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古希臘哲學
本文要點
書中主要批評的是19世紀德國的新古典人文主義對于希臘文明的某種浪漫化與特殊化的處理,使得古希臘文明被理想化為高貴的希臘人獨特的創(chuàng)造,而這種獨特性被“只有西方或者歐洲”繼承了下來。這種與歷史事實明顯不符的論調(diào)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對于國內(nèi)的古希臘研究有著空前的影響力,至今還有人對古希臘思想保持著無節(jié)制的幻想與推崇。
幾乎所有哲學史的開篇都在講泰勒斯著名的命題:“水是萬物的本原”,“大地浮在水上”。然而歷來的學者基本都是從形而上學或者自然科學、甚至創(chuàng)世神話的角度來詮釋的。聶敏里在這里給了我們一種新的理解的角度:第一個命題緊緊聯(lián)系的是水在人類日常社會生活中展現(xiàn)出的特質(zhì),而第二個命題則直接體現(xiàn)了泰勒斯對當時城邦生活的理解。
聶敏里的新書《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史論》,旨在糾正近一百年來中國古希臘哲學研究中受德國新古典人文主義影響的文化特殊主義與浪漫主義,展現(xiàn)古希臘哲學內(nèi)在的璀璨而豐富的思想,與此同時,還進一步探索了這種豐富性究竟何以發(fā)生,又以何種形態(tài)演進,最終總體呈現(xiàn)出的又是怎樣的精神風貌。
對于哲學史的敘述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像幻燈片播放,每一張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雖然每張幻燈片之間或許存在連續(xù)性,但總體說來仍舊是不同的瞬間的集合;另一種像唱片播放,節(jié)奏與韻律相互豐富、發(fā)展,搖曳出生生不息、不可斷絕的綿延美。《西方思想的起源》堪稱后者的典范之作。
依照古希臘哲學的分期,全書主體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古典希臘哲學與晚期希臘哲學。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期希臘哲學”這一部分,我們看到“基督教的興起”一章占據(jù)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一般說來,當我們討論古希臘哲學的時候并不會特別地介紹基督教的思想,但在這本書里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章。隨著希臘古典文化在歐亞非三洲的廣泛傳播,也伴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舊的城邦制度逐漸解體,與此緊密聯(lián)系的宗法紐帶對人的束縛也隨之松開,個人從自然宗法紐帶中被連根拔起,進入了龐大的帝國之中。此時,個人的精神依托成為了當時新的問題,這也就是晚期希臘哲學最主要的問題意識。對此,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與懷疑論學派都給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是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這些晚期希臘哲學學派中的宗教色彩愈發(fā)濃厚,同時在民眾中也流行著不同來源與形式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之中,基督教出現(xiàn)了,隨后以燎原之勢迅速傳播開來,直至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或許看到這里,我們還尚不清楚為什么一定要有這一章。但是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新柏拉圖主義乃是立足于古希臘哲學內(nèi)部的自然神學傳統(tǒng),面對基督教的精神挑戰(zhàn),對于晚期希臘哲學的基本問題奏響了哲學的最強音。
如果不了解基督教的啟示神學給當時的思想界和社會以怎樣強大的精神沖擊,則無法理解新柏拉圖主義思辨神學的路徑究竟有怎樣的社會意義。在第三部分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由于時代的變動所引發(fā)的個體性問題,晚期希臘哲學諸派的解答呈現(xiàn)出了接連起伏的發(fā)展之態(tài),沒有任何一個學說是憑空形成的。學說的內(nèi)在邏輯勾連和思想差異穿梭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了總體的思想圖景,這是全書的第一個特點。
城邦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置身于繁復宗法關系中的個體的身影也只留存在詩人的歌謠里。被連根拔起的個人如何安置自己?直到今天,這仍舊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不得不說,全書中最讓人激動振奮的莫過于最后一部分,我們能夠看到在這問題誕生之初,先民早已以各種不同的精神方式來面對它。我們也借此機會反思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可能。
面對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并不只存在于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也有具體的體現(xiàn)。在這里我們要提出這本書的第二個特點,當我們說“同一問題”的時候,并不是單指哲學中抽象的形而上學問題,更是根植于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在“前言”里,雖然聶敏里明確指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的基礎,但這是從哲學的角度而言的。我們在此做出的補充則是,具體而真實的社會生活是哲學問題的來源,如同我們剛剛所探討的晚期希臘哲學中的個體性問題是基于城邦制度瓦解的社會現(xiàn)實那樣。如果說第三部分的主題與我們親近,看起來個體問題在社會生活方面與哲學思想方面都有直觀表達,那么第一部分對于先民所經(jīng)驗的社會生活的討論則更為精彩。
幾乎所有哲學史的開篇都在講泰勒斯著名的命題:“水是萬物的本原”,“大地浮在水上”。然而歷來的學者基本都是從形而上學或者自然科學、甚至創(chuàng)世神話的角度來詮釋的。聶敏里在這里給了我們一種新的理解的角度,不是從元素的角度來理解水,而是從經(jīng)驗生活中所接觸的水來理解,也就是河水、溪水、井水、泉水、湖水,等等。這些與我們?nèi)粘I钕⑾⑾嚓P的水,形態(tài)多樣,流轉(zhuǎn)不息,正是這樣變化周流的水滋養(yǎng)了世界萬物,而世界也因此獲得了周流不停的本質(zhì)。“水是萬物的本原”意在表示世界如同水一般變動不居,并不是意在說明水是構成世界的元素。在這里我們不要從自然元素角度來看,而是從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的本質(zhì)特點來看。對于第二句“大地浮在水上”,我們也不能從抽象的角度來理解大地。大地并不是由抽象物體組成的,而是人類真正生活的所在。由于水的變化屬性,漂浮在變動的水上的大地也不可能是固定的,這意味著人類生活的場地也是流轉(zhuǎn)不息的。在這里,聶敏里給出了精彩的詮釋可能:這是泰勒斯對自己所經(jīng)驗的城邦生活本質(zhì)的刻畫。在這里,第一個命題緊緊聯(lián)系的是水在人類日常社會生活中展現(xiàn)出的特質(zhì),而第二個命題則直接體現(xiàn)了泰勒斯對當時城邦生活的理解。對于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原則,其他的早期自然哲學家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相應地,我們也會看到書中從當時實際社會生活的角度做出了相應的可能的詮釋。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或許是最為明確的,那就是極大地強調(diào)了古希臘文明的多樣性對于古希臘哲學的誕生的決定性作用。雖然古希臘哲學看似并沒有什么非希臘人的源頭,但是它畢竟誕生于多樣文明匯聚的時代。“把希臘文明放到整個地中海的文明圈中,把古希臘人理智的成熟看成這個文明圈的廣泛而頻繁的文化交流的結果。”正是在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之下,一個民族的理智慢慢達到了成熟,“當它開始用理性的方式來對宇宙萬物加以思索,它也就必然會孕育出哲學的果實”。
書中主要批評的是19世紀德國的新古典人文主義對于希臘文明的某種浪漫化與特殊化的處理,使得古希臘文明被理想化為高貴的希臘人獨特的創(chuàng)造,而這種獨特性被“只有西方或者歐洲”繼承了下來。于是,在事實上璀璨多元的希臘文明被升華、純化為一種單一、單純乃至單調(diào)的文明。希臘文明的高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直至神話之境,相應地,希臘文明相較于同時期其他文明也具有了高度的優(yōu)越性,而這種優(yōu)越性“只有西方或者歐洲”還有留存。這種與歷史事實明顯不符的論調(diào)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對于國內(nèi)的古希臘研究有著空前的影響力,至今還有人對古希臘思想保持著無節(jié)制的幻想與推崇。
然而,我們現(xiàn)在究竟要以怎樣的姿態(tài)來面對古希臘哲學?《西方思想的起源》一書給了我們很好的警示與思路。不要特殊化任何一種學說,沒有任何觀點是憑空降臨到哲學家的腦海的,任何哲學論題都來自于人類具體的社會生活,來源于哲學家對于自己所經(jīng)驗的生活的理解與思考,也基于在智慧的道路上探索的前輩的積累和結晶,還基于不同精神力量的挑戰(zhàn)與競爭。并非只有特殊化一種學說、特殊化一個時代,才能夠稱其為純粹;并非把豐富的內(nèi)容提純?yōu)閱我坏臉撕灒拍軌蚍Q其為高貴。多姿多彩的文化碰撞出的果實本身難道不夠迷人么?如果我們正視古希臘文明的多樣性,就會發(fā)現(xiàn)有別于純粹單一敘事的另一種美。尚處在人類童年的先民們,面對自然與生活,他們沒有沉湎于幻想,而是勇敢地探索世界向他們所展現(xiàn)出的真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或者遭受個人的悲苦,或者經(jīng)歷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的困惑投射入思想的鏡子,激蕩出無數(shù)問題的漣漪。他們對于這些問題有自己的回應,而這些回應不是白白落入了歷史的空洞,而是激發(fā)了不同的理解,更被后人反復咀嚼從而產(chǎn)生更為深入的詮釋。觀點與觀點之間碰撞糾纏,標志著理智的逐漸成熟,人類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童年。
現(xiàn)如今,我們與古代希臘相去甚遠,但或許我們還分享著類似的問題。然而,我們是不是還是應該保持對于古代希臘的基本尊重,而不是把它當作某種隨處可得的人生指南,徒勞地偷竊先民的智慧成果,從中隨意選取一個學說——更糟糕的版本是,按照文化特殊主義所理解的古希臘精神——就作為自己的生活規(guī)范?當我們看待古希臘哲學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古希臘哲學并不是某種高貴人類特殊的理智成果,它的偉大不在于某些人所想象的單一、純粹,而恰恰在于其隨著社會時代變更而綿延不息的發(fā)展與深化的力量。我們所要追求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特殊化的、浪漫化的古希臘,不是刻板化的貧乏教條,而是以其生生不息的動力鼓勵著我們勇敢地進一步探索自然與社會的古希臘——一個真實的、有著無比豐富內(nèi)涵的古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