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情思
離我們家不遠有一座宋代古塔,風風雨雨中已經(jīng)巍然聳立逾千年了。
第一次留心觀察認識古塔時我七歲,那時我常到離城里五里路的潘鋪去玩耍,因為那里是我外婆的家。走在松軟的田埂上,初夏溫潤的和風迎面吹來,水田里大片大片的紅花草盛開著,鼻子里滿是潮濕的泥腥和著青草的味道。
“山伢,來了啊!”田里赤足滿腿稀泥的二舅,在耕田的空隙,不忘熱情地向我打招呼。
外婆總是那樣笑瞇瞇地迎著我,拿出一些過年藏下的糖粑、花生之類的往我兜里塞。而我總是跟著一群表哥表妹,在田畈里玩耍的時候?qū)⑦@些東西分給大家吃了。
外婆讓小舅到集上用高價割了半斤肉,肉皮切成丁炒辣椒,瘦肉摻上苕粉做“捶肉”。也許是苕粉摻多了,一碗捶肉糊糊湯湯的,大都是苕粉坨,吃到最后方才感覺到有一小片肉,還沒有品出肉味就滑進肚里了。即便是這樣,我看見幾個表弟、表妹端著半碗肉糊糊湯正喝得津津有味。一碗肉皮丁炒辣椒就著粳稻谷米飯也很快就吃得也見了底。
吃飽了,喝足了,我也要回家了。外婆叫大舅家的在縣城上高中的二表哥跟我一起回城,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要二表哥一定要安全把我送到家。就是在回城的路上,我倏然遠遠地看見我家附近那高高的古塔,在一大片低矮的青磚線瓦的民居里,顯得格外挺拔。好漂亮的古塔!在濛濛細雨中,流暢的線條輪廓就像一株春筍沖出地面,向天而立。正想著,旁邊的二表哥開口了:“我們老師說了,這古塔也叫春筍塔,修建于宋朝年間……”。嘿!神了,還真叫春筍塔啊?
從此,古塔就走進了我的記憶深處。哪怕此后我遠赴天上西藏十多年,在那里求學、工作,在那里領(lǐng)略了雪域高原無數(shù)的瑰麗風光,看見了眾多的高山湖泊的神奇景色,但心里也須臾不曾忘記家鄉(xiāng)的古塔。離開家鄉(xiāng)日久,我甚至忘記了鄉(xiāng)音,忘記了家門口的舊日街景,但是我始終不曾忘記古塔那春筍般的俏麗身影。
十五年了,離開時的小男孩,已然變成小伙子了。1978年,我休假回到了家鄉(xiāng),再次看見了夢中的古塔。咦!記得小時候曾鉆進去玩過的塔底的石門洞,怎么只剩下門頂上的一塊拱石的一小段弧線了呢?塔體沉降?地面抬升?古塔四周都是粗糙的沙土地,用一堵青磚圍墻圍了起來。旁邊是一座禮堂模樣的建筑。哦,這里是縣黃梅戲劇院。
抬頭望去,塔身上,滿是枝葉藤蔓,青苔雜草,顯現(xiàn)出幾分荒蕪和滄桑。然而,就在去外婆家拜年回來的路上,我又一次看見了濛濛細雨中的古塔,看見了古塔那春筍般俏麗的身影,兒時的記憶再一次強烈地占據(jù)了我的大腦迴溝。
哦!古塔。
我以為很神奇,住在塔邊只看到古塔苔跡蒼蒼,衰老而淪落。相反在五里路的城外卻能感受到古塔的線條輪廓帶來的流暢的美,依然那樣青春勃發(fā)。想起東坡先生的《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是這樣,在跟前每天見慣了不覺得怎樣,可一但拉開了距離,阻隔了時光,反而覺得真是有一份美麗,有一份惦念了。
那時的古塔,沒有人燒香,也沒有人跪拜。不似現(xiàn)在初一、十五香火裊裊,雙手合十的婦人口中念念有詞、圍著古塔轉(zhuǎn)圈,還不時地朝著塔身作揖,叩拜。古塔深藏在劇團的圍墻里,只有在遠處才能觀賞到古塔的倩影。我記得,回家探親也看了幾場黃梅戲,當時演的是《十五貫》、《劉三姐》,覺得很好玩兒,閑暇時間走出劇場側(cè)門可以看到古塔的全貌。
真正對古塔感興趣是在調(diào)回家鄉(xiāng)工作之后。每天上下班、送孩子上學都要從古塔經(jīng)過,也都是匆匆而過,很少仔細觀察過這座在風風雨雨中佇立千年的巍巍古塔。不過,那時市場初現(xiàn)繁榮,圍著古塔做生意倒是很多,賣早點的、賣舊服裝的、倒騰電子表、錄音機的,賣藥材的、賣少數(shù)民族首飾的、賣古舊收藏的,爆米花的,賣棉花糖的,熙來攘往,人頭攢動,把一座古塔圍得是嚴嚴實實。
1985年,看見有人在古塔周圍搭起了腳手架,哦,是省文物部門準備對古塔進行全面維修。只是可惜維修人員匆匆開工,從上往下拆至第六層時發(fā)現(xiàn)根本無法復(fù)原,只得按照北方佛塔的樣式給古塔裝上了一個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金頂,你再仔細觀察,古塔的下面五層和上面八層的輪廓線條很不協(xié)調(diào),上小下大,就像一個大腦袋上戴了一頂尖頂小帽子一樣滑稽,自此我們再也欣賞不到古塔那春筍般俏麗的身影了。
據(jù)縣志記載:這座古塔始建于唐朝,初名彌陀寺,唐末毀于兵災(zāi)。宋天禧年間唐守忠復(fù)建磚塔十二級,高一百七十尺,名高塔寺塔,明永樂年間塌圮。現(xiàn)存的古塔為咸豐年間由唐姓后人自發(fā)重建。
正史上的記載往往都是板著面孔的,完全沒有民間傳說來的精彩和意蘊盎然。常常聽見老人講:古塔的建筑技術(shù)是很高超的,一座百尺高塔沒有用一寸木料、一根鐵釘,全是用石料、青磚和糯米石灰一層一層地砌上去的。然而,這樣一塊一塊地圍砌上去,慢慢收成春筍狀的線條輪廓,又能保證塔身不倒不散,屹立千年,的確是工藝高超、別具匠心的了。為此我曾多次去認真觀察過古塔。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古塔塔基為不等邊八角形,這很神奇,為什么不等邊?我納悶了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一次我碰到一位來黃梅進行文物調(diào)查的國家級古建筑專家,在他那里找到了答案。當初建塔的時候,可以肯定基本上是等邊的,只是受到塔體沉降、四季風向和雨水浸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變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塔身共有十三層,為什么是十三層?佛家有十三宗,道教有十三門,有的說天下有四維九州囊括每寸土地;有的說人有四肢九竅每每與世界接觸交流。到底為什么是十三層?十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吉祥數(shù)字,我只能這樣理解。
古塔每一層的八面各砌有一孔類似供奉佛像的神龕那樣的小洞。看到這里,我不禁為我們黃梅古代工匠們的精美的設(shè)計和精湛的手藝而暗暗叫絕!
關(guān)于塔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起源于佛塔,最早在印度就有“窣堵坡”的說法,也就是安放高僧大德的“舍利子”的墳瑩。它的形狀恰如一個半圓形的土包(或石包)上安裝一個石頂甚或金頂。但是,有專家發(fā)現(xiàn),在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塔的雛形,南方的一些部落在祭奠和紀念逝去的部落首領(lǐng)的時候,都會修一座塔,當然,形狀不似現(xiàn)在這樣的。塔,最早應(yīng)該是起源于古代華夏民族的生殖崇拜,我很相信這種說法。
相傳當初宋朝年間發(fā)大水,人們不堪忍受。饑饉處處,餓殍遍野。唐家九兄弟為救眾生,捐資修建鎮(zhèn)龍塔,壓住東海龍頭,不使水患侵害百姓。所以,當初稱古塔又稱為鎮(zhèn)龍塔。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在黃梅套口修建軍用機場,拉開了武漢會戰(zhàn)的序幕。在一次轟炸黃梅縣城的時候,日軍發(fā)現(xiàn)了古塔,以為是什么重要的軍事設(shè)施,四十多架日軍戰(zhàn)機圍著古塔輪番轟炸,十幾分鐘內(nèi)投下了數(shù)百顆航空炸彈,古塔周圍都炸成了一片火海,一片廢墟,只有古塔傲然挺立,安然無恙。這是不是在冥冥之中有神靈在護佑著古塔不得而知。
古塔,現(xiàn)在已經(jīng)修建成了小游園。在古塔跟前,修成一個“凹”型的臺階,使古塔下的門洞全部顯現(xiàn)出來,還原了古塔的真實面目。四周,栽種了大型的景觀樹,有樟樹、桂花樹和蠟梅,還有供游人休閑的石鼓、石凳、花圃和行人小道。偶爾路過,看見一些退休老人在下棋、打牌娛樂,一些戲迷們咿咿呀呀地唱著黃梅戲,還有黃梅戲的雛形——采子,聽上去很有點兒原始戲曲的味道。
入夜,古塔在射燈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美麗、端莊,一些大娘、大嫂們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很有一些現(xiàn)代都市的韻味。
古塔,現(xiàn)在已然成為了黃梅縣的地標性建筑,成為了黃梅人思鄉(xiāng)的標志物。我因為工作關(guān)系,聯(lián)系的人比較多,然而,我家住在黃梅縣古老的東街深處,在城市建設(sh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找我頗費周章。于是,我想了一個好辦法,到古塔下會合。嘿!這法子靈,古塔,地球人都知道。
古塔,你是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