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乏的語言產(chǎn)生不了豐富的思想
對談嘉賓:關正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創(chuàng)始人 《漢字風云會》《見字如面》總導演)
對談記者:金力維
“相輔相成”還是“相輔相承”?“殿后”還是“墊后”?“形跡可疑”還是“行跡可疑”?“貿然行事”還是“冒然行事”?“名副其實”還是“名符其實”?“甘敗下風”還是“甘拜下風”?“再接再勵”還是“再接再厲”……正在浙江衛(wèi)視播出的《漢字風云會》再次掀起“全民漢字公測”熱潮,這檔以五年級小學生聽寫漢字為內容的節(jié)目被很多人稱為“語文必修課”。
《漢字風云會》由曾制作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熱門文化綜藝節(jié)目的“實力文化”打造,其核心人物,也是幾檔節(jié)目的總導演關正文抱著和娛樂綜藝爭一席之地的心氣,開發(fā)了一檔又一檔具有濃郁文化情結的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隨著選手實力越戰(zhàn)越強,考題難度不斷攀升,曾被很多觀眾詬病,現(xiàn)在的《漢字風云會》,關正文調整了焦點,改冷僻字為易錯字,增加了娛樂元素,但核心依然是讓提筆忘字的現(xiàn)代人重新“認字”。接受采訪時,關正文表示,《漢字風云會》的創(chuàng)新在于顛覆了綜藝娛樂、休閑的功能,變娛樂屬性為課堂屬性,帶著觀眾重新“認字”。
一檔綜藝成了“剛需”
記者:《漢字風云會》中考的都是日常用語,是怎樣收集了這么多常用易錯?
關正文:我們有智能機器人咪咕靈犀。當然她的背后是一個團隊,專門收集各種書寫軟肋。社科院語言所、教育部語用所的老師們和我們一起工作,他們都特有經(jīng)驗,常用的、易錯的,挑的特別準。
記者:既然手機輸入可以幫助大家“寫出”準確的漢字,又何必非要手寫呢?這不也可以看作輸入工具的發(fā)展和進化嗎?
關正文:我經(jīng)常隨口拿題目考別人,幾乎一考一個準。比如“各行其是”還是“各行其事”?用拼音輸入法打字的時候,“各行其是”就給了兩個選擇,所以電腦的功能是滿足各種需求,包括也為寫錯字服務。
記者:實力文化一直致力于文化綜藝節(jié)目疆域的拓展和探索,每檔節(jié)目都具有標志性意義,您認為這次《漢字風云會》是否也做到了?
關正文:我覺得這次是顛覆了綜藝的功能,以前的綜藝都是娛樂的,休閑的,《漢字風云會》也是綜藝,但首次變娛樂屬性為課堂屬性,很多老師、家長反映說,這個節(jié)目具有“剛需”屬性,是孩子們暑假必看的節(jié)目。
一檔綜藝成了“剛需”,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這真是個課堂,70分鐘,50個漢語詞匯,實打實的系統(tǒng)性教學。第二,這個學習過程又是超級輕松有趣的。第三,所有綜藝娛樂元素全部為內容服務,又沒有廢話,“添亂組合”混淆視聽,打的全是知識軟肋,有助大家夯實基礎,再也不忘。
記者:可以理解為是基于學生應試的“剛需”嗎?如果不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剛需”?
關正文:字詞考核,從來是語文考試的重點。孩子們掌握了牢固的字詞知識,面對考核能夠應對自如,這的確是學習的重要利益。《漢字風云會》在這方面具有明確的滿足剛需的功能,而且具有權威性、準確性,因為參與這個節(jié)目的老師是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的主編。孩子們看過節(jié)目的跟沒看過的相比,開學專題測試,會有明顯差別。我并不覺得滿足這樣的剛需有什么不好。考試本來就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我們反對應試教育,反對的是教育以應試為目的,而不是反對學習,所以剛需的滿足,是我們很自豪的事情。
寓教于樂就值了
記者:《漢字風云會》播出后,有哪些反饋讓您覺得“做個這節(jié)目值了”?
關正文:因為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所以再起這個《漢字風云會》的時候,對全社會的意義就不用再描述了,全社會公認這本來就是該做的,我們只是覺得不該停下來,要一直堅持下去。所以開播那一天,我就覺得值了。被老師、家長、孩子認定為這是剛需課程,是實用的語文學習課堂,不再是娛樂綜藝,甚至不是寓教于樂的綜藝,而是寓樂于教,大家還愛看,這就更值了。
記者:但從綜藝節(jié)目的角度看,《漢字風云會》是小學生比賽,而對收視和網(wǎng)絡點擊量貢獻最大的顯然是20歲以上的成年人,您怎么看?
關正文:其實這個節(jié)目幾乎適合所有人。小學是識字教育最核心的階段,很多成人終身掌握的字詞基礎都是小學期間打下的。我在錄制現(xiàn)場做過一次調查,問180位小學生,有誰覺得爸爸媽媽會寫的字比你多?只有三個人舉手。實際上,五年級孩子正常的書寫水平遠遠高于成人平均水平。
但大多數(shù)成人的書寫能力其實是沒救的,所以我們更重視成為中小學生的剛需課程。中國每個年級的孩子都有千萬,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學生總數(shù)超過6000萬,再加上又在暑假,又是家長和孩子互動學習的好方式,這么一來,就有幾億的觀眾。從剛需的角度去看,我對目前的收視率是不滿意的,因為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目標。
現(xiàn)在說這是最好的語文課,也是有原因的。識字教育歷來學生、老師、家長都頭疼,枯燥、乏味、容易忘。有些語文老師說這節(jié)目可以當成課件用,沒廢話,學習效率比課堂上還高,還生動搞笑,學生也愛看。我見過最小的觀眾只有五歲,大字不識一個,全程跟著笑,也不知道他喜歡的是什么。每課學新的生詞50個,十二期下來就是600多個。這要是英語考級,差六百單詞就差出兩級了。如果一個孩子在暑假上了這些課,另一個孩子沒上,開學就看到差距了。
記者:其實不僅《漢字風云會》,文化節(jié)目都面臨與娛樂節(jié)目競爭的問題,很需要擴大傳播,如何拓展節(jié)目的傳播力呢?
關正文:我們制作了大量《考你個字》的短視頻用于網(wǎng)上流傳。年輕人互相發(fā)互相謔,擊中的全是常用易錯的軟肋。誰收到這樣的短視頻都會覺得被調侃了,試試看還真刺激,然后就會發(fā)給別人。能不能帶火節(jié)目流量不好說,好玩是真的。玩什么都是玩,這個趣味不低,刺激強度不低,還能學點什么,就更好玩。
文化節(jié)目不缺題材
記者:您認為文化綜藝是否將在未來國民文化教育方面上擔起一部分責任呢?
關正文:文化教育這件事并不樂觀。首先,很多有文化的人現(xiàn)在不看電視,不看網(wǎng)綜,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覺得沒文化,浪費時間,這是一個事實。所以電視別老想著教育別人,先得想想怎么讓自己有文化。第二,傳統(tǒng)文化是異常復雜的系統(tǒng),清代中晚期的國學具有極大的壓抑性,最終導致了國家民族的悲劇,所以才有新文化運動,才有五四。百年之后,中國重新站起來了,這時候說對接傳統(tǒng),不該直接對接清中晚期的傳統(tǒng)吧。我們需要的是能跨越時間空間、作用當下、可以和人類所有文明成果比肩地活著的傳統(tǒng),這就需要有大師來梳理,電視人不可能完成這個使命。電視人只能是翻譯,把優(yōu)質的資源翻譯成大眾喜聞樂見的視聽產(chǎn)品。電視人要是把自己當成專家,一定是太自戀了。
記者: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漢字風云會》,您覺得漢字還有多少市場可以挖掘?
關正文:漢字節(jié)目的持續(xù),不是因為市場空間還有存量,而是因為漢字本身的重要性。僅就漢字而言,常用字、常用詞的數(shù)量的確都是有限的。這跟幾十年來我們的文化政策有關系。1949年以后,新中國大力掃除文盲,讓勞動者識字,也提倡撰述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工作,以便讓剛剛識字的人也能看懂。這是特定歷史階段的需求。加上幾十年來不斷強化規(guī)范,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常用漢字的數(shù)量、常用詞匯的數(shù)量都是不斷窄化的,這并不符合今天的文化現(xiàn)實。現(xiàn)在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講,早就脫離了文盲階段,普遍享受了中等教育,大學普及率也是歷史新高,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對語言生命的激活,漢語處在重新煥發(fā)生命的節(jié)點。這時候,增加常用字量,拓展詞匯增加更微妙、準確、生動的表意能力,就是必然的。這還不光是語言問題,還是思想能力的問題。咱不是要成創(chuàng)新社會嗎?沒有強大的思考能力肯定是沒戲的,而所有思考都是靠語言支撐的。貧乏的語言是產(chǎn)生不了豐富的思想的。
記者:《漢字風云會》還會有第二季嗎?未來還有哪些在文化節(jié)目方面的計劃呢?
關正文:最近好幾位朋友問我,文化節(jié)目就這么幾個題材、幾種樣式,還能創(chuàng)新嗎?我說,誰說文化節(jié)目就題材少了?人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動物,題材太多了。現(xiàn)在看著少,是因為跟風的多、重復的多、山寨的多。文化節(jié)目最大的挑戰(zhàn)是啟動新題材。湊巧了,我們每次啟動的,都是別人沒動過的題材,比如漢字、成語、信件。每次新的資源啟動,都會從零開始,因為誰都沒有經(jīng)驗,誰也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這個過程走過來,就會特別辛苦,如果運氣好,也特別高興。
接下來我們要做讀書節(jié)目。一定要做。大家都在說讀書重要,但是現(xiàn)在公共平臺上沒有一檔有影響的讀書節(jié)目,這成了我們的心病,成了很長時間的夢想。這個節(jié)目會有很多困難,不然早就有人搶著做了。我們有了一個方案,在騰訊再次獲得極高的評價。跟開心麻花合作的,現(xiàn)在正在準備,爭取早日拿出節(jié)目來,到時候還請大家多多支持。有位智者一聽到我的這個想法,就問了我一個問題:這件事從未做成,憑什么你能成?我說,我也不知道,但我運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