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創(chuàng)造性書寫鑄就翰墨風華——中國書法的人文歷史觀與開放包容觀
設計:蔡華偉
中華五千年文明,燦若星河。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一代代敬天愛人的先賢,憑借勤勞、智慧與萬古胸襟,共同成就了“四大文明”中最“長壽”、至今富于活力的中華文明。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獨放異彩。西漢伊始即已開啟的絲路人文交流,將中國文化甘露播撒世界各地,也讓中國藝術在經(jīng)久不息的文化對話中含英咀華。中國美術的魅力,隨之驚艷世界,功澤百代。
今天,本刊新開設“國藝傳世”欄目,推出“中國美術的世界貢獻”系列,通過書法、篆刻、山水畫、花鳥畫、陶瓷、木版水印、漆藝、剪紙等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中國美術,剖析中國藝術特質,傳頌中國藝術精神,為新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為當代藝術高峰的造就,添薪助火。
——編 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并進一步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自古至今一直充滿獨有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進程中,綿延千年的翰墨風華,呈現(xiàn)一脈相承的鮮活基因,更擔當民族鑄史之功,推動日常交流之便,活化藝術傳播之途,延伸技道并軌之理。
千載未改的文化母語
上古時期,華夏祖先通過結繩記事傳遞信息,還在具有點、線特征的刻畫和書寫中完成部落交流和日常記錄,從而增強部落、氏族間的往來。這些簡便易行且蘊含辯證美感的符號,形成漢字的早期雛形,被烙刻在陶器、石器等原始生產(chǎn)生活器具之上。這是漢字誕生前長夜漫漫、艱難摸索的真實狀態(tài)。沿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漢字理念,無數(shù)先民不遺余力不斷改進并完善漢字,逐漸尋找到漢字書寫的自身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中國書法藝術的輝煌。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中,或許有些文化現(xiàn)象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消解退化,唯獨漢字書寫的歷史變遷痕跡傳承有緒,時至今日依然煥發(fā)迷人活力,也仍然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追求和哲學智慧。
放眼古代世界文字演變歷史,各個民族都對本民族文字書寫注入或多或少的裝飾性美化。“漢字書法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追求,但由于其主流從發(fā)生到高度成熟,始終未曾脫離實用書寫而獨立發(fā)展,有效地保證了人們的廣泛參與,加強了不同精神活動的互相滲透,及其歷史意蘊的不斷累積。因此形成了不拘一格的二度文化景觀,成為一種唯有中國所獨有的形態(tài)”。華夏先民從一個個粗細不一、拙樸未雕、簡凈空靈的刻畫開始,歷經(jīng)千錘百煉,壘就堅實的漢字巨峰、宏偉的書法殿宇。漢字創(chuàng)造是“天雨粟,鬼夜哭”的蠻荒奇跡,凝結著華夏先祖尊崇自然、道法自然和回歸自然的高超智慧。古往今來,一代代炎黃子孫共同守護漢字,對之禮敬有加,積淀其中的深沉厚重的思想抱負和人格操守,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與漢字之間血脈相連、難以割舍的母語初心。
流遠屯美的繁衍基因
先秦時期,用于書寫的材料十分有限,若想在鐫文書字中傳遞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追求和潛在意識,條件并不完全具備,但這并不妨礙一些不經(jīng)意的美化創(chuàng)造,直接或間接刺激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殷商貞人契刻的甲骨文字,端正嚴謹、恭敬虔誠,似乎籠罩著神秘的氛圍。兩周的禮器銘文,威嚴莊重,雖然是范鑄,但源頭是書者一筆一畫的手跡,行間字里已經(jīng)顯示出格奇意豐的審美追求。好的風景還在后面,創(chuàng)造性的書寫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一個接著一個地精彩呈現(xiàn)。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書同文的國策加快了漢字統(tǒng)一的速度,六國類型龐雜而又體系迥異的古文字,被置放到國家層面進行集中整理和重新推廣,作為前所未有的國家工程,秦代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其主要成果秦代小篆應運而生。在紙張還沒發(fā)明普及的時候,漢字不僅僅限于“書于竹帛”,權量、兵器、銘符、簡牘、石碣、碑刻以及銅、金、玉、竹、木、陶、絲、絹、帛、璽、印等各式各樣的材料和載體,被廣泛書寫或鐫刻,漢字的活力在這一時期被激發(fā),隨著國家的統(tǒng)一趨向多元和包容。中國書法藝術的優(yōu)秀基因開始形成,且傳續(xù)久遠,繁衍壯大。
漢代伊始,中國書法迎來一次較為全面的覺醒。從秦小篆變化趨簡易的隸書開始,適應社會需求的書寫活躍起來。趨簡約、易書寫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的明顯規(guī)律。隸書的出現(xiàn),即是突出標志。漢字在交流中的簡便快捷和容易推廣普及,蘊藏在生產(chǎn)、生活和軍事等每一個具體的細節(jié)和環(huán)境中。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普遍的訴求和最終目標,并非一人獨創(chuàng)。隨之而來的漢簡、章草的流行以及楷、行、草書體的成熟,標志著中國書法的五體——篆、隸、楷、行、草概念已臻完備。
猶如越過三峽,長江的風景一派開闊,但奇異的景致卻似宛轉東流,壯美而超邁。進入兩漢、魏晉、唐宋、明清,中國書法的偉大征程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迸發(fā)奇幻多彩的旋律。歷代不絕的文人達士傾情于此:取法工整者多開入仕方便之門;求新知變和以書抒情者則創(chuàng)“尚意”之流派。前者成就萬千科考學子,從此走上仕宦之途,一路遠征。后者誕生彪炳史冊的一代代藝術巨匠,如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顏真卿、宋四家、徐渭、王鐸、八大山人、吳昌碩等。楷書經(jīng)鐘、王,至唐而達高峰,草書經(jīng)張芝而至唐代成就張旭、懷素之頂峰,行草書推“二王”為萬世極則。易于表達性情的行書、草書更能躍升至前所未有的藝術至境,受到全社會的普遍推崇。蘇軾曾言“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將書法與詩歌、散文、繪畫并列,稱為“天下之能事”,足以說明書中乾坤浩蕩,引無數(shù)士人為之傾倒迷醉,千百年來從未衰絕。
中國書法有各自風格意境、審美格調的高下和雅俗之別。一直以來,人們在點和線的不斷塑造中,你追我趕,入古出新,堅持用“流遠屯美”的文化理想守護漢字和創(chuàng)造漢字,印證中華民族的心靈守望。中國書法藝術以堅實的步伐走過漫長的征途,這一過程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主線吻合。可以肯定的是,把有名可考的古代書法家排列起來,便可打開一幅中國歷史文化的多彩畫卷。放眼世界,國家、民族的文明歷史中,文字書寫的登峰造極唯獨中國所有,因為這其中的奧秘,來自于書法藝術的強大包容。為廟堂鑄史,誕生無數(shù)傳世金文巨鼎和漢碣唐碑;方便軍情傳遞,誕生難以計數(shù)的秦漢簡牘;抒懷放歌,中華大地留下無數(shù)文字江山輝耀古今。自魏晉開始,無數(shù)文士找到筆墨不僅“娛人”,而且“育人”這個最便利又艱辛的修身立德之道,日書夜寫,傾其一生。對所有人而言,書寫過程不僅“怡人”,且能“益人”。書法藝術超越單純的寫字概念,衍化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意蘊,成為士人修身治國兼濟天下的途徑。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人書俱老”等提升到道德層面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觀念,被社會普遍接受,并遵守踐行。書法別稱“翰墨”,也是源于對其非凡創(chuàng)造的禮贊。傳承書法,實際也是傳承中華創(chuàng)造精神。那些偉大的書法家連同曠世翰墨和精神象征,永載中華文化的史冊,受到世代傳承弘揚。
橫貫五千年的奇麗風景
中國書法用簡單的工具材料、樸素的書寫樣式和通俗的黑白構成,鑄就了高深的審美境界。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中論述較多的是書法與人的聯(lián)系,從而提示人們,要把書法的修煉轉化為精神世界的跨越升華,同時讓一代代書寫者在筆墨中對話、在交流中產(chǎn)生審美共鳴。“書外求書”“字外功”和“書如其人”等書學觀念,由此基礎形成并完善。
如追溯本源,“中國書法經(jīng)歷代大師不絕之創(chuàng)造而得以傳承延續(xù),但萬變不離其宗,多是基于羲獻的美學框架,巧作局部夸張或變形”。以王羲之父子書法經(jīng)典圖式為宗,后世書家卻又均能在“二王”書法圖式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再創(chuàng)造,形成書寫者各不雷同的筆墨情趣與價值追求。這與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不無關系。宋代開始,文人寫意繪畫發(fā)展,書法巧妙植入中國畫,成為精神內核、筆墨骨干并一直主導至今。僧人作書多禪意,畫家題字偏畫趣,人人皆有共性和個性的審美追求。正因如此,廟堂書法多威嚴莊重,文士手札多雅情逸志,村野市井墨跡題刻俊美通俗,一目了然。故人人皆知書、喜書、習書、傳書和藏書。古代經(jīng)典巨作凸顯出磅礴的人格力量,呈現(xiàn)出深刻的思想啟迪,成就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而今,書法又多在展廳呈現(xiàn),視覺美的傳遞日益普遍,在社會生活中尤為普及。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走向。書法極大滿足了不同人的多樣審美需求,但又保持了其內在特有規(guī)律,所以中國書法呈現(xiàn)出流派紛呈、風格多樣、精彩不斷、名家輩出和受眾廣泛的總體趨勢。
比起中華古代先民革新任何一種書體的進化速度,當今事物的變革,不知要快于古人多少倍。但令人欣喜的是,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智慧沃土,具有創(chuàng)造活力的漢字書寫基因不但沒有落后,而且更加顯示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沙孟海先生說,時代愈后,其所見愈多。伴隨著地下出土漢字書寫遺跡源源不絕的發(fā)掘,中國書法還會有更多驚喜在未來呈現(xiàn)。這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福蔭萬世、澤被子孫的無私給予。自帶創(chuàng)造基因的漢字,總能讓人們在書寫和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到審美的玄妙和愉悅,進而豐富和提升炎黃子孫的精神世界。可以自豪地說,中國書法藝術創(chuàng)造過綿延千載的輝煌歷史,也必將持續(xù)散發(fā)永恒魅力和時代風采,并影響中華文化的未來。
對世界文明的不朽貢獻
用世界眼光看中華文化,書法無疑是一張難以替代的亮麗名片。在中國藝術中,中國書法在世界上的關注度、知曉度和認可度最高。從歷史的脈絡分析,中國書法受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也較小,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以及長期一貫的自主性、自信心。書法即是對本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是民族智慧的接力傳薪,更是對世界文明的非凡貢獻。
從古至今,中國書法對東南亞地區(qū)尤其是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產(chǎn)生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以日本為例,自漢代中國書法傳入之后,日本書道便一直深受其影響。唐朝開始,中日文化交流愈加頻繁,奈良時代,日本大規(guī)模學習中國文化,大批日本僧侶和學者到中國研修書法,推動了日本書家的取法研習和創(chuàng)作觀念、書學思想的形成。近代以來,中國書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更為明顯。可以說,日本對于中國書法的學習,不僅極大促進了日本書法的進步,更深刻影響到日本文字書寫范式,以及日本美學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在法國、德國等國,藝術家也視中國書法為藝中之藝。畢加索曾深情地說,若我在中國,一定是一名書法家,而不是一名畫家,表達了對中國書法的推崇。國外藝術家對書法見仁見智的理解與偏愛,體現(xiàn)了中國書法的國際認知度和國際影響力。
當前,世界各地掀起學習中國書法的熱潮,孔子學院的海外推廣力度加強,漢字熱、漢語熱、書法熱悄然升溫,中國書法家走向海外,進行展覽宣傳、創(chuàng)作交流,極大拓展了當代中國書法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從宏觀了解歷史的中國,從當下的書法作品看到現(xiàn)在的中國。大國外交的書法元素鮮明出彩,進一步擦亮中國書法這一大國文化名片。國際民間往來中,聯(lián)絡友誼的書法之橋也別有雅趣。推動書法國際化傳播的力量、途徑、手段和觀念,更加多元、豐富。
從漢字到漢語再到書法,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母語,以及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符號。中國書法不僅在國內,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廣泛受眾群體。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積極推進,中國書法正迎來新的發(fā)展期。回望書法史,每一個書體的開創(chuàng),每一件經(jīng)典作品的問世,每一個時代的高峰形成,都凝結著無數(shù)中華先賢的睿智。書法是中華民族內心自我加壓、人格完善的文化選擇,它呈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的苦難訴求和積極進取、樂觀表達,代代接力,薪火相傳,歷久而彌新,其精神高度遠遠超過文字本身,令后世仰望、自豪且倍加珍惜。2009年,中國書法被確認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標志著這一遺產(chǎn)是世界文化的珍貴奇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書法便具有這樣的典型意義。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明,中國書法繼續(xù)承載著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與擔當,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