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胡問遂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舉辦
“紀念胡問遂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舉辦
他的書法和人品,彰顯“正大氣象”
展覽現(xiàn)場
“正大氣象——紀念胡問遂誕辰100周年國際書法大展”日前在中華藝術(shù)宮開幕。“紀念胡問遂100周年”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文聯(lián)、上海市文廣局、上海市文史館、文匯報社等聯(lián)合主辦,活動包括胡問遂書法作品展、胡問遂學生書法作品展、國際書法作品展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活動將回放胡問遂“堅忍不拔、傳承創(chuàng)新”的從藝經(jīng)歷,研究他“寬博雄健、氣象正大”的書法特征,探索他“登高望遠、豁然貫通”的書學方法,追尋他“浩然正氣、蕩滌胸懷”的文化氣格。
為上海書壇培養(yǎng)大批人才
胡問遂1918年生于紹興,祖居與“三味書屋”僅一墻之隔,他自幼受書香熏陶,臨習名家書帖。1951年,拜大書法家沈尹默為師,1960年調(diào)入上海中國畫院,協(xié)助沈尹默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1962年,在沈尹默倡導下,胡問遂受委派主持在上海青年宮舉辦的書法學習班,3年培訓學員達4000余人次,為上海書壇培養(yǎng)出一大批人才。1971年,韶山毛主席舊居紀念館落成,胡問遂為館前廣場“毛主席詩碑”書寫《七律·到韶山》,以銅鑄字,每字重數(shù)公斤,筆力沉厚端莊,氣勢雄偉。
胡問遂先后出版了《大楷習字帖》《胡問遂行草字帖》《胡問遂臨魏碑四種》《胡問遂書法集》等,其中《大楷習字帖》發(fā)行量逾百萬冊,成為書法學習的入門書,深深地影響了幾代書法愛好者。他擅長正書、行書、草書,尤其是楷書,一派“正大氣象”,其人品和書品譽滿書界,學生遍及海內(nèi)外。胡問遂1986年獲“上海市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稱號,1995年榮獲“上海文學藝術(shù)獎”。
每天要用掉一刀毛邊紙
中國書法藝術(shù)給了胡問遂巨大的精神力量,無論外界發(fā)生什么,無論自身遭受多大艱難困頓,只要一拿起毛筆,胡問遂便可超然物外,每天十多個小時沉醉于墨香之中,疾病纏身也不間斷。顏真卿的《自告身書》,4年里他臨了1000多遍,每天要用掉毛邊紙一刀,寫壞了200多支毛筆。他睡床的上方、墻面、移窗上,都密密麻麻寫滿了書法心得。
胡問遂晚年患帕金森癥,日常穿衣吃飯時手都會顫抖,可是一拿起毛筆,立刻就不抖了,寫出來的字依然蒼勁渾厚,后人把這種藝術(shù)生命的奇跡稱為“胡問遂現(xiàn)象”。
陳逸飛兄弟為恩師畫肖像
胡問遂認為,書法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具有獨特東方色彩的藝術(shù),樸素、簡練,寧靜又生動,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寫好中國字。所以對待向他學習書法、向他求字的,他都不問出身、不問職業(yè),一概熱情相向。胡問遂的學生中有工人、教師、菜場營業(yè)員,還有待業(yè)青年,只要熱愛書法,他都愿意手把手地教,不僅不收任何費用,還免費提供紙筆。
畫家陳逸飛也是胡問遂的學生,1960年代初,胡問遂曾在上海美專教過陳逸飛書法,從此建立起師生之誼。陳逸飛對胡問遂的藝術(shù)和人品特別尊重,也一直在醞釀給胡問遂畫油畫肖像,可惜沒有完成就突發(fā)疾病,陳逸飛將此事交代給了弟弟陳逸鳴,陳逸鳴花了很大精力,完成了哥哥的遺愿。
弟子們在談到老師時都覺得,作為一位書法大家,胡問遂在世時以書品和人品譽滿書壇,離別同道和學生以后,大家感到他仍在身邊。他升華著千萬人的書法審美情趣,以飽滿的文化熱情打動了一座城市、一個書壇,也打動了尋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