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李白儒道理想的云意象
李白賦詩。 資料圖片
唐代是一個多元開放、兼容并包的時代。由于朝廷采取儒、佛、道三教并獎及折中調(diào)和的文化政策,因此,思想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三教合流的時代思潮。在三教調(diào)和的社會氛圍里,文人士大夫根據(jù)自身的境遇和旨趣,或二教并習(xí),或三教兼修,各取所需,蔚然成風(fēng)。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701-762年)就是最能代表盛唐詩人精神風(fēng)貌的詩壇巨星。
李白的詩作內(nèi)容豐富、意象繁多,其中,“云”是詩人運用比較多的意象之一。云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大概出現(xiàn)了100多次。如果把李白的詩歌比作一座神秘的“仙山”,那么,時隱時現(xiàn)、縹緲于山間的“云”則是一道體現(xiàn)了山之神韻的獨特風(fēng)景。在李白的一些詩中,云意象寄托了詩人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fù),蘊含著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彰顯出自由不羈的精神追求。
彰顯“空卷舒”的精神追求
儒家對積極進取精神的崇尚,影響和決定了士子們傾心于廟堂、熱衷于為官從政。倘使仕途平坦,則飛黃騰達(dá);一旦仕途坎坷、官場失意,道家貴柔、主靜、守雌的人生哲學(xué),又成為失意儒生、落魄士子的主導(dǎo)思想,他們就會到道家、道教中尋求慰藉。李白從小生活在道教氣氛濃郁的蜀中地區(qū),雖然年輕時就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但這并沒有妨礙他對為官從政、建功立業(yè)的孜孜追求。當(dāng)李白從26歲起“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在追求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的路途中不斷遭致挫折之后,他就開始追求任隨自然、超塵脫俗、瀟灑自由的人生境界。“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就是這種個性自由與精神追求的形象寫照。李白游遍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布名山大川,“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縱情山水,任隨自己飄逸的情思融于青山、白云、流泉之中。
李白在詩作中經(jīng)常以希冀、憧憬的筆調(diào),展示自己內(nèi)心追求神仙般自由的渴望。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的最后,詩人吐露了自己的心曲:“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詩人想象著自己有一天修煉升仙,仿佛遠(yuǎn)遠(yuǎn)望見神仙在彩云里,手拿著蓮花飛向玉京,自己也隨仙人凌空而去。神仙生活是以自由為特征的,詩人追求神仙世界,實際上是為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尋找一個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因此,詩中運用“仙人”、“彩云”等意象,其真意在于寄托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表露“游仙山”的歸隱心志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當(dāng)他在充滿艱辛的求仕之途上,感覺自己距離理想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時,他的心靈就越來越趨近道教。經(jīng)過短短兩年“翰林供奉”的朝廷“政治生活”的考驗,李白被證明他狂傲不羈、追求自由的靈魂不屬于政治。天寶三載(744年)“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他在齊州請北海高天師為其授道箓,從此“名在方士格”,正式成為一名道士。李白的近千首詩中,有100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guān)。詩人在詩中多次流露出對仙游生活的向往和對神仙世界的追求,進而表明歸隱心志。南朝時,高道陶弘景隱于句曲山,齊高帝蕭道成有詔問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詩回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后人多以“白云”喻指隱士。因為白云縹緲變幻、神秘莫測,人們總是把它與“仙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將白云作為仙界的象征。
李白在《尋陽紫極宮感秋作》一詩中,同樣抒寫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詩的前半段云:“何處聞秋聲?翛翛北窗竹。回薄萬古心,攬之不盈掬。靜坐觀眾妙,浩然媚幽獨。白云南山來,就我檐下宿。”南山白云對詩人像故交一般特別友好親近,詩人與白云也似乎神交已久、十分投合。據(jù)王琦注,“白云南山來,就我檐下宿”化用了陶淵明“白云宿檐端”句(《擬古詩九首》其五),詩中的“白云”成為“詩仙”李白與“隱逸詩宗”陶淵明之間心靈契合的紐帶。
李白一直渴望“功成身退”,而實際上,他一直沒有“功成”,也就始終未能“身退”。所以,他只能歸隱于自由的精神世界——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下途歸石門舊居》詩中有這樣幾句:“余嘗學(xué)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何當(dāng)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俯仰人間易凋朽,鐘峰五云在軒牖。”在他看來,喧囂的人間、紛擾的官場,相對于“壺中洞天”來說,只如過眼煙云,轉(zhuǎn)瞬即逝。與其俯仰人間、浮沉宦海,不如棲身“鐘峰”、寄情“五云”。在詩人的眼中,“五云”可以排解詩人壯志不酬的苦悶,可以作為詩人政治上失意后的精神寄托。
總之,儒家和道家、道教關(guān)于人生的哲學(xué)思想滿足了李白在不同政治處境下的不同精神需求,使他在得志或失意時都能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天空中逍遙任意的云,與瀟灑飄逸的“謫仙人”之間,實在是有太多的“神似”,使得云意象成為寄托這位天才詩人的儒道人生理想的奇妙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