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啟功先生的為人為學
京城三伏,溽熱難耐,在書房品鑒藏畫以消暑。
有一函啟功繪山水冊頁。冊頁藍布函套,紙本蝴蝶裝,通體金口,十八開。啟功先生繪畫,繼承“書畫同源”的文人畫傳統(tǒng),將書法的用筆融入到繪畫中去,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水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山水縝密蒼勁,毫鋒穎脫,墨法精微,充滿勃勃生機,寄托文人高雅淡泊的情懷。
拳拳初心
啟功,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學者教授。曾先后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但他終其一生,最看重的卻是北京師范大學教師這個職業(yè)。當有人稱他是當代書法大師時,他總是鄭重聲明:“我這輩子教書是主業(yè),別的都是副業(yè)。”在北師大建校95周年時,啟功先生提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作為校訓。“行為世范”,語出《世說新語·德行第一》。啟功先生將畢生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yè)歸結為這句話,既十分貼切地反映了師范大學應有的特點和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積累,又生動體現了啟功先生在學問和人品方面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光輝典范。
啟功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兒子,其同父異母哥哥弘歷即是乾隆皇帝。由于清朝實行降襲制,先祖支系世代降襲,其后代逐漸從王府中分離出來。至啟功曾祖時,家族已失去門蔭,要通過科舉找出路了。曾祖考中進士,入翰林,曾任禮部尚書。祖父也是翰林出身,曾任四川學政主考。啟功一歲時,父親去世,隨祖父生活。辛亥革命后,清帝遜位,啟功曾祖父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過問國事,攜家人遷居其門生家鄉(xiāng)河北易縣。啟功也隨著在易縣度過了童年。啟功十歲時,曾祖父去世,家業(yè)因償還債務而衰落。次年,祖父去世,家中變賣世藏書畫,以作殯葬費用。當時母親和尚未出嫁的年僅二十余歲的姑姑挑起家庭生活重擔。姑姑為了教養(yǎng)這一線單傳的侄子成人,毅然終身不嫁。其間,啟功在曾祖父和祖父門生幫助下,先后進北京匯文小學和匯文中學學習。但面對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啟功中學尚未畢業(yè)便輟學,急于謀求一個職業(yè)維持生計,以奉養(yǎng)母親和姑姑。后曾祖父門生、著名教育家傅增湘把他介紹給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從此啟功在陳垣恩師的幫助下,開啟了在輔仁大學、后合并為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生涯。
滋滋以學
回顧啟功一生,他幼年喪父,生于憂患,長于國難,命途多舛,作為一個肆業(yè)的中學生,為什么能夠成為博聞多識、淵雅深醇的文化大師?其要訣就在于“學”。
向前輩專家學習。啟功從1933年教授輔仁大學附中始,到20世紀50年代初,先后在中學、大學講臺上,教授過國文、中國文學史、中國美術史、歷代韻文選、歷代散文選等課程。他清醒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學未畢業(yè)的人,沒有大學文憑,要在高等學府立足,必須虛心學習,具備真才實學,才能獲得社會承認。在輔仁大學,他結識了一批當時蜚聲社會的學界名流和飽學之士。他的恩師陳垣,是我國著名史學家、教育家,民國時期曾任教育部次長、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言傳身教、耳提面命,對啟功做人處事、研究學問、教書育人影響巨大。作為大學校長,陳垣為了給學生以堅實的語文基礎,親自編選課文,從一篇文章的章法,到一字一詞的用法,他都親自給予指點和示范;從一個學派的思想體系,到某些文章的風格特點,他都具體地加以分析和指導。陳垣先生對于書畫鑒定未做過專門研究,但他研究過避諱問題,撰有《史諱舉例》一書。他對清初一冊《仿古山水八幀》,未憑借筆跡畫法,單憑對史料的掌握,即從一個字的避諱就迅即辨別這本畫冊是偽作。悟性讓啟功從中得到啟發(fā),他舉一反三地將歷史、書畫、建筑、輿服、文學各種有關文獻綜合運用,作為鑒定書畫文物的一個有效方法,令同輩贊嘆。幫他推薦工作的傅增湘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錄、校勘學家和大藏書家。1917年任教育總長,1919年因抵制北京政府罷免蔡元培的命令被免職,后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從事圖書收藏和版本目錄研究。他囑咐啟功說:“要勤向陳垣先生請教。學到做學問的門徑,比得到一個職業(yè)還重要,能夠一生受用不盡。”教他繪畫的吳鏡汀老師,經常帶他到故宮看陳列的古字畫,觀察古代名家作品。老師邊看邊評論,使啟功在國畫鑒賞上受到啟迪和教育,為他后來書畫鑒定打下基礎。啟功還經常參加同族長輩和詩壇名士溥心畬、溥雪齋等人主持的筆會,學習詩詞。
在輔仁大學,對啟功治學影響最大的還有沈兼士、余嘉錫諸先生。沈兼士是章太炎先生弟子,精通文字聲韻之學,是我國語言文字學大家。他“提拔寒畯,樂道后學之長”。年輕的啟功常受到沈先生的揄揚、鼓勵和鞭策,并被推薦到故宮博物院任專門委員。余嘉錫是我國著名目錄學專家。啟功先生稱他:“讀書廣博、善辨真?zhèn)危懿W約取;他用功勤奮、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做學問下筆不茍,引用資料堅實,論斷確鑿;對古人成說不盲從、不輕信,足為后學楷模”。啟功還結識了于省吾、容庚等先生。這些老先生上課前后,到教員休息室評論某人學術論文在報章雜志上發(fā)表或一本專著出版,哪怕是片言只語,往往有深刻意義,回去再找那文那書來看,真有“一聽三得”之益處。啟功師從百家,善于從這些前輩言行中汲取學術營養(yǎng),學習為人道和治學之道。
向同輩學者學習。在輔仁大學,啟功結識了臺靜農、余遜、周祖謨等一批年輕的同輩學者。他們“誼兼師友”,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yè),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談論學術問題,收到解難折疑、相得益彰的實效。啟功后來回憶:“他們對一本書、一首詩、一件書畫,也常常各抒己見,輕松地評論,有時見解十分周密、深刻,有多少受用不盡的箴規(guī)、鼓舞,得知多少為學的門經。”
向后輩才俊學習。啟功從教七十余年以來,對學生以朋友相待,師生平等,教學相長,許多研究成果都是從教學實踐發(fā)展起來的。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最容易發(fā)現教師的不足。對學生的提問,不能給學生講明白的地方,一定是自己還沒有搞明白,不明白就要去研究。啟功主張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學生,更能促進學術研究。他最反對編本教材教一輩子,結果是誤人子弟。他講課的內容,不但“血肉豐腴”,而且妙趣橫生,有時還伴有精美的板書,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得到了審美享受。
涓涓如水
啟功作為文化大家,不僅術有專攻,“學為人師”,而且有大胸懷、大智慧。幾十年來不虧操守,道德高尚,“行為世范”。
堅凈品格。啟功有一方藏硯,銘文是“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他取“堅凈”二字把臥室兼書房命名為“堅凈居”。“堅凈”二字是他一生為人品格的真實寫照。啟功洞明世事,有為有守,清正自持,不趨炎附勢,不迎俗媚上,是一位有志向、有剛性的正直學者。抗戰(zhàn)勝利后,輔仁大學有位教授在國民黨北平市教育局謀到局長職位,想從輔仁大學找?guī)孜唤處熥鲋帧4巳丝粗心贻p有學識的啟功,想讓他去當科長,地位待遇較生活清苦的教師高許多。啟功以“少無宦情”為由婉拒。啟功晚年功成名就,在他的朋友中,既有“高官”,也有“普通老百姓”,他都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他十分厭惡某些人諂上傲下、曲學阿世,有時甚至不客氣地把他們拒之門外,表現了一個學者的錚錚風骨。學問深處,是做人的高度。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論學,標舉“行己有恥,博學于文”。啟功一生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這點。
淡泊名利。啟功先生一生對金錢、名利看得很淡。他經常婉言謝絕記者的采訪和拍照,不愿為名人詞典、傳記一類的書籍提供資料。在時下社會環(huán)境中,一些追名逐利之徒,一張小小的名片上,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頭銜都寫上。而啟功的名片上只寫“啟功”二字,其他一概不提。他在回答記者采訪時曾說:“不少人稱我這個家,那個家,其實我稱不上什么家,一定要稱,頂多是個雜家而已。”對其書法,有人稱之為“學者之書,饒有書卷氣”;有人卻認為他的字“缺少金石味”。對此,他均一笑置之。啟功作為著名書法家,不時求字之人盈門,他從不以字換錢。感情相投的人欣然相贈,話不投機的人千金難求。一位企業(yè)家來訪求字。啟功問其原因,他回答:“先生名氣大,樓頂掛上你寫的招牌,再圍上霓虹燈管,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經濟效益。”啟功對這位求字者說:“你給我二百萬也不寫。”從此他和院辦公室人商定:今后凡有商業(yè)性求字,需先和院辦公室打招呼,所得收入一律登記在冊,作為公益事業(yè)之用。他臥室掛著一個紙袋,每月領的薪水或拿了稿費,他就數也不數往袋子里一塞。這些錢除了維持生活花費,買點自己喜歡的古書、字畫、古玩之外,大部分用來幫助生活困難者,報答有恩于己的人。他書房有一副對聯: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無如本色難。這就是啟功先生一生信守不渝的座右銘。
人文情懷。啟功先生既是一位高逸之士,又是一個塵世凡人。在他身上生動體現了人間正直、善良、寬厚、仁愛的人文情懷。他重情誼。在文博界、書畫界有許多老朋友,大多是國寶級人物。共同的事業(yè)、共同的愛好使他們走在一起。相近的經歷、經受的磨難,幾十年的莫逆之交,使他們心心相印。他們在工作之余,相互走訪,或交換見聞,或交流學術研究心得。有時大家讓啟功題書簽、寫牌匾、作序言,他都欣然接受,及時交卷。書畫市場上有許多仿冒啟功先生的贗品,有好事者勸他“打假”。他回答說:“這些假字都是窮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尋到的一種謀生手段。我若打假,就把他們飯碗打碎了”。面對假字,他從不氣惱,充滿一種人道情懷。為了報答恩師陳垣對自己的培養(yǎng),他向學校捐出書法作品100件,繪畫作品10件,1萬元裝裱費;于1990年陳垣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在香港舉行義賣展,籌集到30余萬美元,取陳垣先生“勵耘書屋”中的“勵耘”二字設“勵耘獎學助學基金”,借以綿延恩師的教澤,獎掖和培養(yǎng)后學,報師恩于萬一。
啟功先生性格開朗、豁達,以超然達觀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他一生經歷坎坷,但他從未以傷感之情寫過回憶文章。他認為:“人的一生主要是‘過去’和‘未來’,‘現在’很短暫,已經過去的事還想它做什么?不要溫習煩惱,要多想未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浩劫中,他飽經磨難,但能以平常心對待之。他安慰當年批判他的人說:“那個時候好比演戲,讓你唱諸葛亮,讓我唱馬謖,戲唱完啦就過去了。”惟有明了緣由的智者才能有如此度量。啟功先生能夠把一個人的自我成敗從小悲中解脫出來,轉化成一種人生大智慧、大情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學人道德文章并重的價值取向。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四人,即使沒有文學天才,憑他們的人品也足以立世而驚天動地。綜觀啟功先生其人其學其德其行,足有警世勵人的積極作用,給后人留下清新雋永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