清冽的山溪水等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和盛產(chǎn)油粘米的悠久歷史,被人們冠以“懷集魚米之鄉(xiāng)中的魚米之鄉(xiāng)”之美譽。
民國初期,已經(jīng)有馬崗村民在懷集縣城開設米店售賣自家產(chǎn)的油粘米,也有米商把油粘米販賣到省內外。“我在懷城讀初中和高中時期都是坐木船來回的,水運交通非常便利,那時的米商也是用貨船把油粘米通過中洲河進入綏江這條水路直接運到廣州、香港等地售賣的。”91歲的馬崗村老人馬建新回憶說。
“1950年的冬天,我受托從廣西八步護送挑著六擔白銀的解放軍到懷集,因為我當過游擊隊員,又曾在廣西八步地區(qū)當過教師,于是時任縣委書記的黃秉便安排我當解放軍的懷集話翻譯及護送的工作。幾位解放軍和我一起在食堂吃著懷集油粘米飯時,紛紛豎起大拇指贊嘆道:‘懷集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真是好山好水出好米啊!’”記憶力尚好的離休干部馬建新老人娓娓道來。
懷集油粘米是依靠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等因素,秉承傳統(tǒng)耕作方法種出來的優(yōu)質水稻,米粒小巧玲瓏,無腹白,晶瑩剔透,富有油質感,飯味濃郁,入口香滑而軟熟。
“1953年,我在廣州讀初中時,曾看見過寫著‘懷集油粘’字樣且盛滿特別有光澤的大米的大竹籮,好奇詢問得知,那是產(chǎn)自懷集縣中洲鎮(zhèn)的油粘米。1962年,我有幸來到了懷集從事農業(yè)工作,見證并參與了懷集水稻種植發(fā)展的歷程。”81歲的老農藝師黃祝華說。
“懷集油粘米飯軟熟主要是因為米粒中直鏈淀粉含量適宜。在懷集從事水稻種植研究40年,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么多的大米種類中,油粘米是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81歲的老農藝師何國平介紹說。
《懷集縣志》有載:“懷集是余糧縣,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純調出糧食12600噸......”稻田數(shù)萬頃的懷集,世代勤勞儉樸的農民,讓懷集油粘米“舞”出聲名光華,懷集因之而驕傲。作為土生土長的懷集人,我不禁感慨:懷集油粘米,果實細小似彈丸堅韌,肉體潔白如美玉晶亮;懷集油粘米的情感可柔軟如水深切,肌骨可細若粉塵油粘。這是大自然賦予的寶物,這是天地間奉獻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