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春天,遇見最懂你的人——訪人大代表馮玉萍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與代表們共商國是。“我來自文化藝術界,從事傳統(tǒng)戲曲評劇表演44年。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受到我們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高度重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尊嚴地從事著我鐘愛一生的評劇事業(y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馮玉萍在會上作了關于如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戲曲藝術在當代煥發(fā)新生命力的相關發(fā)言。回想起當天的發(fā)言,特別是與習近平總書記交流,馮玉萍仍激動不已。
3月9日,氣溫已經回暖,春意彌漫京城。記者來到遼寧代表團駐地亞洲大酒店,此時的遼寧團剛剛結束集體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的會議。利用午間一小時,馮玉萍接受了本報專訪。
“我給總書記介紹了新創(chuàng)作的遼沈本土文化題材大型評劇《孝莊長歌》,總書記關切詢問了評劇在東北的發(fā)展狀況。”馮玉萍說,評劇雖在河北唐山發(fā)源,但在東北生根、開花、結果。關內有白派、新派等,關外有韓派、花派、筱派,而她師承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淑蘭。馮玉萍坦言,作為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發(fā)生著巨大變化,文化藝術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尤為顯著。
“我記得2013年這個時候,習總書記也來到遼寧團。會后我回到家里,我的小伙伴們圍著我,拉著我的手不松開,問:‘你是用哪只手跟習總書記握的手?’我能感受得到她們對總書記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和愛戴。那一夜我們都失眠了,就在我的家里,我們幾個小伙伴嘮了一夜。我的一個姐妹說:‘我要是也唱到現(xiàn)在,今天握手的不一定是誰呢?’一句話說得我們都不吱聲了。”馮玉萍說,她的條件確實不比我差。因為種種原因她舍掉了幾十年的功夫,去了美國打工。她看到我今天的成績與榮譽說:“玉萍姐,你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梅花大獎的獲得者,你的這份付出、這份堅守是值得的。”
“這份堅守,要耐得住寂寞與清貧,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份堅守,我們值了,因為習總書記懂我們。”馮玉萍告訴記者,從藝44年,她也并非一帆風順,也有過懷疑、動搖、彷徨。“當‘臺上人比臺下人多的時候’,我也會質疑,難道我選擇錯了嗎?難道戲曲就該是這個現(xiàn)狀嗎?當我們這些戲曲演員比不上那些流行歌手受歡迎時,我們很多人心里有很大落差。但我太愛評劇了,太執(zhí)拗,我不能違背自己的心意,所以一直堅持了下來。”馮玉萍說。
馮玉萍與記者分享了20年前在農村演出時的經歷。“一次下基層演出,在老鄉(xiāng)家里過夜,睡在炕上,突然被一陣怪異的氣息和叫聲弄醒了,一抬頭,原來是一只豬,我一下子就被嚇蒙了。”馮玉萍笑言,當時腦中想的只有把戲唱好。“即使是這樣‘天作舞臺地當床’的年代,我們都過來了,今天有這么好的時機,有我們期待已久的春天,我們?yōu)槭裁床缓煤谜湎В瑪]起袖子加油干?!”馮玉萍說。
馮玉萍有著甜亮的嗓音與扎實的功底,扮相端莊秀麗,從《我那呼蘭河》到《孝莊長歌》,馮玉萍刻畫人物時細膩多變,功力愈加深厚。從1987年至2013年,26年間,馮玉萍先后3次獲得梅花獎,成為評劇界有史以來第一位“三度梅”的獲得者。她說:“雖然我已經不年輕了,但我得好好傳承評劇。目前我有10個徒弟,他們不僅有唱評劇的,也有唱晉劇、吉劇、遼劇的。”
中國戲曲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這棵參天大樹不僅根深,更要枝繁葉茂。“既傳藝,又傳神,更傳德,推動傳統(tǒng)戲曲的傳承發(fā)展,讓中國戲曲在孩子們心中扎根。”馮玉萍說,“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同時,也注重在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對中國精神和美學精神的闡釋傳播。”
在談到如何讓戲曲藝術在當下煥發(fā)新春,如何進一步在青少年中推廣戲曲藝術時,馮玉萍說,如今,戲曲進校園成果已經初步顯現(xiàn)。“我們解決了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戲曲的問題,但是否真的能起到傳統(tǒng)藝術浸潤童心的作用,我認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馮玉萍說,“我們的作品讓孩子們喜歡,比讓他們學更重要,喜歡才有可能學,所以‘填鴨式’的‘塞’給他們,效果不盡如人意。關鍵還是要看作品。”馮玉萍建議,兒童劇不能太籠統(tǒng),不應只有話劇,應該把兒童劇細分成話劇、戲曲、音樂劇等多個種類,讓孩子從不同藝術門類中體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以及西方文化藝術的魅力,他們才能更加知己知彼,才能成長為擁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從而更好地珍惜、傳承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怎樣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戲曲,了解青少年兒童的審美需求和他們的心理很重要。”馮玉萍說。
在馮玉萍看來,戲曲要獲得當代人的喜歡,不僅要在內容上精益求精,形式上也要善于抓眼球,這樣才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一味地去迎合市場。要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我們的戲曲藝術,要引領人的審美、凈化人的心靈。戲曲擁有這樣以文化人的魅力。”馮玉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