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選帖的要訣(中)
漢碑的風格靈宕多姿。晚清碑學大家康有為將其分為八類:駿爽、疏宕、高深、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實際上,正如清人王澍所說,漢碑“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學書法,如果對書法的形式語言稍微有了點感覺,那么翻開《漢碑全集》,你會感受到漢代書法的神奇魅力:就是那么幾根簡單的線條,縱橫穿插,儀態(tài)萬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雄渾遒勁的《乙瑛碑》,清秀飄逸的《曹全碑》,古拙雄強的《張遷碑》,渾樸野逸的《石門頌》,端莊秀麗的《禮器碑》,寧靜典雅的《孔宙碑》,含蓄樸茂的《華山碑》《史晨前后碑》,渾厚嫵媚的《韓仁銘》,雄強霸悍的《西峽頌》,古樸疏闊的《郙閣頌》《封龍山碑》……端莊典雅者,眉宇間自有一種高貴氣息;布衣裙釵、粗服亂頭者,也各有一段掩不住的風流天骨。你不能不感嘆,漢碑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自覺的一個高峰。
在古代,習漢碑是學隸之惟一津梁。20世紀初西北的考古發(fā)現(xiàn)改變了書法史,也改變了人們的學書觀念。大批漢簡的出土,使我們有幸能一窺漢代手書墨跡,由此而得見漢人筆法。這就為隸書學習別開蹊徑。最近媒體公布江西海昏侯即漢武帝劉徹之孫漢廢帝劉賀墓的發(fā)掘情況,其中有大批簡牘,書寫精美,令人讀之怦然心動。書法史上,過去人們只能從刻石看書法,而前、后漢相銜接的100年間,書法史上兩個早期隸書名刻——《五鳳二年刻石》《開通褒斜道刻石》,字形雖已入隸,但都無波磔(史家稱之古隸)。所以一般認為隸書到東漢中期才成熟。但海昏侯墓出土的墨書,卻是標準的隸書,蠶頭雁尾,清俏秀麗,舉手投足,神氣完足。這就把隸書成熟的時代往前推了大約100年。由于漢簡為墨書,筆鋒使轉(zhuǎn),毫發(fā)畢見,對學習書法來說,十分難得,所以也深得習書者喜愛;漢簡體隸書,成為當代書法一道美麗風景。
楷書亦稱正書或真書,泛而論之,也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南北朝時期,流行于北方的正體書法,書學史上叫魏碑,或魏體、北碑等。另一類是唐代成熟的正書,也就是后來習稱的楷書——所謂“楷”,即乃可奉為標準也。
魏碑的品類非常多,習慣上根據(jù)其來源,分墓碑、墓志、摩崖石刻、造像題記等系列。歷史上最著名的,有《張猛龍碑》《鄭文公碑》《張玄墓志》《刁遵墓志》《泰山金石玉金剛經(jīng)》《石門銘》《嵩岳靈廟碑》《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始平公造像題記》等。這些作品,字體處在由隸向楷的過渡中。書法家在生活的推動下摸索新的書寫形式,創(chuàng)造思維十分活躍。而碑刻書法,在書家“書丹”之后,刻工“奏刀”時還會再加“二次創(chuàng)造”,所以刀鋒石趣,工拙變化,每見巧思。或剛健雄渾,或端莊娟秀,或古拙奇逸,大巧若拙,巧奪天工,充滿了北魏書法特有的自然之美。康有為對魏碑書法最推崇,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贊美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俊厚,五曰意態(tài)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jié)構(gòu)天成,十曰骨肉豐美。甚至認為:“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其筆氣渾厚,意態(tài)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nèi),皆極精彩。作字工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以視歐、褚、顏、柳,斷鳧續(xù)鶴以為工,真成可笑。”從最后這句話可以看出,康有為對魏碑的熱愛是到了何種程度。
由于魏碑書法的形式與風格有刻刀的“參與”,很多作品點畫棱角四出,所以學魏碑有一個十分容易跌入的陷阱:就是盲目追求刀工。要注意:書法應(yīng)該汲取吸收并轉(zhuǎn)化的是碑刻書法的金石意味,不是機械模仿刀刻。專意于模仿刀痕,一定導致刻板做作。執(zhí)迷不悟,那學書即入魔道。
真正成熟的楷書,把漢字的造型美推到極致的唐楷。
唐代的大書法家,初唐有歐陽詢、褚遂良,盛唐有顏真卿,及稍晚的柳公權(quán),他們都是中國書法史上廣受推崇的大書法家。他們的書法形式既高度個性化,同時其個性創(chuàng)造具有廣泛的社會審美共同性,獲得了歷史、社會的高度認同。所以被尊為“體”——所謂的“體”就是通行的標準樣式。歐陽詢的楷書稱歐體,代表作是《九成宮醴泉銘》,風格端莊典雅、點線精美,可以說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度森嚴。他的勾、點很多都是等邊三角形,極其精致華美,要求運筆精微準確。褚遂良的代表作是《雁塔圣教序》,張懷瓘稱他“若瑤臺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歐虞謝之”。他的書法特點是細勁婀娜,柔曼的曲線在點橫豎撇捺中起伏轉(zhuǎn)換。歐、褚二人同出王羲之,一個取王羲之的端莊典雅,一個取王羲之的婀娜飄逸,從不同角度把王羲之的風格加以拓展,推向了一個新境界。
到了盛唐,“魯公變法出新意”(蘇軾)。顏真卿改變了唐前期的筆法,他從民間寫經(jīng)書法中吸收了形式技術(shù),改造“二王”系列的楷書,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楷書語言形式,書法史上稱“顏體”。其點線剛健渾厚,結(jié)體寬疏開闊,風格雄強有力。顏真卿去世后,他的書法衣缽為后繼者柳公權(quán)所繼承。柳公權(quán)在前輩基礎(chǔ)上再加以改造,把顏真卿的雄渾和歐陽詢的精致加以結(jié)合,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柳體”。顏真卿的傳世名作有很多,早期有《多寶塔碑》,中年風格成熟后有《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等。柳公權(quán)的代表作包括《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這些都是學習楷書最經(jīng)典的作品。
楷書領(lǐng)域還有一位大家,那就是元代的趙孟頫。他精心研究王羲之的書法,入古開新,形成了渾厚嫵媚的“趙體楷書”,在歷史上也廣受推崇。尤其是清乾隆帝特別推崇他,一度朝野人人學趙。平心而論,趙孟頫的楷書是走了一條平民化、通俗化的道路,應(yīng)該說走成功了。他把很高深的二王筆法加以通俗化,這就使普通人都能夠入窺門徑。所以如果學二王,從趙入手不失為一個由淺入深的捷徑。歷史上有人詬病趙孟頫,說他書法軟媚,聯(lián)系他作為宋皇室后裔,而歸附元世祖忽必烈入朝為官,沒有骨氣,以此證實“字如其人”。實際上純從書法看,他的書法并不軟媚。《壽春堂記》比較嫵媚流美一些,《膽巴碑》《妙嚴寺記》則渾健遒勁,一點都不軟弱。個人認為,學楷書,趙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還有一個特殊的領(lǐng)域,那就是小楷。一般學小楷要從晉唐入手。早期楷書經(jīng)典有鍾繇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樂毅論》《孝女曹娥碑》《東方朔畫贊》等。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