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科幻:《三體》之后,爆發(fā)還是衰落?
    來源:科學加 | 慈玉鵬  2017年07月17日18:40

     

    采訪專家

    劉慈欣(科幻作家,《三體》作者)

    吳 巖(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chuàng)意研究中心主任、科幻作家, 《心靈探險》《生死第六天》作者)

    董仁威(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和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創(chuàng)始人之一,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監(jiān)事長,全球華語科幻科普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

    姚海軍(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科幻世界》主編)

    韓 松(科幻作家、《2066之西行漫記》《宇宙墓碑》作者)

    姬少亭(“未來事物管理局”創(chuàng)始人)

    薛 輝(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總體主任工程師)

    1

    <現(xiàn)狀>

    中國科幻產(chǎn)業(yè)才露尖尖角

    早晨6點,劉慈欣醒了,像往常一樣。

    吃過飯后,他開著車駛上了山西陽泉的街道。送高二的女兒上學,是他每天要做的事。

    在這之后,他的生活才與科幻相關(guān)。

    目前,劉慈欣正在做一些關(guān)于科幻影視的工作,“我的《三體》系列和《流浪地球》正在拍攝,還有其他的幾部也在籌備。”

    6月25日,世界級科幻獎“軌跡獎”在美國西雅圖揭曉,榮獲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的是《三體:死神永生》。這是繼雨果獎之后,《三體》系列獲得的第二個國際重大獎項。

    ▲通常來說,軌跡獎也是雨果獎的風向標,《三體:死神永生》能否再摘今年雨果獎,8月11日我們拭目以待。圖為《三體:死神永生》英文版封面。(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作為一部科幻小說,《三體》系列已經(jīng)成為世界性的科幻文學財富。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離任前的最后一個假期里閱讀了《三體》,他評價這是一部“背景宏大”“十分深刻”的創(chuàng)作;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曾在網(wǎng)絡上公開表示《三體》可以緩解自己的閱讀疲勞;現(xiàn)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也是這一系列的忠實粉絲,他在自己的那本《三體》上,密密麻麻地寫了許多批注。

    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通過《三體》走近科幻。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chuàng)意研究中心主任、科幻作家吳巖表示:“在中國,現(xiàn)在寫科幻的人正在增加。除了學生,還有各行各業(yè)的人。”

    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首設了科幻文學碩士專業(yè),作為全國唯一的科幻文學專業(yè),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yè)下,屬于三級學科,每年招收1~3名碩士。而設立12年來,這個專業(yè)長坐“冷板凳”,甚至出現(xiàn)過8年共招生15人的情況,經(jīng)常因生源不滿從其他專業(yè)調(diào)劑學生。直到2015年,北師大科幻文學專業(yè)首招博士生,這個“冷門”專業(yè)也漸漸熱門起來。

    吳巖認為,伴隨著科幻影視劇的發(fā)展,未來市場對科幻文學人才的需求將會大增。他表示,目前我國最缺科幻電影編劇,電子游戲、主題公園、產(chǎn)品設計等領域也非常缺少具有科幻文學背景的人才,在國外比較成熟的概念設計等職業(yè)也會慢慢發(fā)展起來。

    除了學校教育,社會也為對科幻感興趣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7月2日,中國科技館開設了一次為期一周的科幻寫作課程。這次課程的講師匯集了科幻圈里最具知名度的“大咖”們,但整個課程不收取任何費用。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也是課程講師之一:“這次培訓的主要內(nèi)容是科幻寫作,年輕的作者是科幻發(fā)展的后備軍,我們十分愿意幫助他們成長。”

    作為“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局長”,創(chuàng)始人姬少亭也在做著“助推”的工作。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官方微博簡介上寫著:專注科幻文化的推廣、原創(chuàng)內(nèi)容創(chuàng)造,輸出科幻價值觀和方法論。“打造科幻的源頭、培養(yǎng)科幻作者”是姬少亭創(chuàng)建這個科技文化品牌的初心。

    相對寫作培訓,姬少亭更樂于去開闊科幻作者的視野。前不久,她剛剛帶著7位科幻作者完成了一次美國之旅。在美國,他們與科幻界的元老詹姆斯·岡恩、《三體》的翻譯者劉宇昆等人進行了交流,并且參加了坎貝爾紀念獎大會。

    “如今,美國有1000多位科幻作者,而中國只有幾十個。這既意味著差距,也意味著機遇。現(xiàn)在資本已經(jīng)開始對科幻感興趣了,就在今年,我們完成了數(shù)千萬的融資,也和劉慈欣合作共同發(fā)布了一個關(guān)于《三體》衍生開發(fā)‘三體宇宙’計劃。我相信這將會推進科幻的發(fā)展。”姬少亭說。

    ▲2017年6月8日,劉慈欣和未來事務管理局(以下簡稱“未來局”)共同發(fā)布了一個名為“三體宇宙”的開發(fā)計劃。和我們熟悉的“漫威宇宙”不同,此次未來局發(fā)布的“三體宇宙”將是一次關(guān)于《三體》的全方位衍生開發(fā)計劃。(圖片來源:未來事務局)

    更高的社會認可度,更多的資本和行業(yè)參與者,更好的平臺和成長機會。那么近年來,一向被視為“小眾化”的中國科幻小說市場,是否扶搖直上了呢?答案是——沒有。

    《科幻世界》的副總裁姚海軍表示,從數(shù)量上說,今年的科幻小說圖書的銷量跟前兩年差不多,暢銷書的情況也沒有太大的變化。科幻作家韓松告訴記者,近年來,除了劉慈欣的一些作品,其他的中國科幻小說銷量仍然不盡人意。他認為現(xiàn)在的科幻小說市場仍然處于“小眾”的狀態(tài)。

    對于這種觀點,劉慈欣也表示認同,“其實除了《三體》,我們找不到第二部作品,包括我自己的作品能夠賣得很好。正常來說,一個作家如果一部作品成功,那么往往會帶動其他作品的銷售,但是這種情況在我身上并沒有出現(xiàn)。中國的科幻文學是在發(fā)展,但目前,科幻小說的市場并沒有出現(xiàn)根本性的改變。”

    與小說不同,科幻電影早就得到了市場的青睞,最近上映的《變形金剛5》就印證了這一點。據(jù)CBO中國票房統(tǒng)計,上映10天后,《變形金剛5》雖然口碑“撲街”,但仍在中國收割了13億人民幣。“其實,成功的科幻電影有很多,比如《異形》系列、《火星救援》《星際穿越》等,但是它們都是外國的。相比之下,中國的科幻電影只能說才剛起步。”姬少亭說。

    但是,這條新賽道上的選手卻并不少。姚海軍曾在“2016中國科幻季”上介紹,僅2016年前8個月,科幻電影備案立項數(shù)量就達到85部。在其中,《三體》電影一直有比較高的關(guān)注度。

    這部影片一共投資了2億人民幣,由好萊塢特效團隊和眾多國內(nèi)一線明星打造。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吳巖算了算,現(xiàn)在他接觸過的想拍科幻電影的機構(gòu),不下一百家。

    ▲投資過千萬的科幻舞臺劇《三體》中,12臺無人機托起3個巨大的氦氣球,營造出“三日凌空”場景。(供圖:LotusLee)

    “但是中國這個領域的人才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比如成熟的科幻電影編劇,現(xiàn)在中國還沒幾個。”吳巖表示,目前中國的電影產(chǎn)業(yè)鏈還不完備,人才要配齊起碼要幾年的時間。但是凡事開頭難,走出第一步很重要。

    “從一個產(chǎn)業(yè)的角度講,科幻不僅僅是小說與電影,還有許多其他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游戲、漫畫、動漫、主題公園等等。但是目前,中國的科幻市場還是處于一個圖書時代,至于說產(chǎn)業(yè),只能說它露出了一個萌芽。”吳巖說。

    2

    <堅守>

    歷經(jīng)磨難,從未停止成長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科幻已經(jīng)陪伴中國走過了一個多世紀。在這段歲月中,它經(jīng)受了兩次沉重的打擊。

    第一次,是“文革”。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科幻書籍便被列為碰不得的東西,但是“規(guī)定”往往擋不住人們的向往。

    吳巖是在“文革”中長大的,那個時候,他已經(jīng)對“科幻”著了迷,找不到科幻書籍總讓他覺得生活缺點什么。當時,吳巖住在空政文工團大院,院里有一個被貼了封條的圖書館,他和小伙伴們“瞄”上了它。“為了拿到書,我們砸破了圖書館的玻璃,溜了進去”,那一次,吳巖拿到了好幾本科幻書。其中有一本他重讀了多遍,它的名字是《海底兩萬里》。

    1976年5月,《少年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篇葉永烈的短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這意味著科幻文學的卷土重來,也預示著文化大革命即將終結(jié)。

    陰霾散開了,吳巖在《中國科幻發(fā)展的路徑》中曾談起了這段令他興奮的時光,“1976年到1984年,大量科幻小說得到出版。《科幻海洋》《科學文藝》等超過10家科幻刊物得到發(fā)行,老作家恢復創(chuàng)作,新作家不斷涌現(xiàn),形成了中國的一次科幻新熱潮。這期間,葉永烈出版了行銷300萬冊的暢銷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最終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1970年代末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銷量達到300萬冊,可以說是洛陽紙貴。現(xiàn)在即使劉慈欣的書,銷量都沒有追上這個數(shù),當時的確是科幻文學的一個高潮。(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可是,此刻的科幻文學正在逐漸與國家的預定形式不相符。在當時,中國將科幻小說定位為少兒科普類文學。但是這種“歸類”,卻在被科幻作家們所打破。他們的作品逐漸開始表現(xiàn)出一種深邃的社會思考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很明顯,這既不“少兒”,也不夠“科學”,這種矛盾直接誘發(fā)了科幻文學的第二次打擊。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這次的運動將科幻定義為“偽科學”。出版管理機關(guān)開始多次發(fā)文禁止刊發(fā)科幻小說,科幻雜志紛紛停刊,科幻作家逐一封筆,中國科幻的黃金年代戛然而止。

    最終舉國上下,只有四川成都的《科幻文藝》(《科幻世界》前身)留存了下來。但是政府不再出資支持,《科幻文藝》要想走下去,只能“自負盈虧”。

    沒有資金、沒有市場、沒有創(chuàng)作者,但是《科幻文藝》決定接著干!通過民主選舉,楊瀟擔任起了主編,社里開始裁員,當時應該留下了不到10個人。

    為了養(yǎng)活《科幻文藝》,楊瀟帶著社員們做起了少兒圖書。為了將其推銷出去,她和其他員工一樣,騎著三輪車到大街小巷去叫賣。就憑著這股子韌勁兒,《科幻文藝》活了下來。

    中央很快發(fā)現(xiàn)了精神污染運動擴大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將其叫停了。但是這一次的打擊,卻讓科幻文學元氣大傷。韓松曾在“我與《科幻世界》”中寫到,從1987年第六期《科學文藝》上,可以看出稿荒的嚴重。編輯部不得不用非科幻作品湊數(shù)。該期共登了3篇紀實報告文學,還有一些歷險記、訪問記等。科幻小說只有8篇,而這8篇中又僅有2篇是中國人寫的。

    此時只是一名科幻迷的姚海軍,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在那個時候,能買到的科幻小說越來越少。”作為一個科幻迷,這是令人痛苦的。后來,他才知道科幻界發(fā)生了“大事情”,科幻文學的好日子,已經(jīng)成為過去。

    ▲《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姚海軍決定做點什么,在那個科幻文學的低潮期,存在著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科幻迷們找不到科幻的書;科幻作家找不到出版社;而出版社又不了解科幻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

    “于是,我當時就有辦一本雜志,與同好們分享一些信息的念頭。”通過信件,姚海軍與《科學文藝》雜志社,以及中國許多的科幻作家建立了聯(lián)系,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說干就干!當時,姚海軍正在伊春讀技校,他向?qū)W校借來了油印機,又弄到了蠟紙和刻板,開始了一個人的制作。他給這本雜志起了個名字—《星云》。回憶起那時候,姚海軍說:“刻蠟紙最好的字體是仿宋體,開始因為不熟練,所以我刻出來的并不美觀,但是后來慢慢就好了。”

    《星云》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幫助,頭幾期的費用,都是姚海軍自掏腰包。而到后來,科幻迷們就把這錢湊夠了。“當時,韓松、王晉康等科幻作家也紛紛用稿件來支持這本雜志,這讓《星云》的質(zhì)量有了很大提升。一些出版社的編輯也很熱心,一旦有科幻圖書出版的消息,就會及時告訴我。”

    1988年,姚海軍離開了技校,成為了一名林場工人。工作很繁重,但姚海軍仍會利用休息的時間來做《星云》。這份沒有任何營利的雜志,姚海軍辦了10年??

    逐漸地,科幻之樹又在中國大地上生長起來。2010年,中國首個全球性科幻獎項——“華語星云獎”由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設立。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董仁威憶起往昔,他的記憶定格在了一次聚會上。

    “那是一次四川省科普作協(xié)的聚會,當時,姚海軍已是《科幻世界》主編。他向我說出了創(chuàng)辦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想法。我當時就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科幻需要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獎項來推動。”

    之后,一拍即合的兩個人又找來了吳巖,三個人決定—干!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資金、人員、評獎方法都是一片空白,大家只能從零做起。

    董仁威忙碌了起來,拉資金、分析作品、做動員,等待他的工作數(shù)不勝數(shù)。頒獎前近一月的時間,他每天只睡3~5個小時。疲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過度勞累促使他的血糖指標飆升到了22,而正常值是8以下。他開始時常厭食、精神不振。不管怎樣獎也要辦!指標只能靠胰島素控制了。這一天做完活動,董仁威掀起了上衣,拿著胰島素注射針扎進了自己的肚皮。他一抬頭,發(fā)現(xiàn)韓松正在看自己,便笑著說:“我這不是注射毒品!”

    第一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終在成都的一個電影院中舉行了。當時,陳舊的電影廳內(nèi)坐滿了200多人,其中有從臺灣來的,也有從海外來的。獲獎的作家一一從紅地毯上走過,就像好萊塢明星出場一樣,所有的人都為之而歡呼,“那是我懷念的一刻”,董仁威說。

    如今,已經(jīng)走過了三十八年的《科幻世界》仍是中國科幻期刊中一面歷久彌新的金牌。曾經(jīng)發(fā)行量最少的一期僅700份,而今天是最高的數(shù)字,已接近40萬。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到今年也走到了第八屆,激勵了包括劉慈欣、韓松在內(nèi)的一批科幻作家在世界科幻文學的版圖上作出更大貢獻。

    ▲《科幻世界·驚奇檔案》創(chuàng)刊于2000年,最初以《科幻世界》增刊的方式不定期發(fā)行,在五期內(nèi)發(fā)行量由30000份一舉躍升至150000份,成為一代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雖然中國的科幻不夠成熟,可它從沒有停止向前進!有一群人,一直在堅守著。他們精心呵護著它,熱愛著它,盼望它茁壯成長??

    3

    <未來>

    科技發(fā)展遠超人類想象,科幻終將消亡?

    中國并不缺少科幻的基因,早在20世紀,八國聯(lián)軍簽署《辛丑條約》,讓中國受盡凌辱之時,梁啟超就辦起了《新小說》雜志,并創(chuàng)作了《新中國未來記》,這篇小說描繪了六十年后,“新中國”不再任人宰割,繁榮興盛的畫面。

    梁啟超還翻譯了法國的科幻文學《世界末日記》、凡爾納的《海底旅行》和《十五小豪杰》。與之同行的,還有魯迅。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翻譯了科幻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提出——“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

    ▲魯迅先生翻譯的科幻小說。(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在兩位先行者的推動下,科幻文學走進了中國,帶著它的使命——“新民”。時至今日,歷史的車輪已經(jīng)轉(zhuǎn)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國與科幻都有了許多變化。然而沒有改變的是,它仍在這片土地上影響著一些人。

    姚海軍的書柜上,除了科幻小說,還擺放著不少的科學書籍。他覺得一個人若是喜歡科幻,就會自然而然對科學技術(shù)感興趣。“科學愛好者”,是姚海軍對自己的評價。過去,他追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系列。“而現(xiàn)在,我則比較喜歡《新知文庫》,這也是一套科學叢書。”

    科幻不僅僅讓他看到了“科學之美”,對姚海軍來說,它還是一個“時空門”,“每當現(xiàn)實遇到煩擾,我就可以通過它到宇宙深處旅行一番,讓心靈得到放松。而且,科幻具備廣闊的視野和超常的時空跨度,若是用科幻的眼光來看自己所處的現(xiàn)實,很多時候會有一種超然的感覺。”

    姬少亭也有這樣的感觸,“因為科幻,往往會有一種豁達感。”姬少亭的父親就是一個科幻迷,在她的印象里,父親總會讀一些凡爾納的小說。9歲的時候,父親給了她一本《科幻世界》。這本雜志帶她認識了宇宙,伴隨她走到今天。因為喜歡科幻,她還開始關(guān)注科技方面的事。在新華社當記者的時候,姬少亭往往會主動選擇去做一些科技報道。從業(yè)的10年中,她獲得了不少獎項,其中一部分與科技有關(guān),比如“中科院科星獎”就是一個。

    “科幻能夠激發(fā)人們對科學的熱愛,打開想象力。而且它對人的改變是巨大的,有一些故事,能夠深深地嵌入讀者的心靈”,吳巖說。據(jù)他了解,先閱讀科幻文學再走上科學之路的人,不止一個兩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總體主任工程師薛輝,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位于甘肅省西北部。在這里,薛輝正坐在工作室的計算機前,專注地盯著屏幕上顯示的數(shù)據(jù)。每當中心有衛(wèi)星發(fā)射,薛輝都會如此。他需要對每次衛(wèi)星的飛行狀況進行實時評估:“若是飛行狀況出現(xiàn)問題,我將會第一時間對其分析,找到癥結(jié)所在。”對于航天事業(yè)來說,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將直接決定著衛(wèi)星發(fā)射的完善方式。

    如今,薛輝已經(jīng)負責了多次重量級的發(fā)射任務:“天宮二號”“神舟8號到11號”飛船、“墨子號”等,都是他的“老相識”了。

    博士畢業(yè)后,薛輝就選擇來到這里工作,因為他覺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是中國距離太空、宇宙最近的地方。“很科幻”,是他對這里的一個定義。“我從小學起就是一個科幻迷,科幻讓我對宇宙產(chǎn)生了好奇”,他說。

    ▲吳巖認為,目前國外的科幻文學已經(jīng)衰落了,但是在中國,還是有繼續(xù)發(fā)展的可能。(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科幻之所以能承擔起科學啟蒙的使命,是因為科幻與科技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

    “可以這樣講,科幻是參照科技創(chuàng)作的,若是脫離了科技,它便不再是科幻文學,而是奇幻文學。”吳巖說。這只是科幻的一個特點,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它同樣有批判和反思等意義。但是,從根本上說,反應現(xiàn)實和未來的關(guān)系,才是它的靈魂。

    “在19世紀和20世紀,科幻能夠盛行于世,歸根到底是因為它準確地展現(xiàn)了這種關(guān)系。但是在那時,科技發(fā)展是比較緩慢的,而今天,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速度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每天早上都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穿過’人的身體。這對科幻來說,是致命的。所以在未來,我相信科幻終究會滅亡。”吳巖說。

    劉慈欣對吳巖的看法表示認同,他說自己仍在尋在其他表達方式的過程中。

    到那一天,科幻大概就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即便可能會消失,它也是燦爛的。因為它曾讓許多人抬起了頭,眺望到了未來??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