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宋韻畫像磚
彩繪持瓶侍女磚(遼金)
西王母日月神磚(漢)
持荷磚(宋)
撫琴磚(宋)
畫像磚,是蘊含著美學、雕塑、裝潢、建筑等多門類的綜合藝術品。中國古代畫像磚在歷史長河中先后形成了幾個高峰期,如漢代空心畫磚、六朝拼嵌畫磚、魏晉彩繪磚、宋代磚雕等。正在中國園博園博物館舉辦的“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磚”展覽,薈萃了兩漢和宋金元時期的數(shù)百塊精美的畫像磚。徜徉其間,我們得以縱覽朝代更迭,人世滄桑,管窺古代社會生動的民俗畫卷。
神話想象
漢畫像磚所描繪的撲朔迷離的宇宙世界,莽莽蒼蒼,橫無際涯,具有一種蕩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這種深沉雄大的藝術氣魄,是時代的產物。兩漢,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輝煌的時代,漢畫像磚就是從這片沃土中生長出的一株藝術奇葩。作為典型的喪葬藝術,它表現(xiàn)的題材卻從來不凄慘悲切,相反,洋溢了對未來、對生命的樂觀與期望。
伏羲、女媧形象在漢代畫像磚里出現(xiàn)最多。在中國古代神話里,伏羲、女媧是人類的始祖,二者位列三皇。傳說伏羲創(chuàng)八卦、結繩造字,女媧煉石補天、捏黃土造人。他們成婚繁衍了人類,被譽為中華民族的“人祖”。女媧是有司生育繁子神力的女神,伏羲“制嫁娶”,亦含有司婚姻的意義。“伏羲女媧雙龍樓闕”畫像磚分上下兩部分,上為一座雙闕式建筑,左有一執(zhí)笏官員,躬身迎接,闕內一人跪拜;右為伏羲女媧二神,其尾相繞,后延至磚的下部,呈一對巨龍,構圖巧妙。此圖應是虔誠婦人在官祠里向二神禱告,祈求幸福的婚嫁和綿長的子嗣。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充滿神秘,含義頗深。
古陶文明博物館董館長特意介紹了一塊被譽為“磚之絕唱”的抽象陰刻畫像磚。這塊磚不是用模子壓印成型,而是由匠人隨心在濕坯上刻畫而成。線條輕松自如,率意奔放,富于童趣。靈感迸發(fā),意隨心動,方能產生如此藝術佳作。磚的正面是高禖、伏羲、女媧。每個神面部刻畫構圖奇特,構圖都呈現(xiàn)出正臉和側臉形象。這種與中國傳統(tǒng)技法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的立體派遙相呼應,穿梭兩千年歲月長河,在不同時空宿命般地相遇了。
西王母也經常出現(xiàn)在漢代畫像磚中。西王母原是居于昆侖山上掌控著不死之藥的至高神,自漢武帝將求仙活動轉向西方以后,昆侖與西王母的信仰便漸漸融合在一起。至東漢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昆侖、西王母、天門為中心的西方升仙信仰。而西王母也漸漸演化為后世道教中掌管仙籍的神祇。登上昆侖、拜見西王母、進入天門成為升天成仙的關鍵。這三層“獸-人-神”組圖畫像磚充分體現(xiàn)了漢朝人的生命價值觀。最底層的斗牛是原始生命力的迸發(fā)。進階到第二層的廳堂對晤是生而為人的思考與意趣,禽鳥居中起舞,犬于堂下守護欲入,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和諧共處。而占畫像主體的則是日月神共侍西王母,這也與漢朝人的向死而生的生死觀是一致的。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追尋永恒生命與幸福的途徑。
漢畫像磚力圖表現(xiàn)人們對戰(zhàn)勝死亡的渴望。將個人的生死放到宇宙世界的永恒變化中去進行表現(xiàn),本身就是一個積極樂觀的藝術命題。用遠古神話去描繪宇宙世界,使?jié)h畫像磚不僅具有一種撲朔迷離的神秘魅力,而且充溢著一股雄渾古拙的力量。漢畫像磚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情懷和浪漫主義色彩。
民俗畫卷
漢畫像磚對車馬出行、樓閣建筑、射獵、歌舞等生活場景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除了體現(xiàn)了真實的社會生活風貌外,同時還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向往。
漢代是個豪放而善樂舞的時代,從出土的畫像磚上看,長袖舞經常出現(xiàn)在拜謁宴飲上。“對舞”是一件表現(xiàn)舞蹈的畫像磚,右側的舞者揮動長袖于頭上,微微飄揚的長袖一高一低向后飛舞,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左側的舞者腰細如線,身姿舒展而奔放,表現(xiàn)出熱烈曼妙的舞姿。而“武士車馬出行射獵”畫像磚則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出西漢的尚武之風。漢朝初建時,仍有外敵在側。在這一整塊武士空心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漢人穿短衣、冠羽飾,動作夸張,孔武有力。不論是雙腳踏弓、劍戟前刺,還是弓背前傾、騎馬奔馳,均構圖飽滿,極富張力。飛鳥、駿馬和富有生命力的武士,使畫面充滿了流動感。隔著千年的時光,我們似乎還能聽見衣袖鼓風而動的獵獵作響。
當時光流轉至宋金時期,漢代這種雄奇強悍的氣勢已經無處尋覓,取而代之的是濃郁的人文氣息。漢畫像磚氣勢宏大的群舞、群戰(zhàn)場面已經鮮有表現(xiàn),呈現(xiàn)更多的是市民安逸的休閑生活。
宋代文化氛圍頗濃,在宋代畫像磚里有一組圖表現(xiàn)了女子撫琴、對弈、作畫的場景,體現(xiàn)了宋代女子不僅僅是在“婦容”、“婦德”上加以規(guī)訓,更要求女子同男子一般精通琴棋書畫。“撫琴”畫像磚凸雕了一位婦人居中端坐,腿上平放一把古琴,雙手似作撫琴狀。婦人左右侍童,表情專注,臉頰微抬,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似乎聽琴入迷。
宋代“持荷”畫像磚里反映的是七夕之時,年輕男子持荷作傘為女子遮陽避雨。據文獻記載,北宋都城汴梁有七夕前后折荷花、荷葉的習俗:“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又少兒須買新荷葉執(zhí)之,蓋效顰磨喝樂。”這種蘊藏著生活情趣的場景在宋金畫像磚里比比皆是,而文人式的婉約細膩的現(xiàn)實主義韻致也在畫像磚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以孝為本
宋代將孝視作為人之本。在宋代畫像磚展區(qū)中,二十四孝圖被首師大歷史教授后曉榮稱為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二十四孝版本。
二十四孝故事是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倡導敬老尊親之德。王祥臥冰為母求魚,元覺警父勿棄祖父,蔡順分椹奉養(yǎng)老母等,憨厚樸實的陽刻畫風兼孝行表述文字將流傳下的故事一一鐫刻其上。先人們以畫像磚為載體,教化后人。作為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孝文化不僅留存于精神層面,也已經潛移默化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畫像磚二十四孝圖描繪的不僅是“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時,也記錄了父母對孩子的養(yǎng)育之責。宋代要求女子都應當通曉經學,知書達理。因此“能開發(fā)輔導成就夫子”是女子的職責,母親更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教子讀書”畫像磚,門右側一個小孩低頭讀書,門左側一婦人左手摟幼子,右手上指,似乎在給孩子講解。畫面右下角的小貓,似也在聆聽。賢母幼子齊心向學的家庭景象躍然磚上。
以石為地、以刀代筆,古代藝匠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作為古代社會的典型性文物遺存,此次展出的畫像磚藝術風格博大雄渾,藝術表現(xiàn)夸張生動,富有律動的美感,注重神韻的追求,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探尋到現(xiàn)代立體主義、 表現(xiàn)主義和波普藝術的影子。古代畫像磚內涵豐富,其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風習俗、藝術紋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堪稱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流連于這些被時間千淘萬漉后鮮活依舊的展品,我們不僅感動于蘊藏在文物里的永恒魅力,也感動于古陶文明博物館原館長路東之先生窮盡畢生之力收集古代文物的使命感。這次精美畫像磚的展出,也是對已經羽化成蝶的路東之先生最好的懷念與告慰。
路東之(1962——2011),著名收藏家,史學、考古學工作者,也是作家、詩人。1995年制作《路東之收藏戰(zhàn)國秦漢瓦當原拓本》60部,1996年舉辦“路東之收藏瓦當封泥展”,與西北大學共同組織“首屆新發(fā)現(xiàn)秦封泥學術研討會”,1997年創(chuàng)辦古陶文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