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進步超越了想象,科幻文學的價值何在? 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突飛猛進,讓不少作家感到危機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描寫未來科技變化的科幻文學將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文學形式、文學類型會從中誕生。在科技的刺激下,人類的文學仿佛正在發(fā)生一場“進化”。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從未有過的新的文學類型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突飛猛進,已經讓不少作家感到了“危機”。
不久前,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向所有用戶開放了看圖作詩的功能。記者上傳一張星空的照片,幾秒鐘后,就收到了如下詩句:“貪洗海水澡的群星/沉沉的是人們的幻想/我還是尋夢里的樂園”。俏皮的意象和連貫的語意,讓人很難再看出“機器”的痕跡。
一時間,人類與機器將來在文學領域究竟誰勝誰負,成了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但有專家指出,我們在慣性的“對抗”思維之外,也許應該換一種視角。對于人類文學來說,科技的進步既是助力,也是鞭策,它刺激人類作家也不斷“升級”,去探索、抵達新的邊界。
人工智能“追著我們去探索人所能抵達的那些新的邊界”
相較于將人工智能視為“對手”,有專家更傾向于視其為“幫手”。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來,人工智能應該算是一種新的媒介。而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她引用評論家麥克盧漢的理論說,輪子是腿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如今,人工智能不僅是人類思維的延伸,同時也給人類提供情感、藝術的延伸。面對這種更高、更快、更強的延伸,人類與其害怕被超越、被取代,不如去調整自己的感官能力,與其達到新的平衡。“這樣的話,人類其實就升級了。”
在網絡文學領域被廣泛使用的寫作軟件,就為許多寫手提供了寫作能力的“延伸”。只要設置好人名、地名、場景等要素,選擇武俠、言情等小說類型,程序會自動輸出一篇劇情梗概。在邵燕君看來,這些軟件其實為許多“零經驗”的寫手提供了初級的寫作訓練,教他們如何發(fā)揮一個創(chuàng)意,搭成一部小說的骨架。或許一開始這些作品顯得比較平庸,但經過了多次練習積累后,其中一些人會慢慢形成他們的風格、特色。未來,在機器的輔助下,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成為作家。
科幻作家韓松和陳楸帆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陳楸帆向一款寫作程序輸入了自己的大量作品,讓程序模仿他的風格進行再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字完全讀不通,但卻給陳楸帆帶來了巨大的啟發(fā):“它讓我看到自己寫作中的一些結構性的東西,包括缺點,暴露出一些我以前都沒有意識到的一些問題。”在韓松看來,人工智能的“追趕”能夠倒逼人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不斷進步:“它告訴我們不可以這樣寫詩,不可以那樣寫小說,因為這些機器都做到了。它追著我們去探索人所能抵達的那些新的邊界。”
科幻作家們必須面對人工智能以及高新科技的“施壓”
事實上,將人工智能的概念再放大一些,整個科技的進步也在“逼”著人類的文學作出“進化”和蛻變。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教授吳巖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在不久的將來,科幻文學將不復存在。”他告訴記者,科幻文學之所以在20世紀十分興盛,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科幻相對于科技的超前地位。今天許多科學的新發(fā)現,在幾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中就出現過。不少科技的進展,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科幻的啟迪、促進。極地探險家伯德在1926年完成了人類首次乘坐飛機飛越北極的壯舉,當時他就說:“凡爾納是我的領路人。”正是科幻領先于科學的這段距離,造就了科幻文學的“驚異感”,構成了這一類型文學的最大魅力。
但今天,科幻正在、甚至已經被科技趕超。人工智能、宇宙探索等新技術每天都在不斷刷新、“轟擊”著人們的認知,也在給科幻寫作施壓。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吳巖在教授科幻文學課程的同時,于不久前在南方科技大學創(chuàng)辦了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力圖探尋科技、社會變化的前沿。他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描寫未來科技變化的科幻文學將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文學形式、文學類型會從中產生。比如已經出現了的“氣候變遷小說”,或是思考人工智能與人類關系的小說,它們更關注科學、社會在今天的變化。
科幻文學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在科技的刺激下,人類的文學仿佛正在發(fā)生一場“進化”。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從未有過的新的文學類型誕生,煥發(fā)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