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通途上,閃耀著文學的光芒 ——中國作家“海上絲綢之路”采訪活動側記
“海上絲綢之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路線從中國東南沿海經(jīng)中南半島、南海諸國,穿印度洋、紅海,抵達東非及歐洲。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東南亞國家期間,相繼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產(chǎn)生積極影響。“一帶一路”戰(zhàn)略涉及我國18個省區(qū)市,成為這些地區(qū)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文化實力的重要推進力量。各行各業(yè)圍繞“一帶一路”開展的建設,正逐步實踐著這一宏偉構想所勾畫出的跨時空藍圖。
中國作協(xié)近期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采訪活動,是繼2015年組織作家赴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qū)開展陸上絲綢之路采訪活動后,圍繞“一帶一路”主題的又一次作家深入生活行動,旨在考量古老絲綢之路在當下的時代內(nèi)涵,加深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理解,發(fā)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文學價值。
“海上絲綢之路”采訪活動于5月16日在海口啟動。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何建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歷朝歷代的中國人民,攜手共創(chuàng)了連通東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傳奇。今天,我們?nèi)詰獜钠湄S厚的歷史積淀中吸收營養(yǎng)。希望作家們在采訪中用心感受、積極思考,既主動深入發(fā)掘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學養(yǎng)料,又密切關注沿線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作出反映深厚的歷史遺存與鮮活時代氣象的優(yōu)秀作品。
何建明、高洪波、陳懷國、孔見、儲福金、王炳根、崔艾真、馬敘、張學東、馬娜、李美皆、劉曉平、趙淑敏、徐常根等作家評論家參加了此次活動。啟動儀式后,采訪團先赴海南文昌、瓊海,考察沿海港口新風貌,了解一代代“下南洋”的中國人譜寫的曲折歷史。宋元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mào)往來。明代鄭和遠航標志著“海上絲路”的極盛時期。中國境內(nèi)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泉州、寧波、登州(蓬萊)等港口。采訪團隨后探訪了廈門、泉州、寧波、舟山等地,最終抵達蓬萊。采訪行程跨越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海域,總計3000余公里,歷時12天,以作家之筆再續(xù)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古老又滿載夢想的蔚藍通途。
《文藝報》副總編輯崔艾真說,在采訪中,作家們其實一直行走在兩條“海上絲綢之路”上——一條是古代的,另一條是21世紀的,既有對往昔歷史的回顧,也有對未來的夢想。對作家而言,歷史與現(xiàn)實總是交織、并行的。來自湖南張家界的詩人劉曉平也相信,這次采訪是自己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他說:“歷史總是生動形象又充滿故事。然而,無論是歷史的絲綢之路,還是今天的‘一帶一路’,都是祖國繁榮強盛的表現(xiàn)。”
來自福建的作家王炳根認為,此次采訪讓他開始思考“海上絲綢之路”的本質和深層意義。他認為,作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絲綢之路”是大國和平崛起的具體化策略。作家應該加深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要從文化、軍事、社會等多層面去理解,并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自己多年的思考。
來自部隊的作家陳懷國從軍事角度認識到“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在廈門胡里山炮臺,在原總裝備部工作多年的他感慨到:“先輩將絲綢、茶葉、瓷器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去海外,惟一沒有主動輸出的是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火藥。其中況味值得作家深思。”
來自寧夏的作家張學東與來自新疆的報告文學作家徐常根,都常年生活在“陸上絲綢之路”所貫穿的祖國西北地區(qū),他們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采訪中,融入了更多對比和思考。福建擁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口,泉州現(xiàn)今依然保存有這方面的豐富文物,如古船、碑刻、教堂、廟宇等。在泉州采訪期間,張學東了解到,如今仍有不少阿拉伯后裔生活在這里,而且泉州還存在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互融、和諧共存的獨特現(xiàn)象。他深有感觸,“文學其實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不能落地生根的文化交流,最終只會成為一種表象。”泉州多元交融的文化形態(tài),證明了文化的“落地生根”所能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來自浙江的詩人馬敘也認為“文化及文學的對外交流亟須加強、迫在眉睫”。在海口騎樓老街多種建筑風格融合的異域風情街區(qū)中,他說:“物質的東西其實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形態(tài)。比如我們的祖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輸出的瓷器和絲綢,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這不由得讓人反思當下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他認為,“我們還需加強文學交流的力度和對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翻譯推介力度,這是文化交流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
徐常根來自烏魯木齊,而烏魯木齊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他認為,相比“陸上絲綢之路”自然條件的惡劣,海洋則物產(chǎn)豐富,“海上絲綢之路”貫穿起來的港口城市也更加富饒繁華,如浙江、江蘇、福建等都是中國幾十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之一。“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將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打通,無疑會產(chǎn)生巨大的帶動作用。特別希望更多的新疆作家能夠到“海上絲綢之路”來采訪創(chuàng)作。
江蘇作家儲福金則更關注“海上絲綢之路”的現(xiàn)實發(fā)展。在海南萬泉河邊,他回憶自己30年前來到海南時所看到的簡陋和貧困,現(xiàn)在則完全被海南的巨大變化所震撼。與“陸上絲綢之路”相比,人們一直以來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關注要少得多,海南作協(xié)主席孔見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夠把目光轉移過來,寫出更多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評論家李美皆也相信“親眼所見”對作家的重要意義。在數(shù)字時代,資料信息可以輕松查閱獲取,只有親身經(jīng)歷的感受是無法取代的。每到一地,她都盡力與熟悉當?shù)貧v史風俗的人多交流,“聽他們談論那些歷史事件和人物,這是書本上無法取得的珍貴經(jīng)驗”。
報告文學作家馬娜則特別關注沿海漁民的生活,因為“他們一代代為生存下南洋、出海,他們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身為女性,她尤其關注漁民背后的女人,“是女性的默默奉獻使絲綢之路得以延伸和發(fā)展”。她希望從這個角度來創(chuàng)作一部報告文學作品。
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雙擊”打開世界的方式,幾乎成就了中華文明的整個繁盛時期。在這次沿海而行的采訪中,作家們時常眺望祖國的蔚藍洋面。采訪團成員們相信,今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無疑會為這條蔚藍通途再續(xù)繁榮與和平的新歷史,而屬于文學的金色光芒,也必然會閃耀其上。(周李立)