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展示中國文學之博大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李敬澤,巴西文化部第一副部長沃內,文化部外聯(lián)局副局長朱琦等在座談會上
8月22日,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國際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此次座談會是“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的重要部分。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李敬澤、巴西文化部第一副部長沃內、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孟祥林、文化部外聯(lián)局副局長朱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副司長趙海云等出席座談會。來自近30個國家的50余位從事、關心中國文學翻譯及出版的譯者、作家、出版人參加座談。
董偉在致辭中表示,“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自創(chuàng)辦以來,以文學出版為媒、以翻譯合作為橋,為分享各國優(yōu)秀文化成果、加強中外專業(yè)機構和人才聯(lián)系,搭建了開放、務實、廣泛深入的合作平臺。他希望翻譯家們以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和獨具一格的慧眼,發(fā)現(xiàn)和推動更多優(yōu)秀中國文學出版作品走進各國,與各國讀者分享中國故事。
李敬澤在致辭中向翻譯家介紹了中國作協(xié)主持實施的“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程”等面向全球譯者的項目以及《人民文學》雜志外文版、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等對外譯介工作。他表示,翻譯家需要不斷地領會中國之大,領會中國文學之大。“中國之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的幅員遼闊,更體現(xiàn)在人們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方式千姿百態(tài)。而且,在這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中國人民正在為爭取美好生活進行著生機勃勃的努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之大”才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源泉。中國當代文學形態(tài)非常復雜,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不斷有新的作家、作品、文學樣態(tài)和文學創(chuàng)作潮流涌現(xiàn),翻譯家可以從中加深對中國心靈、生活、語言和文化的了解。
在座談會上,與會的部分海外嘉賓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出版的認識和翻譯體會。緬甸翻譯家通丁在發(fā)言中回憶起40年前在北京與中國的專家一同編譯《緬漢詞典》的時光。他說,正是中緬專家的共同合作促使這部詞典成為一部不朽之作。紐約大學全球中心出版項目總監(jiān)羅伯特·本齊提到,繁簡字的差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譯入語與譯出語的不同,成為中美文化互譯的主要挑戰(zhàn)。而對于中國知識的匱乏則成為中文圖書進入美國市場最大的絆腳石。埃及翻譯家哈賽寧介紹,通過最近十幾年中國文學在阿拉伯的翻譯、出版,很多阿拉伯人終于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了一個鮮活的中國和中國人日常的方方面面,但是阿拉伯世界出現(xiàn)漢語熱的同時也面臨著翻譯人才缺乏以及其他出版方面的問題。保加利亞翻譯家韓裴、新西蘭翻譯家鄧肯·坎貝爾、阿根廷“當代雜志”項目負責人伍志偉、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奧努奈朱·查爾斯以及美國作家羅斯·特里爾也就中國的文學翻譯、出版等議題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羅伯特·本齊演講
埃及漢學家哈賽寧演講
“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活動將持續(xù)至29日,各國研修代表將與20余家中外文學出版和圖書館機構聯(lián)合開展作品選譯、作家對話、翻譯沙龍等近20場專項活動,并與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相關活動互相呼應。此次研修活動以“工匠精神”為關鍵詞,通過“以文會友,以人促文”的方式,幫助各國專家代表掌握中國文學出版的最新動態(tài),促進中外文學出版作品譯介合作。其間,研修代表將結合海外文學和出版市場不同的期待和特點,針對各國實際需求與中國專家共同選譯作品,共同推出《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指南》等成果,并以“中國文化譯研網(wǎng)文學出版互譯合作平臺”等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為依托,為中外文學出版互譯的人才與項目合作搭建“線上+線下”的精準化、常態(tài)化、專業(yè)化工作平臺。
此次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還特別邀請了一批擅長類型文學、傳記、歷史、兒童文學等暢銷書題材的海內外知名作家參加,包括中國作家張之路、丁曉平,巴西插畫家、作家羅杰·米羅,美國國際出版人羅伯特·本齊等。通過“中外暢銷書寫作翻譯營”活動,中外作家、學者、譯者將就中國題材在海外形成主題暢銷書的可能性展開深入對話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