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跑好電影創(chuàng)作第一棒——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興東
王興東簡介 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市電影公司一級編劇,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曾被評選為首屆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獲華表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代表作有《蔣筑英》《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建國大業(yè)》《辛亥革命》《黃克功案件》等。
“寫好每一句臺詞,在銀幕上為人民代言,講真話,道真情,辨真相,求真理,把電影人物鑄造成一塊塊有印記的城磚,即使我朽,那磚已壘筑在民族精神的城墻上。”
41年間,王興東創(chuàng)作了32部電影。如果把電影創(chuàng)作看成是一場接力賽跑,編劇就是跑第一棒的人,王興東塑造的蔣筑英、孔繁森、雷鋒、牛玉儒、劉長春、許海峰、雷經(jīng)天等形象,經(jīng)過電影人的努力最終走上銀幕走進觀眾心里。
這些作品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貴在“真”,尊重火熱的社會生活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貼近現(xiàn)實、貼近群眾;也貴在“正”,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文如其人,笑起來一對深酒窩的王興東身上有軍人的英氣和正氣、文人的豪氣和靈氣。他自謙要做一名“砌磚匠”,“把每部電影做成一塊城磚,砌在民族精神的城墻上。”
自從當了兵,心中有“準星”
王興東19歲從下鄉(xiāng)知青應征入伍,成為吉林省延邊軍分區(qū)邊防團的一名戰(zhàn)士。當過邊防兵,一生衛(wèi)國情,界碑上鮮紅的“中國”二字永遠地鐫刻在了王興東心里。
在部隊推薦下,王興東考入長影,不為做演員做導演,他鐵了心要成為一名編劇,“把人生宣言大寫在銀幕上。”
在眾多的文學題材中,王興東偏愛歷史軍事題材,有朋友說他自討苦吃,“涉及大量的史實,考證起來難度大,走進影院票房也常常不盡如人意。”王興東對此卻從不入心,因為彰顯和張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部隊經(jīng)歷給他烙下的軍人底色,他要做一名“文藝戰(zhàn)士”。
《離開雷鋒的日子》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也是王興東的代表作之一。
1995年的一天,王興東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一個叫喬安山的人,1962年8月15日,與雷鋒出車執(zhí)行任務,在倒車時意外撞倒一個曬衣服的柞木樁子,打在了指揮倒車的雷鋒的太陽穴處,雷鋒經(jīng)搶救無效犧牲。
“把雷鋒撞倒的人怎么面對鋪天蓋地的學雷鋒活動?”王興東立即意識到這個“意外事故”就是戲劇要找的“焦點事件”。他到遼寧鐵嶺市找到了當時56歲的已下崗在家3年的喬安山。當?shù)弥跖d東采訪的目的,喬安山十分警惕。
最終打開喬安山心結的是王興東的誠心:前后4次去鐵嶺;起先給喬安山家樓下的食雜店打電話,后來為方便直接通話給喬安山家裝了一部電話;奔波輾轉采訪到了雷鋒的戰(zhàn)友龐春學、于泉洋、田生綿……
有人反對王興東寫雷鋒因車禍而死的真相,怕產(chǎn)生負面效應,降低學雷鋒的熱情。而王興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是頂著不小的壓力的。喬安山看了影片后激動得落淚地握著王興東的手說:“你了卻了我的一塊心病,我對班長有了一個交代!你們讓班長的精神回家了!”
老題材被王興東做出了新市場,應該說與獨特的寫作視角有很大關系——“寫雷鋒精神,不寫雷鋒寫喬安山。”這部影片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也讓王興東獲得了華表獎和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作為人才引進北京市,并經(jīng)中宣部和北京市委推薦,成為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什么是雷鋒精神?學雷鋒活動學什么?2012年3月,在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上,王興東作了題為《如何使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的大會發(fā)言,總結雷鋒有五種精神:忠誠信仰的愛國愛黨愛人民的“報國精神”,助人為樂熱心奉獻的“傻子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螺絲釘精神”,刻苦學習和鉆研理論的“釘子精神”,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節(jié)約箱精神”。8分鐘的發(fā)言,贏得了8次掌聲。
其實,在創(chuàng)作《離開雷鋒的日子》之前,王興東創(chuàng)作了《白樺林中的哨所》《飛來的仙鶴》《我只流三次淚》《陸軍見習官》《鴿子迷的奇遇》等多部影片。而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則是他第一部走上銀幕的作品《明天回答你》。
1978年,還在長影做編劇的王興東被北京電影學院編劇進修班錄取了,帶工資進修。《明天回答你》就是他的畢業(yè)作品,寫的是大連機車車輛廠實現(xiàn)數(shù)控車床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故事。為寫好劇本,王興東和同在長影廠工作的愛人王浙濱利用春節(jié)時間到大連機車車輛廠深入采訪。而當時,王浙濱已經(jīng)懷孕6個月了。夫妻倆滿懷期待,“等孩子出生了,我們的影片就誕生了。”
但劇本發(fā)表和投拍并不順利。《明天回答你》的舊劇本有整整一箱。兩年時間改了8遍,“那時是用復印蠟紙墊板抄寫的,最多只能抄4份,沒有現(xiàn)在的打印條件。”很多人的意見建議也被王興東打“補丁”記錄在了劇本上。
1980年11月,王興東的兒子已經(jīng)一周歲,劇本才終于進入拍攝階段。劇本通過那天,“等我們到托兒所一看,四排房子都黑燈了,唯有一間屋里燈還亮著,我兒子哭著在地上爬,大鼻涕泡老大,一個阿姨在那看著他。”夫妻倆抱著孩子就往家里跑,心里五味雜陳……
人處在埋沒期是痛苦的,不經(jīng)艱苦奮爭,就不會有萌發(fā)的機遇。王興東多年住在一個12平方米的小房寫作,樓上是個木匠,樓下是個街道印刷廠,每天叮當叮當,從早吵到晚。“有時我用棉花球塞進耳朵里,樓上做家具,我就用搟面杖往房頂上捅,示意不要砸了,結果滿天棚都是搟面杖留下的印痕。”王興東笑言當時有篇寫他的文章叫《棉花球、搟面杖與四面楚歌》。
長春的冬天冷,那時候取暖燒土暖氣,一戶只供應一噸好煤。“雞西煤是最好燒的,常常寫到深夜,一摸管道涼了,一看爐火滅了。一噸煤很快燒完了,就只好外出工作,等出差回家,看到北墻上都是霜。”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王興東創(chuàng)作了7部劇本。
“沒有追求就沒有信念,而劇作就是表現(xiàn)追求的。”王興東堅持文藝創(chuàng)作是一條無形的“戰(zhàn)線”,心中有一塊不可動的界碑———國家利益。他創(chuàng)作的電影《留村察看》《紀委書記》《共和國之旗》《解放》等對準愛國主義主題,不論面對多大的商業(yè)誘惑都不會墜入“三俗”的泥淖,始終“為國家站崗,為人民放哨”。
深入生活,是“將心比心”的過程
“電影劇本是用腳寫出來的,編劇是從生活起跑第一棒的。”王興東師從長影的老編劇,秉持“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準則,把深入生活看成是一個“將心比心”的過程,“就是一個青蘿卜變成咸菜的過程,編劇把自己放入生活的醬缸里浸泡,泡到咸味浸入內心了,咬一口變成咸菜了,就懂得了普通人生活的苦辣酸甜。”
的確,劇本打動人心靠的就是真實,就是細節(jié)。王興東筆下的蔣筑英、孔繁森、牛玉儒……每個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有筋骨,傳遞給觀眾溫暖和力量。這正是源自他在生活中浸泡的情懷。
真人真事難寫,科技題材更難寫。王興東寫《蔣筑英》采訪了60多人,筆記寫了20萬字,前后用了一年時間,在長春光機所采訪和蔣筑英一起工作過的人。
王興東到四川查找資料,采訪到了蔣筑英的好友、數(shù)學家孫國良。孫國良講了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和蔣筑英出去買菜,看到菜販子把韭菜寫成了“九才”,蔣筑英當場要賣菜的把錯字改過來,人家不改,他就自己動手改了過來。這個細節(jié),讓王興東找到了蔣筑英“較真”的性格。
這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很大反響。1993年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fā)了梁啟超之子,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梁思禮在電影《蔣筑英》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摘要:“我覺得影片非常好,十分感人,很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的影片。《蔣筑英》好就好在喻人以理,動人以情。影片用很多樸素的一般生活、工作上的事情來表現(xiàn)蔣筑英的精神,塑造蔣筑英這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的形象。我感到,一個人需要有精神,一個國家需要有精神,一個民族也需要有精神。改革開放,使我國成為經(jīng)濟大國、強國,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可是,僅僅有物質,假如沒有精神支撐的話,那就是一個空殼。我認為這部電影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引導我們人民向上,引導我們社會向上,引導我們民族向上。引導我們要有愛國主義精神,扎扎實實干社會主義的精神,甘于奉獻的紅燭精神。”
因為入心,王興東才寫出了蔣筑英的“魂”。這部影片讓王興東摘取了首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編劇獎,他的獲獎感言是:“不織網(wǎng)的蜘蛛是吃不到蟲子的,不下去生活是捕捉不到細節(jié)的,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人物,沒有人物就沒有電影。我必須到生活中織網(wǎng)。”
很多人問王興東寫人物的訣竅。他回答說:“沒有什么高招兒,就是動真情,下真功,抓住性格不放松。”
寫孔繁森,王興東到山東省聊城五里墩,見到孔繁森的哥哥孔繁華。孔繁華含淚對王興東說:“聽說俺兄弟,為養(yǎng)藏族的孤兒賣血呀,心里好難受呀,就是我們寄幾個錢去,也不能讓俺兄弟賣血呀!”
寫牛玉儒,一位群眾對王興東說:“我們評價干部就一把尺子,看他是為自己撈好處,還是為百姓謀利益。”“自身患了癌癥的牛玉儒,卻關心奶農飼養(yǎng)的奶牛所患的乳腺炎,他知道患乳腺炎的奶牛少產(chǎn)一噸奶,農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
這些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流入了王興東劇本的字里行間,也流進了觀眾的心田。
藝術就是感情。王興東深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抓住“情”字做出戲來,這是編劇的基本功。與采訪對象長期交流,真情相融。多年來,他與采訪對象成了朋友,至今保持聯(lián)系。
深入生活才能找到真情,找到創(chuàng)作的源泉。另一方面,王興東也知道“創(chuàng)作不能照搬生活,要提煉生活”,要舍得鋸掉多余的東西,留下精華。他說電影是“百思得觀眾一見”,編劇要多琢磨多修改,比觀眾多思考99次,才能讓觀眾看到最精彩的。
堅持原創(chuàng),“不吃別人嚼過的饃”
“在創(chuàng)作中要一招鮮,不要一窩蜂。人無我有,人優(yōu)我轉。”衡量劇本優(yōu)劣,王興東首先看編劇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新題材,“有思想的編劇應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絕不能嚼別人嚼過的饃,拆別人舊毛衣重織一遍,電影貴在前所未有。”
王興東把原創(chuàng)者比作劇本從無到有的探險者。深知創(chuàng)作艱辛的他作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呼吁保護原創(chuàng)、支持原創(chuàng)。
維權首先要懂法。王興東有兩件“法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隨身帶,隨時學,隨時用。他還曾專門寫了《編劇如何簽好劇本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一文,在微博上與大家分享,5426個字,字字是經(jīng)驗之談、肺腑之言。
做了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興東共提交提案29件,其中為推動電影立法的相關提案有12件。2008年,在全國政協(xié)十屆一次會議上,王興東建議加強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審判,切實維護著作權法賦予劇作家的權益:凡有侵害編劇署名權的影視劇,審查中責令修正,不修正者不予通過;凡違約拖欠編劇稿酬而引起法律訴訟的影視劇,一律不予審查,不批準放映許可;凡是不經(jīng)編劇授權同意,惡意篡改歪曲劇本原意而引起版權訴訟的,一律待法律判定后,方可予以審查影片。這件提案得到34位政協(xié)委員的聯(lián)名支持。
唯有原創(chuàng),文藝才能源遠流長。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chǎn)業(yè)促進法》,規(guī)定“國家鼓勵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和題材、體裁、形式、手段等創(chuàng)新……”這讓王興東感到十分欣慰。
針對網(wǎng)文抄襲成風、“抄襲軟件”泛濫的行為,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王興東建議要對侵權行為實施相應的處罰,加大打擊力度,建立文化行業(yè)誠信體系,對有劣跡的相關人員建立“黑名單”制度……
王興東期待社會上對原創(chuàng)的重視和尊重程度越來越高,“原創(chuàng)是藝術的鮮血,原創(chuàng)是競爭的力量。唯有原創(chuàng)才能體現(xiàn)中國文藝家的智慧含量,才能傳播中國精神的正能量。”
“尊重編劇的勞動成果”也是王興東年輕時從老一輩編劇身上,體會到的一種樸實的愿望。還在長影廠當編輯時,王興東每天的工作就是選劇本,一年要看400~500個劇本,那時的劇本不是打印的,一色手抄本。“投稿很多,有的作者怕你不看就退稿,你猜怎么著,他在劇本邊上抹上黑糊,粘連一起,如果你沒看過,就寫退稿信寄回去,他能發(fā)現(xiàn)你有幾頁沒有打開,因為糨糊還粘著呢。”
維權固然重要,但不能故步自封。王興東寫劇本多年的感悟是,做編劇一定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聲音,尤其是批評的聲音,“編劇的耳朵是筐,要什么都能裝,意見越具體越有益,萬不能給自己的劇本圍籬笆,萬不能給別人的意見貼封條。”
跟著信仰走,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王興東的作品大多是弘揚主旋律的,寫的是“群眾的心聲、群眾的意愿、群眾的期望”,歌頌的是“時代精神、人民風貌”。作為一名編劇,1973年入黨的共產(chǎn)黨員,王興東跟著信仰走,為堅定文化自信努力講著中國故事。
創(chuàng)作電影《黃克功案件》就是一個例子。2014年12月4日,中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當天,這部電影上映,啟發(fā)人們以史為鑒,認識全面從嚴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現(xiàn)實意義。
王興東頭一次聽說這個案件,還是1975年入長影學習編劇時,聽蘇里導演講起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的1937年,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隊長黃克功追求陜北公學女學生劉茜,逼婚不成,槍殺女方的事件。
“是赦,還是殺?”一顆戲劇的種子在他心中萌生。后來,王興東到延安參觀了抗大,開始了解案件的始末;又去了江西省井岡山最高人民檢察院展覽館,拿到刑字布告復印件;在南昌起義紀念館,看到關于案件審判長雷經(jīng)天的介紹……
雷經(jīng)天這個人物像磁鐵般吸引了王興東:一位參加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百色起義的戰(zhàn)士,一位信奉“不是一碗水,而是兩碗水都要端平”審判理念的庭長,一位妻子被反動派殺害的丈夫……且從未被影視作品搬上銀屏。
電影是社會的鏡子,歷史是今天的鏡子。王興東精心安排了鐘聲作為結尾,“用敲鐘代替今天的法槌,讓銀幕上嚴懲黃克功的槍聲與當今依法審判腐敗分子的法槌共鳴,映照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原則。”
創(chuàng)作廣播劇、電影《鄒碧華》,王興東講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故事。鄒碧華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發(fā)心臟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
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王興東筆下的鄒碧華深深地感染了觀眾,“深入展示了鄒碧華同志愛崗敬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改革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與巨大成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是決定因素。加入人民政協(xié)大家庭的王興東,把政協(xié)文史資料看成是他創(chuàng)作劇本用之不盡的“大糧倉”。在全國政協(xié)的支持下,王興東創(chuàng)作了《建國大業(yè)》《辛亥革命》,為20世紀發(fā)生在中國的兩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寫史立傳;還把一些政協(xié)委員的故事搬上了銀幕,包括為中國奧運第一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長春和奧運第一奪金者、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許海峰,創(chuàng)作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和《許海峰的槍》兩部電影……“老一代政協(xié)委員的故事,傾注著濃濃的民主愛國深情。”
用文化自信點燃民族精神,王興東樂此不疲。問及目前的創(chuàng)作,他剛剛完成一部向黨的十九大獻禮的影片《火星之歌》,寫的是《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和作者曹火星的故事,他告訴記者“《媽媽教我一首歌》唱的就是這首歌:媽媽教我一支歌,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極大地鼓舞了王興東,他要繼續(xù)到英模人物閃光的靈魂中,尋覓情感中自信的精神支柱。
王興東深感做編劇是一種榮幸,采擷他人精神,率先淬礪自我,從而構建獨自精神的基石:“寫好每一句臺詞,在銀幕上為人民代言,講真話,道真情,辨真相,求真理,把電影人物鑄造成一塊塊有印記的城磚,即使我朽,那磚已壘筑在民族精神的城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