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 小物件寫下大歷史
湖北荊州出土的戰(zhàn)國玉璧
湖北荊州出土的秦代玉璧(局部)
湖北荊州出土的秦代玉璧(局部)圖片由作者提供
【尋蹤】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璧,瑞玉圜也。”雖然只是一個小物件,但它在歷史舞臺上反復(fù)出現(xiàn),甚至影響、改寫了歷史。
古代的玉器,最初大多是實用器,以裝飾類器形為多。后來的玉禮器,應(yīng)當(dāng)是為頂層社會設(shè)計的,部分禮玉的形制,也源于實用器,有的略有變形,其中以玉璧的出現(xiàn)最有意思。玉璧本依手環(huán)造型,器體向平面擴展,成為一個寬且平的環(huán)形。當(dāng)然如果由立面擴展,就成了高且方的琮。考古發(fā)現(xiàn)早期的玉璧,有的就像鐲一樣戴在死者的手腕上,這是判斷環(huán)與璧兩者關(guān)系的重要證據(jù)。
璧的用處,依《周禮·大宗伯》所說,“以蒼璧禮天”,是最重要的禮器。又見《典瑞》說,“疏璧琮以斂尸”,又是一種高等貴族用于埋葬的器具。祭天、禮地、斂尸,就成了琮與璧的主要用途,考古界和收藏界的許多討論也都圍繞著這些論點展開。
但僅以《周禮》所述,琮璧的作用并不只有這些。除了禮神敬祖之外,它其實更常見的用法應(yīng)當(dāng)是敬人,是位卑者親近尊長者的必備的禮物。
說起璧,我們想到了“春秋第一相”管子。管子是春秋時齊國的上卿,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管子》,今存76篇,內(nèi)容非常豐富,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jīng)濟學(xué)著作。
《管子·輕重》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故事,講的就是璧。一天齊桓公愁容滿面地對管子說:“寡人很想西行朝賀周天子,可是獻禮的貢物不足,難以成行,有什么辦法呢?”管子想了想,答:“請您在陰里筑一座城,有三重城墻,九道城門,讓玉人在里面秘密地琢石為璧。石璧徑尺者定價一萬錢,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四千,瑗五百。”等到石璧的數(shù)量足夠時,管子專程西見天子,他對天子說:“我們小邑之君,想率諸侯前來朝拜先王祖廟,領(lǐng)略周室風(fēng)范。請下令天下諸侯前來朝賀的人,一定要用彤弓石璧作獻禮。沒有帶彤弓石璧的,不準進入廟堂”。天子居然高興地答應(yīng)了,以管子的說辭號令于天下,帶璧來見。
不出所料,別國哪里來得及造那么多的璧,天下諸侯只得滿載著黃金珠玉五谷文采布帛,夜以繼日地趕往齊國,換取石璧。齊國的石璧因此流傳天下,而天下財物也就源源不斷運送到了齊國。這一次的收獲,讓齊國八年沒有征收賦稅。
這被稱為“陰里之謀”,又稱之為“石璧謀”。這個近乎寓言的故事,其真實性曾讓古人產(chǎn)生過懷疑。但不論這“石璧謀”是否真有其事,齊國強盛起來了是事實,稱霸也是事實。這璧給齊國帶來的不僅是財源,更重要的是政治資源,通過璧的造賣,得以號令諸侯。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又有一段很重要的歷史與璧有關(guān),這就是和氏璧完璧歸趙的故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對璧的價值最生動的演繹。許多古籍如《韓非子》和《新序》都記錄了與和氏璧相關(guān)的掌故,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記錄了此事。
和氏璧的來歷、完璧歸趙的故事已家喻戶曉,不再贅述。然而,趙國最終還是沒有能保住自己的寶貝,秦破趙,和氏璧終為秦所得。秦始皇為擁有它而自豪,將玉璧改制為傳國玉璽,丞相李斯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了璽上。和氏完璧雖然最終并沒有保全,它卻再一次升值,由璧變璽之后,成為了皇權(quán)的重要象征之一。
這樣的璧確實值得珍愛,卻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塊楚王識得與識不得的玉。和氏璧因是世間稀見的美玉,亦是古人與天等觀的環(huán)璧,所以才價值連城。又因它來歷不凡,傳承不俗,還成為忠誠與氣節(jié)的象征。還因它留下了“完璧歸趙”“價值連城”的成語和故事,而不可忽略其文化價值。
秦的傳國玉璽并沒有讓國家代代相傳,而是很快就滅國于漢,又一個新王朝登上歷史舞臺。不過在劉漢立國之前,又演出了一場與璧相關(guān)的大戲,這就是所謂的鴻門宴。適逢項羽同劉邦奪天下,爭王位。項羽已然占據(jù)上風(fēng)時,有人說劉邦要稱王。劉邦急忙前往項羽的鴻門陣前說明并無此事。項羽大約也有些相信劉邦的言語,可他的手下為了徹底了結(jié)劉氏集團,準備在這鴻門宴實施斬首一招。酒宴上刀光劍影,險情迭出。這當(dāng)口居然有幾種玉器登場了,其中就有兩件玉璧。以《史記·項羽本紀》的敘述,先是范增幾次用目光示意項王,還三次舉起所配玉玦提醒。玉玦本寓決絕之意,這是說一定要快作決斷,可項王默然不應(yīng)。劉邦見勢,借故出外如廁,然后就不辭而別逃走了。這劉邦也算是精明十分,他居然隨身帶著兩樣四件玉器,兩件玉璧,兩件玉杯,囑張良返帳中分送項羽和范增。項羽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將玉杯摔在地上,還拔劍砍碎了它,哀嘆說“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項羽收了璧,心里略覺踏實,玉璧象征天,象征王權(quán),送了這么重的禮,這不就說明劉邦沒有野心嗎?他沒有派兵去追趕劉邦,劉邦安然回營。后來呢?本來經(jīng)過三年苦戰(zhàn)已經(jīng)如愿的西楚霸王,又經(jīng)五年戰(zhàn)事最后四面楚歌,自刎而亡,天下歸漢。
小物件寫下了大歷史,這玉璧反復(fù)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它何來那么大的魅力?即所謂信仰的力量。
(王仁湘,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