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旱煙袋
爺爺生于1903年,在動亂和饑荒中長大,在困苦中度過。一生言語不多,不會做生意,養(yǎng)成了勤儉的好習慣。爺爺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老實實,愛抽旱煙袋。
爺爺去世前,我最多十來歲的樣子,由于分院子居住,我八歲入學,對爺爺的印象少之又少。但爺爺對我的愛戀,我終生難忘。爺爺自從上了歲數以后,重體力活幾乎做不成了,村干部就給爺爺安排了一個較為輕閑的活-----去村西看禁坡(坡上有果樹、莊稼,不許外人隨便進去)。爺爺每次上坡前,唯獨忘不了的是他的旱煙袋。
曾記得飯后,爺爺先要坐到門檻上抽一鍋他的旱煙袋,用火鐮打火,深深地吸上一口,咽下去,從鼻孔冒出濃濃的煙霧。煙霧盤旋在頭頂,久久不愿意離去,爺爺有時會嗆得咳嗽,但他仍舍不得扔掉他的旱煙袋,視如珍寶一般。
爺爺的旱煙袋是由煙鍋、煙布袋、打火工具三部分組成。聽起來就覺得繁瑣,不像現在的香煙方便,取出便可抽。而煙鍋是由煙袋鍋、煙桿子、煙嘴三件組成。煙嘴一般都是玉石做的,中間有凹陷,便于嘴噙;煙袋鍋大多是由黃銅制成的,彎曲著連接煙桿子,末端膨大可以裝煙末。煙桿子是由細的竹竿或木質的細棍做成,中空的,便于過煙,可長可短,短的不足一尺,長的有2-3尺的樣子。爺爺的煙桿子不足一尺,村里有位老人的煙桿子就有2-3尺,每次點煙時,都要把頭扭向一側,手臂伸直才能夠著點燃煙袋鍋里的煙末。煙布袋是用一塊的黑布做的,呈梯形,上端有口系著繩子,裝完煙末后用手一勒,可以把口勒緊,防止煙末灑出,平時拴在煙桿子上,抽煙時左右晃動。也有細心的女人給煙布袋繡上花紋樣圖案,顯得質樸,大方,美麗。打火工具更是必須的,那時候沒有打火機,火柴也很少,2分錢一盒,大多數人家舍不得買。煙民通常用火鐮取火,類似于古代的鉆木取火,道理都是摩擦生火。火鐮打火也由火鐮、火石、硝紙組成,缺一不可。火鐮是鋼制的,為“B”字形,便于手握與打火;火石是專門用來打火的,多為較硬的石塊;硝紙是舊棉套抹上濃濃的灰條做成,一遇到火星會立即燃燒。
由于打火工具多,爺爺平時把火石、硝紙連煙末一并裝進煙布袋里,火鐮與煙布袋一塊系在煙桿子上。爺爺干活累了,會從腰里拔出煙袋鍋伸進煙布袋里裝煙末,一手摁在煙布袋的外面壓實裝滿,把煙嘴叼在嘴里,用牙咬住煙嘴,取出火鐮,撕一小塊硝紙摁在火石上,用火鐮撞擊火石,濺起的火星會點燃硝紙,爺爺把點燃的硝紙摁在煙袋鍋上,猛猛的吸上幾口煙。再把煙霧吐出來,盤旋在空中。抽完后,爺爺把煙袋鍋在自己的鞋底子上一磕,煙灰跌落在地,旱煙袋又回到了爺爺的腰間,有時候爺爺也愛把旱煙袋插到脖子后的衣領里,即牢靠也不容易掉落。爺爺總愛在飯后抽煙,并說:“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他認為可以活個大年紀,現在講來均沒有科學依據。
爺爺的煙末大多自產自銷,春天在菜園的一角,種下一些煙籽,夏天便可以收獲。大葉子呈橢圓形,似芭蕉扇。到了夏末,煙葉成熟,爺爺從下面開始往上收煙葉,曬干、壓實、搓碎,放到高處,以免受潮與孩子們搗亂。
爺爺那輩人,村里的人大多會抽煙,有一些女人也抽煙。都會把旱煙袋視為心愛之物,常常不離左右。抽煙時間久了,煙袋鍋與煙桿子里面會產生煙垢(俗稱煙膩子)。爺爺用一根很細的鐵絲掏一掏煙膩子。我小的時候,偶爾蜜蜂蟄了,或者蝎子蟄了,爺爺會用煙膩子涂抹一陣子,他說可以止痛,偶爾也可以湊效。
爺爺那輩人活著的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娛樂的東西幾乎沒有。每當夏季的夜晚,男人們會在村邊納涼,抽煙。隨著火鐮撞擊火石發(fā)出的火星,一閃一閃的此起彼伏,成了夜晚村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爺爺常說:“煙火不分家”,抽煙的人還喜歡相互換著煙末抽,都愿意讓對方抽自己的煙末,嘗嘗勁頭大小,從來沒有人說煙末抽起來嗆人。我們孩子們對火鐮打火很感興趣,不時地摸摸火鐮、煙袋鍋。學著用火鐮打火,因為沒有得到要領,大多不會使用。每每此時,爺爺總愛給我們講一些故事,諸如西游記,楊家將的故事等等。
后來,爺爺病倒了,需要我們端水送飯。每次給爺爺送水送飯,爺爺都指著掛在墻上的竹籃,讓我們自己抓一把竹籃里的江米條,又香又甜。時間不長,那次我的一位姐姐給爺爺送飯時,發(fā)現爺爺嘴里吐著白沫,閉著雙眼,停止了呼吸。那年是春天,柳絮飄飛的季節(jié)。
自從爺爺病倒后,爺爺就不再抽煙了,他的旱煙袋也不知道放到了哪里了?到爺爺去世,我也沒有見過他的旱煙袋。村里愛抽煙的老人大多希望自己走了之后,兒孫們能將自己的旱煙袋裝進棺材,大概爺爺的旱煙袋也隨爺爺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