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自信讓我內心堅定 ——訪格萊美世界音樂專輯大獎獲得者吳彤
吳彤現(xiàn)場演出照
在美國洛杉磯2月12日舉行的第59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中國音樂人吳彤攜手絲綢之路樂團成員憑借專輯《Sing Me Home》(歌詠鄉(xiāng)愁)獲得2017格萊美世界音樂專輯大獎。這是繼榮獲第52屆格萊美最佳跨界古典專輯后,吳彤與絲綢之路樂團第二次斬獲格萊美獎項。
多年來,吳彤用笙、簫、嗩吶等民族樂器演繹搖滾、古典音樂作品,把中國民樂以更豐富的形式傳遞給世界。在獲獎專輯《Sing Me Home》中,吳彤與班卓琴演奏家兼歌手阿比蓋爾·沃什伯恩承擔了主打歌《Going Home》(歸鄉(xiāng))的演唱,并演奏了笙、嗩吶、巴烏等多種樂器,創(chuàng)造出與眾不同卻感人至深的音樂。
民樂是父親給予我的禮物
吳彤對樂器吹奏的興趣源于家傳。清朝末年,他的太爺吳啟瑞將清宮廷樂器制作技藝完整傳習下來并流傳至今,該技藝已于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彤自幼與父親學習笙、嗩吶等各種民族管樂器,從那時起,民樂就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文化傳承于我而言是一種家族的血脈情感。父親制作、演奏樂器,為之奮斗一生。他認為,可以給予下一代的最好禮物就是這項技藝。多年來我沒有丟掉民樂,就是因為這是連接我與父親之間的紐帶。”吳彤深情地說。
20歲時,吳彤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愛上了搖滾,并創(chuàng)建了搖滾樂隊——輪回樂隊。對這一選擇,吳彤解釋:“民樂需要個人的文化積淀和生活經(jīng)歷,當時我有很多東西理解不了。而流行音樂的節(jié)奏、和聲變化感動了我,讓我有創(chuàng)作沖動。后來想想,流行音樂的節(jié)奏與和聲很值得傳統(tǒng)民樂借鑒。” 搖滾與民樂很快在吳彤的血液里相遇、融合。在做搖滾的10多年里,他也沒有放棄過對民樂的探索,讓人聽著就想搖擺的《花犄角》里有笙的吹奏,英式風味十足的《春去春來》中則有嗩吶的加入。
“其實,傳統(tǒng)音樂和流行音樂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傳統(tǒng)音樂在當時也是流行音樂,如今的流行音樂也會成為傳統(tǒng),只是后者需要探索的道路會更久更長。”在吳彤看來,更為關鍵的是追尋音樂的本真。
音樂可以消除歧見
1999年,吳彤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學院進行講座時結識了著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并受邀加入絲綢之路樂團。該樂團由馬友友創(chuàng)辦于1998年,致力于以音樂間的跨界合作消除文化和種族間的隔閡。在吳彤看來,加入樂團的責任不僅是創(chuàng)作民樂,更多是把民樂帶到國際平臺,面向各國觀眾進行推廣。
最初,吳彤在樂團中只演奏笙的獨奏曲,隨著經(jīng)驗積累、技術提高,他的音樂想象力也更豐富,開始嘗試把《酒狂》《十面埋伏》等民樂改編為西方的室內樂,用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演奏中國民樂。絲綢之路樂團成立16年來,吳彤把我國的民歌《蘭花花》《燕子》等傳唱到了全世界。
絲綢之路樂團里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音樂家,大家文化背景、音樂經(jīng)歷和興趣各有不同,演奏的作品也風格各異。在這里,吳彤不斷嘗試,學習了印度音樂復雜的節(jié)奏、波斯音樂豐富的音階等很多從未接觸過的音樂語言。“這是我音樂之路上的轉折點,是我走向國際了解世界音樂、古典音樂的重要機會。我一方面對外傳播中國民樂,同時也向同行學習。”吳彤說。
在這個國際化的音樂平臺上,吳彤無數(shù)次感受到以音樂消除歧見的力量。“人們會疑問,中國的笙和印度的鼓風格迥異,怎么可能合奏?但等到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時候,就是那么親切和諧。”吳彤說,音樂就是這樣神奇,只要大家相互尊重、信任,就可能在幾分鐘之內打開人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一種不可思議的音樂奇跡。
找到民族音樂最鮮活的基因
“振興民樂最重要的是找到根,找到每種音樂最鮮活的基因,音樂的風格和方法是次要的。” 在國際舞臺行走多年,對于傳播民樂,吳彤最大的感受是,一方面要了解外國人想聽什么,同時要知道自己家里最好的是什么,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演繹音樂。
當然,他也遭遇過不少困境,來自同行和外界的很多不解、誤會在所難免。“這就需要有一顆堅定的心,這種堅定來自于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并愿意把好東西傳遞給別人。”吳彤坦然地說。
如今,吳彤除了演出,還會認真履行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在樂器廠從事質量把關、產品開發(fā)的工作。此外,他還做了大量相關史料研究,追溯樂器歷史,從古籍中查找有關記載,使樂器的制作、創(chuàng)作、演出一體化,全方位地傳播中國民樂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