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愛麗絲·麥克德莫特訪談錄
《某人》英文版 愛麗絲·麥克德莫特
愛麗絲·麥克德莫特(Alice McDermott,以下簡稱“愛”)的作品《某人》(Someone)獲得201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獎。《某人》講述了一個平凡女性瑪麗的故事, 有生命的劇痛,也有意外的喜悅;有迷茫的瞬間,也有突然的穎悟。《紐約客》小說欄目編輯黛博拉·特里斯曼(以下簡稱“黛”)就此書對她進行了采訪。
黛:您筆下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布魯克林,而您恰恰在20年后出生于布魯克林的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家庭中。這本小說中的人物是以您的某些家庭成員為原型的嗎?或者可以說是您父母年輕時的寫照嗎?
愛:小說中的所有人物和故事發(fā)生的情境都屬于故事本身,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我的原創(chuàng)。但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中所表達的情感以及大部分的語言風 格,都是我父母那代人所獨有的。我雖然出生于布魯克林卻從未在那里生活過,然而,我對布魯克林印象最深的便是它戰(zhàn)前的光輝和繁榮。那個時代的布魯克林給我 腦海中留下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迷人的小島——一個幻境,真的。把一個故事的背景設置于此——我是說,不是字面意義上和地理意義上的布魯克林,而是在我的記 憶中,以一個理想化視角出現(xiàn)的回憶——這就是我體會一個從未真正存在過的地方的獨特方式。
黛:您提到《某人》出自您當時正在創(chuàng)作的一本書,那么這本書剩下的部分都是關(guān)于《某人》女主人公瑪麗的嗎?
愛:是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將原本準備進行長篇創(chuàng)作的小說,改成講述一個尋常女人人生悲歡點滴的故事。其實寫這樣一個故事讓我有點惶恐不安: 因為長篇小說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打動讀者。而一部講述平凡女人故事的小說,尤其由平凡如我的女性作家寫就,似乎已經(jīng)過時了。但是這樣的主題才是 我的小說想要表達的。我想我被這故事吸引住了,但我大腦中那些更加世故和批判的聲音在警告我不要這樣寫,恐怕這就是我內(nèi)心的矛盾之處。
黛:小說中,沃爾特對瑪麗的吸引,以及他最后給了瑪麗那個致命一擊的錯誤決定,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都與瑪麗的目光短淺有關(guān)。事實上,小說講述的故 事,大部分都圍繞著瑪麗對事物獨特的理解視角和感知能力所展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您在寫的時候,是否曾認為某個正確或錯誤的視角將會是這個故事的 中心呢?
愛:十分有可能,但我更愿意將之視為一個特殊的視角,至少修辭上不是錯誤的。我很愿意嘗試從字面和修辭上來努力詮釋一種特殊的觀察方式。我不打算否定或者肯定這種觀察視角,我只是想要尋找一種語言,能夠使我對故事的復述更加精準。
黛:沃爾特的生活也被一種與眾不同的殘疾所限制所拖累,這殘疾便是他的“跛”腿——他有一條腿比另一條短。您認為這是影響他所作所為,讓他覺得與瑪麗親近,并覺得有責任讓自己更靠近那些身體健全的人的主要原因嗎?
愛:沃爾特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并且是其中非常有韌性的那一類。他會與一切他認為可以給他帶來利益的人拉近關(guān)系,無論他們是否是健全人(小時候, 他與盲人裁判親近)。我不知道他拋棄可憐的瑪麗的動機是否真如他說得那么復雜,但我確定,他午餐時離開的那一刻,心里并沒有愧疚,反而對自己的施舍感到滿 意。
黛:瑪麗的哥哥加布失去了成為神父的機會,也是小說中的一個未解之謎。加布看起來擁有瑪麗和沃爾特所希冀的完美外表,卻覺得自己內(nèi)心深處是殘疾的,從而由內(nèi)而外生出一種深深的挫敗感。這種讓他感到失敗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愛:當自私的沃爾特把自己的腿部殘疾當作對瑪麗殘忍的借口時,加布卻掙扎著想要原諒所有人的不足,尤其是他自己的。我對加布為何執(zhí)著于無法原諒 自己而感到好奇,但是真正使我著迷的,是他對于自己無法達到的那種完美的獨特觀點。這樣一個人到底希望自己成為多完美無缺的一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